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来试一试:教给孩子关于大脑的知识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你要活成一束光。——李月光
热爱教育的人往往不需要豪言壮语,因为血管里流淌的是理想。我总是以为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件事可能和未来有关。——吴非

下面的文字虽然有点长,可以要花去你几分钟的时间。但蛮有意思的,希望你能读完,给你的孩子教育带去启发,欢迎留言讨论。
【什么是动脑筋,什么是脑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学校或到外面上课的时候,课堂开始我总要问一个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
我们班上谁的学习最厉害?
这时,班上的同学们一般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向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于是我走过去,跟他说:
我要采访一下,为什么你的学习这么厉害?
不知道,其他班级的同学会怎么回答。我遇到的答案主要是以下这些:
专心听课;喜欢动脑筋;敢于提问题;及时完成作业(或教师交给的任务);喜欢读课外书;善于和同学们争论;不懂就问……
你知道这里面最引起我关注的是哪个词语呢?对了!是下面的这个词—— 

什么是动脑筋?它是指指用脑筋想,出主意
这样看来,上面同学们的回答中,其他几个表达中也有动脑筋的意思:比如提问题、不懂就问、争论;当然做作业、专心听课也有在动脑筋的。
那么,什么又是”?
这样追问下去,也是蛮有意思的!
查了一下百度词条,有两层意思:
第一,“脑筋”是指谓脑神经;指思维器官;亦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举例一:毛泽东《学习和时局》: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
举例二:徐迟《在高炉上》:“我们没有图纸,事先也不能计划,一切得临时动脑筋
举例三:巴金 《关于龙虎狗》一:“现在想不起不要紧,以后会慢慢想起来的,我用不着在这件小事上多花费脑筋。”
第二,“脑筋”指思想意识。
举例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曾经留恋过别的东西的人们,有些人倒下去了,有些人觉悟过来了,有些人正在换脑筋
举例二:老舍《龙须沟》第二幕:“您心里光知道有官儿,老脑筋
可能这时又有人会从“脑筋”联想到一个词相关的词,它叫“一根筋”。
什么是“一根筋”呢?
“一根筋”是人们对于某些人的性格偏执或固执、死板不开窍、认死理不知变通、做事“一条道跑到黑的人”的一种形容。
“一根筋”的人到底好不好呢?
这里面有两面性。具有“一根筋”品性的人,有好,有不好。如果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劝告提醒,老是做错事,做傻事,做坏事,那就是不好的了;反之,如果为了一个既定的目标,执着而顽强地、持之以恒地去做,最终达到成功的目标,那又是大好事了!
所以,“一根筋”这个形容词具有多义性,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也有中性义,不能一刀切地说好,或者不好,不能“一根筋”地轻易去下定论。
接着刚才课堂的提问,当学生说出“动脑筋”这个词语时,我接着问“什么叫动脑筋”时,孩子们就答不上来了。
所以,刚才的第一部分也是告诉老师和家长朋友们,什么是动脑筋,什么是脑筋。

【为什么要教给孩子大脑的知识】
上面第一点是铺垫,下面才是正题。
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么做”。
为什么要教给孩子大脑的知识?
这里要从两种思维模式说起,一种叫成长型思维模式,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
当你在你的信念体系里,认为通过坚持、努力及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人的智力将得以成长或发展时,你的思维模式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你的信念体系里,认为一个有着注定的智力、技能或才华时,你的思维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上面是比较正式的表述,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
比如一个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小沈天生就对数学有感觉”、“小田懂得如何看课外书”
这样的表述是成长性思维模式呢?还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呢?
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尽管它是积极的、正面的评述。因为这些评述,只是描述了孩子“是谁”,而不是讲述他们所付出的努力。
至于,有的家长说:她跟我一样,数学也不好。”“是的,我他就像我小时候,一点也不喜欢文学”,就更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表现了。
把上面的表述再深究到底,其实,最终就是说你的脑子好不好了。
说到这里,我一定要提一本书了,《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 

这本书自始至终都基于下面的一个观念,更好的表述应该是信念——

神经可塑性

什么意思呢?就是最近的大脑研究已经否认了出生后智力便 固定不变的观念。
“神经可塑性”信念就是告诉所有人:大脑在人的一生中有变化、适应及“改变”的能力。
理解和相信神经可塑性是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信念的重要一环
信念,与思维方式是相通的。思维模式指一套个人信念或一种思考的方式,影响着你的行为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感受,也影响着学生作为学习者如何看待自己。学生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或她如何面对学业上的挑战。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带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即便遇到阻碍也会坚持;一个带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可能轻易放弃或不能专注于学习过程。
【怎样教给孩子大脑的知识】
下面要介绍几个案例。其中前两个我自己尝试的,后三个是书中介绍的(后面我也会在自己的课堂里进行实验)。
先来说自己在课堂上的尝试的两个小案例。
【案例一】谁的目光炯炯有神——我的目光炯炯有神
我给低年级小朋友上课时,有一个对口令。
老师问:“谁的目光炯炯有神?”
学生应该赶紧就问:“我的目的炯炯有神!”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会给孩子们讲其中的深意。我说,人的目光很厉害。如果你动脑筋了,或者在思考问题,或者在专心听课时,你的脑子动过来 ,你的目光才是专注的,才是有神的,才是有“光芒”的(说到这里,我会教同学们用手做一个夸张的“放光芒”的动作,孩子们学得可投入了)。
我还会说,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呢,如果像这样,或者这样……(这时,我会做一个心不在焉,或者无精打采的样子,有时还会叫同学们学一学,学生也是很投入的了),这时他的目光有光芒吗?会这样吗?(配合着用手势做“放光芒”)学生说“肯定不会!”
是啊,我的心和脑子,还有我们的眼睛、耳朵、手、嘴巴等等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身上的这些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脑子才能动得更快,更灵活了。
说到这时,我突然问:“谁的目光炯炯有神?”
“我的目光炯炯有神!”孩子们可不含糊呢。
【案例二】“聪明”两个字怎么写?有什么用意?
针对中高年级,我会在黑板上写两个字“聪明”。
我问同学们第一个问题:“聪明”是什么意思?
孩子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
接着问第二个问题:“聪明”两个字怎么写?跟我们的什么器官有关?
“聪”是“耳”字旁,跟耳朵有关;“明”是“日”字旁,跟眼睛有关,所以有所谓的“耳聪目明”。
接着问:为什么不反过来说“明聪”呢?一定要“耳朵在前,眼睛在后”吗?
有意思吧?孩子们被我问住了,因为从来没有人跟他们说明这个话题。
原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发现,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所以课堂上倾听就是很重要的了。
我还跟同学们讲,我说原来班上有一个孩子,上课时,他似乎总是不看黑板的,眼睛向下的,在记笔记的;但是你提问他,他总能回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原来,他的耳朵特别灵,边听边思考呢。
对于高年级或成人,我还拓展出去讲“你知道观音这个词很厉害吗”,造词者真是神了!声音本来是听的,但是这里却是“看的”(观),“把声音看出来,是谓观音”这可是常人不能做到的,所以神仙“观音”能洞察世间万事万物,解济世间悲欢离合。
这时,我会问第三个问题:“聪明,是天生的吗?”
这时的回答,就能听出话外之音了。这多少是原来的家长与老师的影响在里面了,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是家庭影响力会有一些。
因为这里面已经涉及到“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了。
有的说,聪明是天生的,我感觉我是那种不太聪明的人。有的说,我爷爷说我天生聪明,将来一定有大成就……
有的说,我觉得聪明有一点是天生的,但后天如果努力的话,会更聪明。……
有的说,有的人虽然小时候不是最聪明的,但是长大后却有大成就,比如爱迪生的故事就说到了……
当然,你还可以有其他话题,都是跟大脑的知识相关的,下面是想到的一些:
为什么不能熬夜?为什么要每天要有课间10分钟呢?(让大脑好好休息)
为什么要加强营养?(让大脑成长得更好)
为什么要把几种书换着读?(交替而充分运用了大脑的不同部位)
……
这样想下去,你就觉得教给孩子这些是他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案例三】孩子们的用脑感言,培植“成长型思维模式”
现在我推荐一下《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中的好的做法,感兴趣的去书里寻找,一定会更多的启发。
一是写用脑感悟。在书中不同章节的起始,不是用的名人名言,而是用的童言稚语。列举一些,我觉得这样特别能把儿童放在成长型思维状态”中:
即便学业很难,我也能够学习并变得更聪明。——四年级学生
我的大脑一天比一天聪明。——一年级学生
我在做游戏时,我感觉我的大脑正在有所长进。——三年级学生
你尝试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二年级学生
失败对于成功而言是必要的。我们越是尝试避免失败,我们就超难成功。我们应该拥抱失败,而不是逃避。——加勒特,12年级学生
太好了,比名人名言好!
当然名人名言也不赖,这里也列举一些:
对于动机而言,内在目标的价值高于外在目标。——丹尼尔·平克
参加某项活动的时候,若由自我决心引导,会产生最佳动机水平。进一步的假定是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追求的自主性,而不是觉得自己的追求受威胁、外在奖励或避免愧疚控制,他们会更加下定决心。——博伊金和诺格拉
我们保持向前进,打开新门,尝试新事物,因为我们是好奇的,好奇心一直引导我们走上新的道路。——迪斯尼
你可能遭遇许多失败,但你不会被打败。事实上,你有必要遭遇失败,这样你才能够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站起来,如何从中走出去。——玛雅·安琪罗
许多人生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放弃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距离成功那么近。——托马斯·爱迪生
所有以前的。没有什么了。曾经试过了。曾经失败了。不要紧。再试试。屡败屡战。——萨缪尔·贝克特
你走得慢没有关系,只要你不停下来。——孔子
任何事情没有完成时,看起来似乎都不可能完成。——纳尔逊·曼德拉
要将一次失败和最终的失败混淆起来。——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你一旦学会放弃,这将成为习惯。——小文斯隆巴尔迪
【案例四】游戏后的孩子们更能应对“挫折”
下面的案例,仍来自于上面的书籍《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
即两个ESOL思考乐,一种配合成长思维模式而开设的专题课程)三年级男孩在玩思考乐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时与老师的对话:
瑞希夫人:你们玩这个游戏时,大脑都想些什么呢?
学生:我们在做关联
瑞希夫人:什么样的关联?
学生:就如那些……的关联……那些叫什么名字?数字?
瑞希夫人:神经细胞吗?
学生:是的,那些神经细胞在我的大脑里连在一起。
瑞希夫人:你们想过放弃么?
学生:没有,从未想过。
瑞希夫人:为什么呀?
学生:因为简单。
瑞希夫人:一直都简单么?
学生:不是,不是一直都简单。
瑞希夫人:那为什么现在就简单了?
学生:我们已经做了大概五天的游戏了,因为我们练习了,所以越来越简单。
瑞希夫人:噢,所以你们练习过了,你们练得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我们大脑里会有更多的关联,然后就变得简单了!
【案例五】画脑图:我有大脑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的案例,来自于上面的书籍《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他(她)的大脑及其运作。于是,给同学们一张大脑的空白纸,让他们在虚线的空白处自己的大脑长什么样,然后,学生应该写下关于大脑他们所任何东西。 

提醒孩子这个不记分,只是测量他们各自对大脑的了解程度而已。

于是,孩子们开始各自描绘大脑的模样,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呢。下面列举几个孩子画的脑图,与大家分享。

【总结一下】
一、大脑是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也是人的思维、思想的重要依托,所以教给大脑知识,是必须且必需的,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是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二、教给大脑知识,一定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个信念,否则,一事无成。
三、专门的课程也好,日常的渗透也好,只要信念正确了,对大脑最近研究成果把握了,教授的方法已经不重要了。有时随机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就像孩子带孩子“游春”那样,也是好的。

  1. 一生要与“好奇心”做朋友 

  2. 宁静中审视自己:最好的学习之道

  3. 与数学课本配套的游戏书出版了!《小学数学配套游戏》提高学习兴趣,师生家长皆宜,快来“淘宝”

  4. “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一个也不能少

  5. “3-6岁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权威解释以及“幼儿要不要学计算”相关问题的思考

  6. 我们欠孩子真正的数学阅读(附推荐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