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浅论中医的道与德

 罗宋汤的味道 2020-07-19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浅论中医的道与德

禽兔图

《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变化莫测、危殆而不安,道心中正入微、微妙而难见。惟精诚专一、言行中正不偏,人心才接近道为万世法。从中医来说,医道便是道心,而医术、医德则取决于人心,偏向于德的层面。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经典通篇都在论述道在天地万物运行起根本决定性作用,并揭示了万物同源于道之一气,阴阳既是对立也是互补的关系,阴阳存在周期消涨变化的特点。

《庄子·外篇·知北游》:“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黄帝内经》::'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应遵循天道,至虚极守

静笃,放弃一切妄为,顺应自然遵循道的规律养生,才能长生久视。下面分别从习业、立德、病略、诊侯、处方等方面简述一下作为一名中医需注意到一些问题。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浅论中医的道与德

大医精诚

习业: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强调,欲成大医,必须熟知《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又须涉猎群书,读五经可知有仁义之道,读三史可知有古今之事,读诸子能明事理,读《内经》可知慈悲喜舍之德,读《庄》《老》能知自然运行规律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都能掌握钻研,则于医道可融汇贯通,并趋于至善。随着时间的发展,医学等内涵也不断扩展延伸,后世医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及现代医学等理论著作,迫切需要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对所有内容加以整合,取精去粗、去伪存真地继承创新。

立德: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并非耳目能明察,必诊候精微方能明审,医技难精,要虚怀若谷,精勤不倦才能逐渐达到。治病时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发慈悲恻隐之心、发愿普救含灵之苦。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等一视同仁,都当作至亲。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须感同身受、不避寒暑饥劳,一心赴救,无名利心、蒂芥心。这样才是苍生大医,尽量少用动物药,人畜本一,损彼益己,物情同患,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已违背医道的本源。虻虫、水蛭等先死者,可以应用,鸡蛋等不得已使用。行医时不卑不亢,端正大方,严谨认真,体察病楚,不可恃才弄巧。应自矜己德,勿调笑谈谑、訾毁诸医,了明因果,心怀忠恕,志存救济。

病略:百病之本,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霍乱、鼓胀、下痢、大小便不通、奔豚、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停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喉痹齿痛、耳聋目盲、瘟疫,金疮骨折、痈肿恶疮、痔、瘤、瘿,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等。另有冷热劳损,伤饱房劳,惊悸恐惧,忧愤惊恐,产乳落胎,堕下瘀血,吸毒纵欲等。病有本末枝叶根源,治病需求其本源用药,根据三因制宜判断病情。如男子劳损多由于阳气游动,强力施泄所致。女子月事来日得风冷湿热、四时之病,若迁延误治往往使病情复杂。江南暑湿之地,皮肤纹理疏松,用药宜轻而少。关中河北寒燥之地,其人皮肤纹理致密,用药宜重而多。年轻人,罔顾风湿寒热不禁,虽得微疾,下利药应慎重。慢性积聚疾病通利药浅尝辄止,服后宜将丸散辅助,病初愈慎服补药以免反复,即使病情所需也只得以平和之药。一般人得病后行走如常,气力不衰需要补益的,可先服通利剂,泻除壅积痰实,后可酌情服丸散补药。单纯虚劳应服补汤的,三剂后即可停止。风病需服治风的汤剂三五剂往往难以建功。风湿虚损者,轻则十数剂重者百余日方可痊愈。饮食五谷不节,冷热咸苦不调,也可致病迁延不愈。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辨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代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土声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塞。下医诊脉,知病源由,四时逆顺,相害相生之理。

诊侯: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角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合为九候。夫形盛脉细,少气呼吸困难者预后不佳;形瘦脉大,喘促胸闷肺气壅实者预后不佳;形气相称者预后可;脉搏短绌、参差不齐者,三部九候脉象错乱者预后不佳。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不须汗而发汗的多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发汗的多毛孔闭塞闷绝而死。不须下而下的,多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下的,多心烦懊恼 、胀满浮肿而死。不须灸而灸的,多火邪入里成温病坏病难治。需灸而不灸的,则冷邪积聚,无地消散,气上冲心,病情加重而死。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凡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上下阴阳偏盛十二种梦境,不足的十五种梦境,则随证泻补即愈。

最后,要知道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处方: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风劳气冷各随其所宜。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可治风病。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可治热病。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可治冷病。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宜应随病增减,莫因循守旧。为医者,需明药性、采摘时节、用药分量等知识。虚而燥热,加葳蕤;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归、芎 、干姜;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肉苁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芩、天门冬;虚而多忘,加茯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紫石英、沙参、小草,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虚而口干,加麦门冬、知母;虚而语言不能接续,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小便赤,加黄芩;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 ;虚而冷,用陇西黄 ;虚而痰,复有气,加生姜、半夏、枳实;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 ;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虚而溺白加浓朴。

明·裴一中《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范仲淹也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作为医者,都应以大医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尽管世事纷繁变化,但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如此崇高,以致近仙近佛,拯救苍生于疾厄苦痛之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但目前大多数人与之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不得不引起深思,唯人心合于道心,允执厥中,无为而治,我们才能离医道更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浅论中医的道与德

村医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