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善其身,成人之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陈铁梅访谈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2-26 发布于上海

作者:陈铁梅   杨志平

审美人生教育

《新课程评论》:陈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您提出“审美人生教育”这一主张,成立“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在此领域积淀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您如何理解“审美人生教育”?这一主张又是如何形成的?

陈铁梅:好的,谢谢您的访谈。周国平先生说,教育的使命是“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用艺术思维关照世界和人生,然后在生活方式、状态和观念上按照审美原则进行取舍。我将这样的定位、期盼称为“审美人生教育”。此刻回想,这一教学主张的提炼是一个既“慢”又“快”的过程。

说“慢”,是因为从孕育到孵化再到提炼成形,经历了近20年。虽然不能说刚毕业成为教师,就有足够的前瞻性和勇气去问鼎教学主张,但是在与学生一起畅游审美之旅中,我渐渐萌发了“我的课堂能唤醒美”的思考。虽然那时的思考很零散,但研发课程、生活美育、生命价值等行动策略、研究方法乃至于一些形而上的哲学命题,都以一个朦胧的质态成为我的教学潜意识,忽隐忽现地出现在我的课堂里。2006年,我有幸通过遴选进入南通名师培养工程,导师们每月一次听课问诊,并提醒我“美术课堂应该是由善至美、由美至真的”,我应该“做那个引领学生走向自由幸福的人”。这些中肯的引导让我豁然开朗:审美功能是美术课堂的天然属性,它的崇高职责在于引导学生追求基于美术技能之上的真善美,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享受幸福的、完满的人生。这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哲学命题,更具有研究价值。于是我开始边思考边总结边提炼,终于在2008年正式亮出了“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

说“快”,似乎就在一瞬间。我不断地把肤浅的认识“晒”给导师,导师不厌其烦地给我斧正。他们突然反问我:“这不就是你的追求?你不是在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涵育儿童高格调的人生吗?”这句话一下子点亮了我的心灯,于是“审美人生教育”正式提出。经再实践、再思考后,我在发表于《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里如此阐述我的教学主张:美术教育在于唤醒学生的美感经验,引发创造潜能,自觉用美术表达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

在十多年思考和实践中,我认识到“审美人生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它是一种生存范畴的教育,注重培植学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调节学生对情绪的释放力、影响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力;它是一种感性范畴的教育,在努力保护人的自然感性的同时,进行合理理性的引导和教育,培植着美与美感、感性与理性相容相契的“丰厚的感性”,促成学生生命全面发展;它是一种规律范畴的教育,以生为本,尊重常识,让教育适时适度,回归到应有的模样;它是一种素养范畴的教育,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会看图、会表达、会判断、会创造、会认同,这些素养的培育,不是“个体性”的,而是“国民性”的。

教学主张的凝练对一名教师而言极为重要,它是教学风格、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专业成长之路的一次登顶,也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所在。尼采说:“人应该有新的荣耀,你的荣耀不在于你来的地方,而在于你将要去的地方。”于我而言,提出教学主张,就是知道“新的荣耀”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教学将要到哪里去。

《新课程评论》:除了教学,您现在还担任着校长的职务。作为校长,您认为,如何让学校成为审美的地方?

陈铁梅:学校应当是也必须是美的存储地和集散地。美是人类活动共同的基本属性和特质,是实现人格完善、生命完整的基础,对于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富足、信念端正等心灵正朝向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学校提出了“全域育美”理念,并在教育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建设大美德育,疏浚以美育人本源。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德育的基本指向是向善、向美,所以学校举行的一切德育活动,都以引领学生朝向美、创造美、传播美为根本追求。学校每年都举办仪式课程、节日课程、实践课程、讲坛课程等,用隆重的仪式彰显庄重美,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彰显灵性美,用丰厚底蕴的思想彰显内涵美。

二是建设大美课程,深扎以美育人根基。我们依照美的规律,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层面出发,将原本散落在各个学科、活动中的美的元素提取并彰显。一方面做好中心课程,包括艺术学科课程和艺术社团课程;另一方面做好学科课程,挖掘学科美的特征,彰显学科特有的魅力,发现人文意蕴,感知自然节律,体验生命美感。

三是建设大美课堂,筑牢以美育人阵地。我们追求课堂教学样态的美,主题课堂有效落实艺术课程;融合课堂充分挖掘审美元素开展教学;项目课堂围绕学科展开充满审美意蕴的教学。

四是建设大美物型,营造以美育人场域。我们以美的规律进行物型文化规划、设计和建设,让人文科学学习中心、科学学习中心、艺术学习中心、劳动技术学习中心、体育健康学习中心、安全学习中心、家校合作共育中心等,实现正式资源学习与非正式资源学习的互联互通,达致以美正心、以美其身。

《新课程评论》:现在很多人谈教师素养,更多聚焦于教育教学素养,而较少探讨教师的审美素养。您如何理解教师的审美素养?在您看来,教师的审美素养与教育教学之间,与教师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陈铁梅:审美素养是“过上整全生活的必备修养”的基础,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它能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教师的工作核心是“人的培养”,教师的审美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审美素养的有无和高低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在我理解,教师的审美素养一般包括主动的审美意识、丰富的审美知识、积极的审美体验、完整的审美能力、系统的审美思维、完善的审美心理、健康的审美人格和1~2项艺术爱好。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向美立心,向美而教,用美学言说教育,用美好演绎生活。

拥有较高审美素养的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别样视角。拥有较高审美素养的教师往往能以审美知识和审美心理激活直觉,调用感受、理解、想象的认知系统,勾连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整体的概念观照、诠释、架构起全新的知识系统。这是一种超越知识本体现象的教学能力,助推着教师专业智能的生成和生长。

二是有助于推动育人理念的实践架构。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密码,例如对教育问题的聚焦剖析,对学科特质的把握梳理,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等。有着丰沛审美素养的优秀教师,能在丰富变幻的教学情境中作出独特的表达,继而归纳和形成有价值、有内涵的育人理念。

三是有助于实现感性理性的圆融统整。审美素养可以净化情感,激发创造力,发展抒情的人生格调,形成丰厚的“新感性”,由此刺激教师对自我生存状态进行反思与超越,并“按照美的规律”对自我人格进行审美的设计与再塑造,继而协调个体的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康、完善的审美人格。这是一项“让人着迷的任务”。

《新课程评论》:这让我想到您曾说的那句话,“成长是一种幸福的应允”。成长必然是一个破碎与重生、苦痛与欢欣交叠杂糅的过程。从初为人师到美术特级教师再到校长,回望成长路,您认为是哪些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且带给您幸福?

陈铁梅:在我看来,成长是一种力量,带着朝向生命蓬勃的先天气息,无可阻挡。从刚刚入职的懵懂无序,到工作室30年后的目标坚定,都是成长的力量赋予的生命活力,它让“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与幸福相伴”。但这股力量是需要唤醒的,最佳的唤醒者最好出现在新入职的档口。因为对于一名教师,刚步入教育岗位的头几年,是思考人生价值、规划专业成长方向、决定行动路径最重要的时期。我很幸运,在成为教师的第一年就遇见了指引我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踩大地的张炳华校长。

刚工作那会儿,我梦想做一名画家。有一天,张校长问我:“你的基本功很扎实,你的目标是什么?”我突然认识到“我”这个生命体存在的价值,明白到“美术教师”这个职业角色存在的意义。于是开始渴望“专业成长”——每天坚持“擦亮星星”,每天向外追问,向内自省,努力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我很庆幸每天的坚持让自己收获满满,有学生的欢笑和创意迭出,有孩子们因对艺术的喜爱而执着地走上艺术道路;有教学成功的窃喜,有教学失败的反思;有校长、师傅的不断督促和热切期盼……这些让我懂得,要坚实走在这大地上,就要以空灵之心倾听,以坚韧之足践行,以专业智慧走向澄明,以教育探索言行充实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幸福的根源。

《新课程评论》:我了解到,在这个过程中,您一直坚持读写。您是怎样走上阅读之路的?阅读带给您怎样的影响?

陈铁梅:我的阅读起步很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学校为六轨制,我的课务很轻松,课余时间就用看书消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那时专挑与专业有关的书读。但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却是因一个关键人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影响。

2001年4月,我的论文《谈成就动机在儿童绘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新世纪园丁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二名,与第一名的差距只有03分。评委说,这03的距离是文中显而易见的人文底蕴不足。此话犹如当头棒喝。是顺其自然?还是迎头赶上?徘徊、犹豫之际,我又撰写了《顿悟与学生美术发展》一文,再次投稿参加省第三届“新世纪园丁杯”的比赛,这次获得了第一名。但我很清醒,这只是偶发事件。所以我接着要做的,就是使之成为关键事件,并让更多的必然事件铺设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可是,我该怎么做呢?

解答这一困惑的,是到海门参加的那场颁奖典礼。那天,我迎来了生命成长的一次“转向”——牢牢地记住了讲座专家朱永新教授列出的“成长保险单”——每天阅读,每天记录自己的教育叙事,坚持三年,一名普通教师一定会成长为卓越教师。“我也许可以去试一试!”我告诉自己。

我开始恭敬地捧读经典,为了读下一本本并不好读的理论书籍,读书笔记记了厚厚一叠,逐渐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渐渐地,我喜欢上了阅读,阅读也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经由阅读,我明白了艺术的意义——艺术是平庸和单调的大敌,它帮助我们发现视觉世界的含义,发展感知的活动,它描绘生活的可能,它在人们中间播种亲情,形成凝聚力。

经由阅读,我明白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艺术教育并非要造就专门的艺术家,或者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的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所以,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经由阅读,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生长,而美育让感官与外界有了和谐的关系,一个完整的人格由此建立。

经由阅读,我明白了阅读的价值——阅读本身最重要。“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人的厚度首先是思想的厚度,而思想的厚度必定源自阅读的厚度。是阅读让我有机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多往前“看”5米乃至10米远的风景。是阅读保证自己在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再努力一下,在别人都停下来的地方再前进一步,也许就是这一点努力、这一小步,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教育风景。

《新课程评论》:您的案头书有哪些?您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案头书有怎样的变化?

陈铁梅:我的案头,一直有书,不时更迭。但朱光潜先生所著的《谈美》一直都在,这本书我有五个版本。从这本书里,不仅能看到朱先生作为哲学家、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美的价值在哪里”等明白晓畅的解读,还可以看到了他对艺术与人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理解。我认为朱先生是以“谈美”来完成一场灵魂的度化,而我一直沉浸其中,以“人生美化,人心净化”为精神核动力助力自己沉醉在教育世界之中。

回望我的阅读之旅,发现自己的案头书竟然确有些偏向。

1989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案头翻阅最多的是宗白华的《艺境》。原本是为了消磨时间从家里淘了本书名高大上的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一篇篇随性但富有哲学家思辨、艺术家灵性的短文所吸引,让我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有了基本了解。这次阅读轻松且愉悦,以至于我至今依然喜欢以艺术评论为主的短篇类书籍。东山魁夷的《与风景的对话》、倾蓝紫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等,都曾走进过我的阅读世界。

1993年,有着前瞻理念的张炳华校长为了助推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我任教研组长、主持学校省级课题子课题的第一年,给我们推荐了好多书。我最喜欢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它启迪我如何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帮助我理解教学日志和教育写作的重要性。慢慢地,我开始关注教育研究类和教师成长类书籍,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让我看到了教育之光的绚烂与明媚。

1999年,我有幸入选教育部组织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全国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在脱产进修的三个月时间,做得最疯狂的事情之一,就是泡书店,为自己淘了几千元的教育经典著作。那时一直放在手边研读的,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部《美术教育译丛》,阿恩海姆的《对美术教学的意见》、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等,为我打开了一扇美术教育新视窗,引发了我对儿童美术学习的深度观察与思考,并在实践中努力唤醒着儿童内心的“缪斯”。

2006年,经过严格遴选,我入选南通市名师培养工程,成为第一梯队培养对象,开始有意识思考美术及其教育之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以及如何改进美术教学。我的阅读第一次有了较强的目的性和目标性,尹少淳的《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蒋良的《美术的教学选择》、贝蒂·艾德华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丹纳的《艺术哲学》等等,让我沉浸在大家的思想辉光里,以美的视野荡涤浊心,精神饱满地向审美人生进发。

2011年,《初中生世界》约我开专栏“铁梅说画”,以期通过名家名画赏析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凭着一腔热忱,我答应了,并沉浸在韩德林的《境生象外》、汤麟的《第一次形象的呼唤》、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等书籍的世界里,也缔造了一本杂志开设长达十一年、至今依然热门的专栏的传奇。在阅读和写专栏的过程中,以美的欣赏唤醒学生审美眼睛的理念逐步形成,为之后《百幅名画欣赏》出版和课程架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的案头书当属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作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我希望通过阅读推动工作室成员成长,于是借助APP建立共读小组,让手机实现从“玩”具向“学”具的转向。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竟然有5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参与了本次共读。有共读者说:“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点击蓝色小手,向陈老师签到。”我们每天阅读、每天撰写,记录的不仅仅是阅读的痕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1年,是朱永新老师主持的“中国中小学师生学科阅读书目”研制项目攻坚年。我和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参与了艺术学科阅读书目研制工作,我的案头书堆了厚厚一叠,主要由美学、画史、艺术家传记、中外艺术名作和艺术教育五个方面构成,《美学散步》《如何培养美感》《达·芬奇传》《回归艺术本身:艺术教育的影响力》等书籍都曾深深影响过我。

此刻,我的案头有《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艺术心理与有意识大脑的进化》《认识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学习与认知发展》等书籍。不知从何时开始,我着迷于艺术发生学,想知道艺术思维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希望在慢慢读、慢慢悟、慢慢走的过程中,向历史借力光大美,与真善同行培植美。

我很喜欢一本儿童诗集,其中“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这首诗充满了文化隐喻。在我看来,阅读,就是将人生可能出现的黑暗烫出一个洞的那盏灯。

《新课程评论》:朱光潜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如果让您给自己这幅作品做一个描述,您认为是怎样的?您期待是怎样的?

陈铁梅:当时间箭头开始射向未来的那一刻开始,人就在创作自己的人生作品了。我的人生作品应该是一幅中国山水画,我是畅游其中的画中人,又是挥毫泼墨的创作者。画里的山水与画外的山水一起屹立、奔流,构成了气象万千的审美意象。

初入职时,山是山,水是水,满是以笔写景、以墨润色的写实意趣;站稳讲台时,对教育充满了无限的渴望,这时的山是胸中的气势与壮阔,水是心底的澎湃与昂扬,山与水动静相宜,演绎着蓬勃的生命活力;日渐成熟时,山是我心,水是我情,笔写心意,墨润魂灵,教育之路宽广且有深度;教学主张提出时,峰峦叠翠,江河奔流,满幅锦绣;走过教育旅程30年的当下,觉察出寂静之境才是教育本色,于是笔墨恬雅、云淡风轻,山静默、水静流的空寂与灵秀成为追求的境界。

我想,无论这幅画上是怎样的山水,进行着怎样的描摹,淡妆浓抹总相宜,都因我而存在。我愿和学生一起,构筑教育风景的这边独好,美妙且隽永。

注1:本文首发于《新课程评论》杂志。

注2:本文受访者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陈铁梅,访谈者为《新课程评论》编辑、融媒体部主任杨志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