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活动要符合“学生文化”的特点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我们所期望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者,仅仅满足于传达现成的答案,而是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导师。——皮亚杰

●智力的基本功能在于理解和发明,……事实上,日益表现出:理解与发明这两个功能是不能分割的,因为要理解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情,我们就要对于产生这个现象或事件的转变过程加以改组,又因为要重新改组这些转变,我们就要构成一种转变的结构,而要构成一种转变的结构就事先要有发明或再发现的因素。——皮亚杰

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需要教育者用心去触摸,才能真正把握的时机,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这段话启示我们,孩子的文化就是孩子的文化,要与孩子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文化的特点,以平等、欣赏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文化,保护学生文化的独立性和存在权利。一般来说,学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文化是一种幼稚文化。

他们的文化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化,这种不成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要问一下孩子,是喜欢参加孩子们的聚会,还是喜欢做十道数学题?那回答肯定是前者。这说明孩子在接受这些规范性文化的同时,还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

2、学生文化是一种“玩文化”。

如果说孩子们的文化是幼稚的,那么幼稚就表现在它是以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许多教师和家长之所以不让孩子玩,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玩本身就是一种孩子的文化。玩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失去了这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许多人对孩子的玩可能并不持坚决反对态度,但这也决不同时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玩的教育与成长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孩子离不开玩,这其成长过程中个性多样化与文化多样化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3、学生文化也是一种发展文化。

教师借以教育学生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主流文化,也是一种规范文化。但孩子不能只生长在学校规范文化与教育文化之中,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儿童的成长会受到致命的伤害,青少年期与同伴的接触、与大自然的交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与体验。玩是儿童学会生活的过程,是儿童将学习与生活连接起来的桥梁,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基本途径,儿童大都是在玩中实现个性完善与成熟的。

儿童文化的特性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我们一定要努力让数学学习顺应“学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

现就教学中就有两个实例来充分说明这一点。

【例一】

在学生学习完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后,一位老师组织了学生的户外测量与面积计算。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测量了操场的长与宽,算出了操场的面积。铅球投掷场地是一个近似的梯形,学生也能算出面积。我又指导学生估面积,操场上大大小小画了许多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学生单凭自己的“眼力”,看谁估算得最准确,然后再实际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就在这样的“量算”与“估算”中,思维能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时,有一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家有一幅苏州地图,我想算一算我们区的面积,可是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如果来算出它的面积的呢?”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于是我叫大家把本区的地图用纸板放大,让每个同学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第二天,学生们在课堂上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可以用割补、拼凑的方法来进行,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其它图形;有同学赶快站出来反驳说,这样算出来很不准确。后来,又有同学说出一个想法。他说,先在地图的中间刻一个长和宽都是10厘米的正方形,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再把这块纸板放回原处,称出整个镇这块纸板地图的重量,最后算出整块纸板的重量是10厘米正方形重量的几倍,就能算出整个地图的面积了。

真是绝妙!从算面积,到估面积,再到“称面积”,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实践和交流交往中,迸发出思维“火花”。

【例二】

在教“比和比例”这一知识前,教者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这一单元后,我就利用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旗杆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庭基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了。如下图中的数据是一个学生测量所得,那么设旗杆高为X,可列比例:X:1.2=6:0.8,从而求得旗杆高为9米。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通过开展符合学生文化特点的“数学活动”,学生“数学活动”内容在不经意中增加了,学生“数学活动”的交流面也在无意中拓展了,“数学活动”一下子由知识接受层面一下子进入知识应用层面,学生的“数学文化”得以交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调查、操作、分析、探索、创新等诸方面能力得以综合推进,创新火花在当然就可以在实践应用中得以迸发!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两大部分。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许多老师却还是偏重于书本知识学习,偏重于进行机械操作的演算活动。其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参加“数学活动”,则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观点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习活动由原来被动接受成为积极的建构活动。

这样,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就会“数学眼光”寻找蕴含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去计算、解释、揭示生活中那些“非闭性”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迸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从这个意义上讲,顺应“儿童文化”来设计数学活动是多么的重要!

  • 解题模式”可以迁移吗?

  • 心理换位:让你做个更懂孩子的老师

  • 试试背圆周率,听听弹奏圆周率

  • 5-18岁的孩子都来挑战“分巧克力”,好玩不容易

  • 适合1-6年级“填数游戏”告诉你学好数学三句话

  • 我用“数手指”游戏为孩子“算命”

  • 一年级孩子的读题能力有多重要

  • 我们欠孩子真正的数学阅读(附推荐目录)

  • 缪不可言推荐的10本育儿书 / 图文

  • 项目学习【已发总目】

  • 教育札记【已发总目】

  • 思维游戏【已发总目】

  • 家教幼教【已发总目】

  • 人在旅途【已发总目】 

  • 要“朗读”,不要“唱读” 

  • 在女儿高一家长会上的发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