分享

强化心理体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许多实践证明,教学实践必须吸收教学对象(学生主体)积极心理的参与,成功的学习是离不开学生成功的“心理体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者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理解知识,在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中产生顿悟,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我们认为,强化心理体验的教学,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于:有利于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虽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仍感到茫然。如果教师站在如何增加学生心理体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为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去寻求有效的教学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支创设趣味学有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能实现“学生为这主体”,为学生的主体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强化心理体验?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注重实践体验,培养探索、感悟能力

1235×735......这些现实中处处应用的数学, 其根源是什么呢?数学起源于人类实践的原始劳动,在实践中,由于主体与劳动对象的不断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到现在,才建立起一座金碧辉煌的纯形式和纯理性的数学大厦。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建立在实践活动对现实现象的创造、运用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有无动作的对象,也不能有无对象的动作,任何数学规则、公式都是由主体活动施用于客观对象建立起来的。在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抽象,学得被动,进度较慢,多是由于教者误解了数学和本性,以为它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知识,以为数学课要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一套抽象的符号及运算规则。其实,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作为数学原形的操作活动,然后再抽象上升到数学符号,并实现操作层与符号层之间的自由转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实践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独自探索,才能在学生心灵日益建构起高度抽象化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对数学的一种感悟能力,使数学思维灵活多变,富于创造性。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生生学生实践活动体验,培养探索感悟能力呢?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

1、以“操作─探究─发现”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这各教学中,教者,只是“发现”过程的组织者,主要是提供学生思维材料,并给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行动、自己钻研并解决问题,学生成为真正的“活动家”而不是被动的听讲者。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我们精心设计如下过程:①激发求知欲。以“操场、教室到底有多大”引导认知定向;×一大一小两个长方形比较谁大谁小、大多少,让学生知道光靠观察还不够,还要测量计算。②让学生新版动手测量。先师生共同测量,再把一大一小两个长方形分别划成4×33×2的方格,然后用一平方分米的方格一一面积,学生为探索成功而高兴。再问:操作、教室的面积也能这样量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进行猜想推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后,再让学生思考,进而大胆推测出“长方形面积=长×宽”。④严格论证。教师让注射室比较忙观察已分成许多小格子的璀长方形图,想一想:为什么求面积用乘法计算?直观的形象很快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分米,大长方形一排摆了4个就是4平方分米,摆了3排就是34平方分米,所以用乘法计算。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便自在其中了。

2、以经验生活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德国教育家迪尼斯认为:“学习理论应该位于心理知识和对数学独特结构调查的协调之中,全部数学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学生是在现实经验中抽取出数学概念与结构来学习数学的。”据此,我们应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感性形象情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顿悟理解解题方法。

如有一道平均应用题:“于芳同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成绩是93分,语言是91分,科学是90分,数学是多少分?”若改成“于芳和她爸爸、妈妈三人平均每人吃5根雪糕,爸爸吃了4根,妈妈吃了2根,于芳吃了几根?”由于第2题的剑术情节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可以想象的,学生认知兴趣变浓,注意力集中,发生正迁移的经验背景较在写,学生可很快能答出来,并以此总结出解题方法。

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美国教育家为主倡导的“问题教学”,实质上是“意义学习论”的产物,它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基本训练,注重意义的理解,追求“意义逻辑思维”,反对“纯粹形式逻辑思维”。据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吸取上述思想,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逻辑意义,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如“608÷6”,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法则,按法则操作演练解题,更应进一步鼓励学生这样想:6个人每人100就去掉600,再每个人分1个后剩下1个,于是答案就是1012。虽然这种“虚拟活动”看似并不高明,费时也不少,但这是真正的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再难再深的数学思维都是从这些小地方一点一点地“积淀”起来的。

二、创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我们曾设计一个问题,对一至六年级的进行调查:你认为自己在学习上能得多少分(100分、90分以上、80分以上……60分以上)?,结果表明:年级越高,学生给自己打高分的人数却越少!学生学习数学的失败感 在上升,自卑感在上升,自信心却在下降!因此,数学“成功教育”刻不容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只有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给内心带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最近发展区”其涵义指潜在的发展水平,在这水平上,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处于“愤”、“悱”状态,这时学习的势能最强。若教师在此时,能采用小步子、快反馈的教学策略,学生便会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1、以旧引新,顺利组织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以旧引新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新的知识和技能时,首先介绍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的引导性材料,即所谓的“先行组织者”,为新知学习提供支撑点。例如学生学习“异分母加减法”时,教者就可先从整数、小数加减法学习中,提取“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概括性、包摄性、解释效应较强的观念加以利用。这样,学生一定会学习顺利,获得成功感。

2、从少到多,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对学生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认真引导和带领学生度过新知学习的“磨合期”,对学习中出现的差错,不要训斥,应及时指导纠正,从而使首次感知深刻,以便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继续学习中,学生发展水平又成为新的“最近发展区”,要自觉运用迁移规律,充分发挥其认知桥梁作用,同化或顺应,使认知结构在发展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

比如,学生在整除法中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8500÷170之类的简算题,已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样在除法1.72÷0.4等计算中,在学习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中再不断强化,沟通了联系,解题会更顺利。这样,学生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均成功地得以实现。

3、适当加大“最近发展区”与“数学问题”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加大“最近发展区”和“数学问题”的距离,故意留有余地,留出“盲点”、“空白”,让学生解题受一些挫折。这无论对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培养学习思维的良好品质,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引导审美体验,不断增强数学学习内驱力

英国教育学家帕梅拉.利伯克在《怎样指导学数学》中说:“人们偏爱数学是因为它非常有用,然而更重要是,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吸引力在于智力或美学上的满足。”只有学生在智力上或美学上理解了数学,体验了数学,才能真正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不断增强学习探索的内驱力。这也正如当代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所指出的:“数学教育与教学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引导审美感知与理解,使学生沉醉于数学之美中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但许多教师则认为,只有科学家、数学家才能体味到数学之美,小学数学简单、单调,无美可谈。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挖掘,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加以引导,一定会使学生感受并沉醉在数学美之中。小学数学中蕴含的美,按内容可分为三种:

数学结构美。这是一种深刻丰富的内在美,它不是通过色彩一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的,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  、法则或公式,通过演绎构成的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在小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逐步地知道偌大的空间被简化成了点、线、面、体几个概念,由此演绎成了平面几何学,学生会感受到一种简洁、和谐、雅致、统一的神秘美,怎不令人向往和探究呢?

数学语言美。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它有一整套符号系统,与日常语言相比,具有确切性、经济性与通用性三大优点。正因为它简洁、精练、准确、严格,即使有时只寥寥数语,也能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还有象S=ab、S=πr.rabbaa×(bc)=abac等等, 已突破语言隔阂,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统一表述工具。

解题(思维)方法美。庞加莱说:“数学的优美感,不过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而产生的满足感。”因此,教者要多介绍历史上名人和日常生活的美妙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驰神往,沉醉其中。在教学中介绍高斯问题(1+2+3+4+...... 100=?)、牛顿问题、韩信点兵问题、一笔画问题、抽屉问题等的绝妙的解题方法,一定会使学生惊奇叫绝,跃跃欲试。

3、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沉思中自主探索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种简约规则的格式塔作用于人的知觉活动时,人们会感到和平静,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因为它与知觉追求简约的倾向是一致的。同样,好的教学情境也是如此。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就是要求教者遵循美学原则,努力做到开头引人入胜、铺垫衔接自然、结构有张有驰、姿态端庄持重、语言抑扬顿挫、板书简洁明快、结尾回味无穷,始终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感染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一切努力,其落脚点是让学生在沉思中学会自主探索数学之美。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加减法后,教师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题

同学们按常规的通分方法很快算出了答案。

接着,教者又不动声色地在后面添加了几个分数,变成了:

同学们一下子迷惑了:虽然用常规方法可以算出来,但这太麻烦了(请注意:厌烦繁琐的计算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简捷的审美体验!)这时,教者提示说:请你们想一想:

经过思索,同学们豁然开朗,终于算出了答案。即:

原式=

这种解法通过拆项与抵销的“连琐反应”,迅速地得出了答案,学生获得了和谐、简洁、秩序的审美体验。并由此更深入理解这一类算题,以找出其中的规律(结论之美),这也是真正的“难题效应”的结果。

3、激发审美需求,让沉迷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

好奇心是人类“似本能”的一种心理属性。一个正常的心理系统比较完美的人,审美需求在心理结构中占有较高层次的位置。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引导审美感知、审美注意、审美理解,强化审美体验,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丰富、充实其精神世界,培养积极追求的学习品质,从而使其执迷于数学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其数学创造潜能。试想一下,高斯如果当年没有遇到那道题,陈景润在上中学时如果没有遇上那位数学教师,或许他们有成不了数学家可能。

当然,我们的数学审美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但我们这样做,一定能萌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记得当年我上小学时,就是读了老师推荐的刘后一著的《算得快》这本书,才萌发了对数学的兴趣,从此爱上了数学,至今仍对数学痴迷不已的。但如何让学生沉迷在数学学习与探究中呢?

其一,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了小学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类。小学开展活动课,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发展志趣和特长。数学活动课有认知型(如专题讲座、讲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发展史等)、技能型(如实践操作、实物制作、语言训练等)、情感型(如数学游艺、游戏猜谜等)、综合型(可重点向学生推荐《算得快》、《算得巧》、《趣味数学一百题》等好书,让学生阅读交流)。

其二,创设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

数学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起着渗透作用。教师可带领学生办好数学画廊、报廊,办好数学班报,办好班级“数学角”、“一日一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不知不觉迷上数学。

其三,鼓励学生“向大自然学习”

“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自然中寻找数学之美。自行车、房梁为什么是三角形?(因为它具有稳定性)蜜蜂的巢为什么不是圆形、正方形而是六边形?(因为六边形最稳固、最吻合、最节省材料,真是美妙绝伦!)等等。

总之,学生的心理体验不只是上述的几种,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为一个心理体验的系统反映出来的。这要求教者能从考虑学生的“心理体验”需要出发去设计教学。拨动学生的心理体验的“心弦”,就一定会发展我们的数学素质教学。(本文曾发表于《普教研究》)

  • 解题模式”可以迁移吗?

  • 心理换位:让你做个更懂孩子的老师

  • 试试背圆周率,听听弹奏圆周率

  • 5-18岁的孩子都来挑战“分巧克力”,好玩不容易

  • 适合1-6年级“填数游戏”告诉你学好数学三句话

  • 我用“数手指”游戏为孩子“算命”

  • 一年级孩子的读题能力有多重要

  • 我们欠孩子真正的数学阅读(附推荐目录)

  • 缪不可言推荐的10本育儿书 / 图文

  • 项目学习【已发总目】

  • 教育札记【已发总目】

  • 思维游戏【已发总目】

  • 家教幼教【已发总目】

  • 人在旅途【已发总目】 

  • 要“朗读”,不要“唱读” 

  • 在女儿高一家长会上的发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