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巍:坚持以美育人 强化素养导向

 顺其自然h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甄巍:坚持以美育人  强化素养导向

郭晓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当前,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由此可以看出,明显增加和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围,由此也表明,艺术教育应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此,本刊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甄巍教授对此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新课标进行解读。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艺术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此次课程修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长需要开阔艺术视野,多一些见识,多一些体验,这些对于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但不是按照专业人才来培养,而是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艺术课程着重培育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体现于个人的综合能力上。”甄巍说,从一个人成长的规律来看,小学、初中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清楚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个人多方面的潜能都需要进一步被激发。未来繁荣富强的中国社会,每一位建设者和公民,都需要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在生活中、工作中能够具有基本的共情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自己的想法;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理解多元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充满美感和情趣;城乡环境富有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让美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项伟大事业落到实处。

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今天的孩子们在未来会面对各样未知的变化。全球化和数字时代的文明形态也会非常丰富,需要人们具备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能力,以及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育的特点是“化育”,是在“做中学”。艺术教育最擅长浸润,在体验中被感染、被激发,是带有情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灌输式的单向知识输送。甄巍指出,这次义务教育艺术新课标增加了艺术门类,强化了艺术实践,体现了艺术学习的具身性体验,就像人学习骑车、游泳一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主要用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李叔同先生早在1905年的《图画修得法》一文中提出:“审美教育,即美其情操,启其兴味,高尚其人品之谓也。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智育者也。若夫发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明确表示学美术对于智育和德育有很好的促发作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研究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比如上世纪中叶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得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样一个结论。甄巍认为,其实人的思维是整体作用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左右脑、身体和心理都是整体协调的系统。在科学里面,离不开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的参与。在今天,数据整理、视觉传达、思维导图、抽象认知、概念表达等,都离不开美术与图像的素养。德智体美劳是“并举”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很好地体现了育人方针。

同时,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情绪与心理可以起到非常积极、正向的作用,通过欣赏经典、优美的艺术作品,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和创意活动,能够形成愉悦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状态,家长们也都很清楚舞蹈、音乐、戏剧、美术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升学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当孩子成人以后,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此,甄巍说:“义务教育新课标为什么要强调素养导向?就是要减负增效,教给孩子们最重要的能够受用一生的知识、最关键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善生活,提高人生品质。比如欣赏、评述的艺术实践,要让学生了解如何感知、如何欣赏、如何交流,欣赏是一种正向的力量,审美过程能够产生愉快的体验,能够肯定自我的感受,体会完美与开心。艺术教育的疗愈功能在今天很受关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中,特别是低年级的一、二年级学段,设置了很多造型游戏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通过欣赏美丽的色彩、感受悦耳的音乐,养成欣赏和参与艺术的习惯。审美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人的一生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围绕核心素养,强化育人导向

我国地大物博,文化遗产、艺术资源特别丰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城市、乡镇、农村各有各的特点,给开好艺术课程提供了极为多样而充裕的情境素材。这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新课标的修订,着力强化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艺术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此前提下,重新建构、组织起适宜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框架和学段目标。每个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都要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因此,要深入理解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的丰富含义。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甄巍看来,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能否体现,最关键就是价值观、品格和能力能否真正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艺术观念、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中,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甄巍以为,理解了这层用意,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就不再是阻碍学校艺术教育的最大障碍,反而是多元化、个性化美育的特色与优势。边远山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可以将美术知识迁移到乡村建设和环境改造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美术工艺文创开发也可以变成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单元主题。艺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特别提出了情境素材的建议,要求教师选用与学生生活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联,创设丰富、生动、有益于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甄巍特别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深入学习、体现艺术学习真正价值的最佳途径。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已有的、经过梳理和整理的、最重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对学到的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特别是要强调与学生们实际生活发展联系的真实性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所能创造性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实践,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

在新课标中,戏剧教育除了作为一大专门项内容外,还在其他四大内容中都有涉及,如在音乐、美术、舞蹈和影视课程中,都提到要求利用戏剧游戏或情境表演的方法,对相关的艺术进行综合的表达与呈现。对此,甄巍指出,首先要清楚这次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理念重点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坚持以美育人,新课标里面提到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艺术视野;二是重视艺术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多样的艺术体验、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三是突出课程综合,各门类艺术学科既要突出自己特点,又要加强与姊妹艺术的融合,比如美术与影视、美术与戏剧等。”此外,甄巍认为,还要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如数学、语文、体育、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的联系,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总之,目标都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此次艺术课程标准修订还专门要求有不少于10%的跨学科内容,里面就有艺术门类内部的“跨”,强调了各个艺术学科间的联系。虽然戏剧领域并不是甄巍所熟悉的领域,但是他认为,生活本身是很丰富、很具体的,人们做一件事、完成一个任务,比如做一顿饭、装修一间房子,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人们的真实生活并不是按照学科来划分的。艺术新课标重视艺术感知和体验,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获得积极的情绪、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并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实践、体验丰富的情感,与艺术形象产生共情。在这方面,甄巍指出,戏剧有非常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比如采取角色表演方式体验生活,用故事、声音和肢体语言抒发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享受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感受舞台的魅力。这些艺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表达真善美,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与2011版的课程标准相比较,此次新课标更强调综合性,其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整合为一个整体,强调美育课程的架构。由此可以看出,这同时也是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挑战。甄巍表示,新的艺术课程标准,对于艺术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美育育人综合效能的理解:要理解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教给学生越专业、越高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就越好,教师自身要深刻理解本学科对于人的成长,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甄巍以美术学科为例介绍说,有一部分美术老师对于美术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纯粹的个性化审美表达”这一个方面,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联系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这就需要改变观念和认识,要重新建立起对美术在今天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的认识。同时,甄巍又具体以美术课程第二学期学习任务5“融入跨学科学习”为例指出,其教学重点是:联系3至5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选择“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等1至2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体验化教学、具身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特色,探究美术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与编程相结合的问题。这项学习任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美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这一理念。因此,甄巍认为,教师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地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学会把美术的知识和技能与自己的生活及周边的环境相联系,产生对美术学科价值的认同。

另外,要提高教师的这种综合能力,甄巍指出,师范大学等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在培养艺术教师的时候,就要注意扩大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让美术教师形成发现美、启发美、教授美、传递美的综合能力,学会把美术与科技、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关联起来。对美术的理解超越一般艺术史观念的认知,不仅仅能够从内部理解艺术,也能从艺术与外部的联系,以及人的成长角度,更加全面地理解艺术的育人价值与教育功能。

同时,甄巍表示,艺术教师要避免错误地认识跨学科,以为美术老师必须要学舞蹈和戏剧,音乐教师必须学习影视、数媒。多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当然是好的。但新课标并没有对教师多专业、多方向的职业技能有硬性的要求。相反,美术、音乐作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中因为各种社会、历史原因自然形成的两门艺术主干课程,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因此,甄巍还强调:“特别是新三门艺术课程师资缺乏的阶段,需要深入认识全艺术学科融合的价值。美术教师需要具有大美术或大视觉艺术的观念,能够从图像素养、媒介素养、视觉传达素养、文化理解和社会应用等方面提高对美术语言、美术技巧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认知。”所以,美术教师更要发挥“美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这一大概念的作用。

发挥美育效能,加强美育创新发展

相比较学科逻辑,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更突出成长逻辑和生活逻辑。对此,甄巍进一步解读道:“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其突出特点是超越了零散的知识、技能,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各类学科内容进行筛选、梳理、提炼,并有机整合起来。艺术教学活动要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通过带有情境和体验的学习实践活动形成深层次联结,在正确价值观和审美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创意思维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个底层逻辑就决定了,'双减’背景下,学生不是知道的东西越多、越深、越专业越好,书包不是越重越好,而是看学生对必备与关键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是不是能够运用,是不是能够形成与自己真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智慧,这就是深度学习。学到的东西,能够终身用上、一生受益,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素养。”

由此,甄巍指出,我们要理解,美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是聚焦核心素养,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加强,要让每一位孩子成为学校美育的主体,形成全体参与的美育。成长逻辑提醒我们,艺术教育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真正的成长问题,在不同阶段,面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案和教育形式。甄巍还介绍说:“这次新课标改革,在第一学段设置了造型游戏的内容,在第四学段增加了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门类,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学生有了更多的个性选择。在成长和发展的逻辑之下,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依据学生的生活逻辑,紧扣生活,创设丰富的情境,在'做中学’,通过艺术实践获取生活的智慧。”

“'五育并举’体系中,美育尚属短板,亟待加强。艺术新课标中新三科的融入,对于艺术教师的结构及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舞蹈、戏剧、影视等方向师资,显得尤为紧迫。与此同时,要不断提高美术、音乐等基础学科教师水平,提高其应对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的能力,对网络与智能交互时代的原住民α世代(2010年后出生的一代)的心理特征和社会性特点也要加深理解。新时代中小学美育的内容、形式、内涵以及育人模式还要不断地创新,数字技术及创新要素的引用有待突破,要产出更多优质的美育课程和美育产品,把艺术教育的最新成果尽快落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这方面,新时代美育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比如,甄巍特别强调,围绕“立德树人”加强思政美育建设,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中华美育精神和民族审美特质相融合;如何完善学校美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分类管理的美育评价标准;如何加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艺术教育,拓展优质美育资源,挖掘美育课堂的数字赋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以美育人环境,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下政治、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学习领域深层次变革。

艺术新课标改革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发挥美育育人效能、优化育人环境指明了工作的路径与方法,值得广大艺术教师细致学习、深入领会,真正发挥教育改革的作用,把“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END


本文部分内容刊于《艺术教育》2022年7月刊
微信编辑:Mona



图片


AM 新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