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发呆也是创造力——谈谈把业余时间留给孩子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发发呆,有时也是创造力。除了“席地而坐”,有时你可能什么也做不了,但这不影响你莫明的遐想,以及保持沉默。

不知道什么是嘲笑、压抑、痛苦、恐惧,当然不会知道什么是快乐。

吾心安处,便是故乡。风云激荡的教育洪流中,总有一种智慧和力量,让你穿云破雾,浩荡前行。

 【问一】“幼童”缘何变成了不同的“人”

最近,交替地看三本书《哲学与幼童》(加雷斯.马斯修)、《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尼尔森),但无论在看什么,最后总要联想到教育,联想和关注到人——谁让我是教育人呢。

几本不同视角甚至跨界的的书中,触动我总去想一个关于人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幼童,还是青少年,还是成人,他们缘何从起初的真实朴素,到后来的逐渐改变模样,到最后的各自变异——有的变得十分优秀,有的却变得异常反骨,总之性格迥异。

家长朋友们总喜欢问我:怎样才能培养出优异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好,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缺点啊?

还有教师同仁问我:你们苏州现在校外辅导是怎样的,是不是让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或许多培训学习的项目(艺术、体育、科技、书法、棋类等)呢?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在问——

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最终怎么教育培养变成一个我想要的“好的人”?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只谈其中的一点。

【问二】怎样的教育与训练对孩童是适度的?

其实,我到过的城市,从东到西(上海、苏州到新疆),从南到北(北京、郑州、深圳等),城市里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关注程度几乎是一样的,每一个地方,培训机构的生意都是火爆热烈的——因为中国有那么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

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外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们的艺术教育、科普教育、体育活动和兴趣活动。现在我们中小学生活在被“应试教育”了的“教育生态”中,孩子们可悲到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

尽管在政府的大力干预下,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下,我们竭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但是,我们的目光还是比较多的关注着课堂、课程和教材。这固然不错,但对于学生的的有机组成部分,课余活动和校外教育,体育和美育的安排却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被装饰化了,使它在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失去了应有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健全的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要从小教育学生相对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拓展不断学习与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加强基础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培养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要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而学生的课余活动和校外教育,对于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我是说“如果”:

如果,这部分教育和活动确实是具个性化的,惟有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才能使命他们主动地参与和发展;

如果,这部分教育和活动的特征是实践和体验,那就真正是补充了课堂等缺少动手操作与应用运用的部分;

如果,这部分教育和活动是最丰富、最精彩的,那么,其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是无限的;

如果,这部分教育和活动需要参与者能力的锤炼,那么,过程中的交往、合作、组织、竞争、领导和人性等能力的锻炼,是最有利于社会化的;

如果,这部分教育和活动是德育的最有效的实施途径和载体,那么做人的道理、为人的情操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缺少的不是资源和条件,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拥有了大量可供青少年学生教育和活动的社会教育资源,社会“第二课堂”正期待着莘莘学子去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我们缺少的也不是时间,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总是个常数,问题是如何来支配使用它;

我们缺少更不是童心和童趣,“玩”的天性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渴望着拥有课余生活和校外活动。

今天缺少是“掌控着”孩子们的大人们正确的想法和理念!

【问三】发发呆的时间,孩子有没有?

下面的案例,值得一说。

最近,我的一名同事跟我说,我的儿子(一年级)这个周末在家里“玩疯了”。我问,在玩什么。她说,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在家里,一起玩拼装小汽车等模型之类的,上午找了一个同伴来玩,下午说还要找一个同伴来玩。我说,好啊,这是好事情,孩子有自己的兴趣,而且也不是什么危险的操作。我问,是高档的,还是低档的玩具?她说,就是一般的普通的模型与零件。我说,这就更好的了。孩子能玩、会玩、坚持不懈地玩,这是很好的品质,而且玩具普通,适合拆卸,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因素,一定不要干扰他们!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固然需要书本知识的掌握,需要考试的分数,需要升入好学校,但从长远来看,不要忽视他们的业余时间,不要忘记他们的个性培养,更不能他们天赋的爱好与潜质。

从更大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孩子短期的“学习不好”,与大人们有时的“不务正业”道理上似乎是相通的,均可类属于“发呆”。

世界有许多发呆的人,最后成了发明家大科学家,这样的例子真是很多。所以有时候发呆是一种生产力!人必须休息好了,才能对温饱之外的问题有活力和兴趣,迸发出创造力。

这两年,从成人的角度来讲,手机剥夺了我们发呆的时间。手机好像不能离手。进了一家饭店,先问服务员WiFi在哪里,进了一家酒店,也是问WiFi的密码是什么;出个门,一定不能忘记带充电宝——休假本来是给人充电的,结果怎么变成了给手机充电了。

但是,手机再厉害,终究是处理日常生活的小智慧,他永远不能给你带来灵感,更多的是短暂的麻木感,所以建议朋友们去拥有比手机更高的智慧。那就是“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中国汉字中的“疲劳”两个字,很有意思,“疲”比“劳”更可怕。“劳”的人,休息一下,或者睡一觉就好了;但是“疲”不行,“疲”是心累,,吃饭没味,睡觉不香,不想看书,不想做事……总之,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回到对孩子教育的角度,道理不也是一样吗?

所以,我觉得对孩子一定要宽松一点,可以让他们有发呆的机会,,要让孩子学会发呆。发呆是一种福气。“中国式的发呆”,还包括气功、打坐、冥想等,这里不说。

所以,给孩子一些业余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要“劳”,更不能“疲”;偶尔也学会一点“中国式发呆”。

最后总结一下,请家长朋友们千万记住两句话——

人的最后较量的差异,一定在于如何利用好业余时间。

孩子的业余时间,一定不是让母全部填充的那个时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