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研究】中小学美术学科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研究

 老胡聊科研 2022-03-18



课题名称:中小学美术学科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研究价值;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限6000字内,可加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中(教基〔2021〕3号)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三个方面,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强调三者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内在统一,构成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维度中,将审美素养作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重点内容之一,将美育实践、感受表达作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关键指标,把“积极参加学校、社区(村)组织的文化艺术等各种美育活动,经常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观看文艺演出、参观艺术展览,掌握1—2项艺术技能,具备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作为考查要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师们的美育热情被点燃,也开始逐渐重视中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于本学科的学科性质、课标教材等研究和解读的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特别是评价问题。评价驱动着教学,如果评价不清晰、不科学,必然会造成教学的混乱和低效,具体来说,当下本学科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评价方式与学科特点不符。由于中小学美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学科艺术性、情感性比较明显,如通过艺术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感受等,当前学校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如纸笔测验、定期考试等不能有效的评价出学生的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多方面的评价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检测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

2.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出现评价内容与教学内容脱离的现象,例如教学内容是A,但开展的评价内容是B,这样显然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作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

3.评价标准不统一,主观性较大。很多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平时表现和最终测评表现的时候,要么没有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而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日常观察、学生平时的相互观察等进行的经验性判断,要么制定的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对学期中开展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反馈。

(二)研究的价值

1.理论意义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开篇写到“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推进评价改革举措为“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科学定位义务阶段的美育课程目标为“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可见,中小学美术学科已经成为了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育人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1. 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体系,探索表现性评价在 小学美术课中的设计方法和具体运用,在为表现性评价提供本学科的丰富案例同时,也可以对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路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进行丰富和完善。指向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用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促进学科教学的改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助力五育并重育人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中小学美术学科

教育部下发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界定美术课程性质为“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主要包括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本研究小学主要依托的是2013年由教育部审定的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中学主要依托的是2013年由教育部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主要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它主要由评价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组成,与课程标准共生,连接整个教学系统,促进教与学变革,实现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发展成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表现性评价的发展要放在整个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中来看:20世纪90年代,表现性评价方式在美国兴起,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有效性,也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ST)设立特别部门,发展表现性评价。美国的许多州如马里兰、加里福尼亚、佛罗里达、马萨诸塞等都在省际的写作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的质量评价中采用了表现性评价方法,肯塔基州把表现性评价作为它们教育改革计划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美、英、加等国的教育评价与心理测量学家及教育领域内的学科专家在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参与到了多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项目中,包括小学科学课程、习作与档案袋评价等,这些项目都证明了表现性评价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面的显著成效,已成为美国、加拿大等国校内学生学业评价特别是课堂评价的主流形式。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其实我国的表现性评价早已有之,但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进行,表现性评价也引起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不少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介绍。整体来说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

(1)表现性评价的元研究。北师大赵德成教授在《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介绍了表现性测验,并讨论了在课堂评价中应用表现性测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如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分标准的开发及实际困难的克服等问题。此外王斌兴在其所著的《新课程学生评价》一书中对表现性评价的功能、特点、评价标准的编制、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进行了介绍,丁朝蓬在《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一书中对如何设计评分规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2)表现性评价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性研究。此类的研究大多来自于一线教师。如重庆巴蜀小学的陈雅丹、李永望老师在《表现性评价在艺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中就对小学音乐学科中运用“班级音乐会”进行了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探索。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的佟拧教授研究如何在地理学课中,以育人目标为中心,设计匹配的表现人物和表现标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王倩在《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分析了地理实验教学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案例,提供了大量的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实施和总结方面的经验。

(3)表现性评价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研究。虽然表现性评价的各个学科中应用研究很多,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研究却并不多,输入关键词后一共有5篇,南京市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王小叶结合2019南京市中招考试第17题主观题来分析了表现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和操作过程。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小学的张安举老师在《表现性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中,论述了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培养要求与表现性评价的共通之处,以一个案例为主,讲述了如何通过任务驱动、检测、观察、评价来实现表现性评价。但他提出了表现性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唯一的一篇关于小学的文献是来自于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王亚珍老师在《中国德育》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为例,呈现了表现性评价核查表的开发与设计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综上所述,表现性评价在国外比较成熟,且已经被广泛的接收和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国内的研究也存在比较长的历史,但更多的是存在于一些活动学科,或者是某些学科的某些活动课型上。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中运用和研究的还比较少,缺少一些可供大家借鉴和参考的范例与操作方法。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标准有效性研究,增强表现性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为开展表现性评价打下基础。

2.通过开展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一致性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

3.通过开展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方式多样性研究,探索出可供全区借鉴和参考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规范全区中小学美术学科评价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标准设计和有效性研究。

2.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一致性研究。

3.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方式多样性研究。

(三)研究重点难点

1.研究重点:利用表现性评价为工具,最大化保证该工具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反馈个体的发展状态,为有效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2.研究难点:本研究所选研究的内容是审美素养的评价方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个体的感受表达受各种各样的内因、外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团体的美育实践受时间、场地、经费、组织者审美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出现评价结果的差异性,这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误差。

(四)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内容的创新:将研究定位到最难的评价上,引入表现性评价,从学科角度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将目前已有的表现性评价进行丰富和研读后,运用到中小学美术学科的具体评价中来,尝试构建一套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运用。

2.研究路径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进行实践研究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指导和引领实践研究,加强对美育理论、评价理论、课程标准、新教材解读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同时开展实践层面的探索,理论实践两手抓,两条路径同时开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与提升。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表现性评价理论的学习和中小学美术学科学科特性、课程标准的学习,分析和论证在中小学美术学科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可能性。

2.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设计、实验、再调查、修改设计、再实验,这样一个循环研究流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当前评价的实际问题,设计表现性评价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评价,然后再次调查评价效果,反馈修改方案后,再次实验,以解决实际评价问题。

3.调查法。前期根据研究需要,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了解当前中小学美术学科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在尝试进行表现性评价后,采取问卷、观察等方法,收集问题和修改建议,为研究提供依据,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诸如增强评价标准客观性、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一致性、评价方式多元化等过程性研究,最后尝试探索出可供全区借鉴和参考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规范全区中小学美术学科评价体系,实现区域中小学美术学科教与学的改进。

(三)预期研究成果

1.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手册。制定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表现性评价手册,包括每个年级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和操作手册,以便于所有老师使用。

2.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实施案例。将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分学段总结案例集。

3.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报告。对本阶段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梳理和形成阶段性成果。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等),人员分工;

·预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3000字内)

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一)课题主持人的主要学术简历及在相关研究背景

课题主持人为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美乐爱的旋律》获优秀论文,在中国知网刊登。对“中小学美术'美乐爱’情感教育研究”及“以弘扬传统文化 落地学科素养”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独特的理解及运用。课题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教科所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主编的《作品会说话》美术课程作品集由中国艺苑出版社发行,先后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书籍中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参与研究的国家“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基于项目学习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结项。

课题主持人从一线美术教师、教导主任成长为美术学科教研员,积累到提升师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个人的优质课获国家、省市区一等奖,辅导数十名教师获国家、省市优质课一等奖,指导数十门校本课程获市级一二等奖,数十次对全国、省市区美术骨干教师进行师德素养、课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多次承办市级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先后在省美术馆、市文化宫、青少年宫举办区域师生作品展。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组成员以美术教育专业博士后为引领,以硕士为主力,老中青相结合,高校专家、一线的教研机构人员和一线美术教师相结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均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反思总结,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省、市、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获省市一二等奖,课堂达标优质课获省市一二等奖,校本课程研究及艺术实践工坊获全国、省市区一等奖。×××为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在美育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主持结项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在教研室主抓教科研工作,2020年获得“河南省教科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课题组另外三位美术教师都是一线主抓并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学主任及后备干部,均具备专业、管理双重学科素养。同时多名区域骨干美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二、预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一)预期研究成果

1.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手册。制定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表现性评价手册,包括每个年级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和操作手册,以便于所有老师使用。

2.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实施案例。将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分学段总结案例集。

3.中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评价研究报告。对本阶段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梳理和形成阶段性成果。

(二)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3]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128.

[4]王亚珍.表现性评价核查表的开发与设计—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为例[J].中国德育,2018(16):40-42.

[5]苏超举,刘佳.表现性评价在学生道德评价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09):73-75.

[6]周文叶.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实施[J].江苏教育.2019(14).

[7]张安举.表现性评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育教学,2019(08):75-77.

[8]聂相卿.小学低年级表现性评价研究—以H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20.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本课题的主持人是区域学科教研员,可以从区域层面组织和引导本次研究工作;研究成员涉及到了区内的四所中小学,几位研究成员都是区域中小学美术学科评价研究团队骨干成员,平时在实践教学中就已经承担着本学科的评价方案制定以及学科评价实施工作,基本保证了本研究的实践层面工作。

2.物资保障:几所成员所在学校都十分支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另外区内的几所其它学校也被列为了本课题的实验校,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场地和实验班级,能够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更多推荐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与课题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招聘】有编制!平顶山教育体育局局属学校招聘教师124名!
2022上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及解析(小学)
【新书推介】手把手教你做科研——写给中小学
教师职称评审,迎来重大改革!快转给身边的老师看!

—End—

欢迎加入课题研究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