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老师的由舌入门,缘象入道 孔子说:“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孔子的本意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学医,而是要明白医之道。 为人父母也要学习并懂得一些医学生活常识,照顾并呵护好孩子,关注孩子身心灵让其健康成长,这样可以称为慈母慈父。 为人子女要懂一些医学常识,关心父母身体,对父母身体情况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所承受的病痛并帮助他们减少或解决痛苦,安乐生活,这样可以称为孝道之一。 医圣张仲景认为学医的目的有三,“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所以除了张仲景这位长沙太守以外,许多的官吏大儒也都是医术精湛的大夫。 比如明代的王肯堂作为三甲进士也会在公务之余,在公堂之上给百姓看病。很好的诠释了范仲淹那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 古时候有“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的说法。本意思是说学医对秀才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相对于通过科举进入上流社会来说,学医这种下九流的行业多是科举制失利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糊口之举。 古代的很多名医都是在科举失利之后开始学医而成一代名医,比如张元素、李时珍、张景岳……。所以中医界把这些读书人改行学医的称为儒医。 跟着我学习的人当中有很多是大学生,甚至是硕士博士。 他们往往经历了社会的摸爬滚打,几度浮沉之后开始明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而在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自身问题。才开始求助于传统中医。 于是找来中医的灵魂《黄帝内经》开始研读,才发现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说好的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呢? 难道他们这些硕士和博士;比不上古代的秀才吗? 古代学中医有两条路,一条由难而易,先从背诵《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学习医道开始,进而学习各家医术,三年入门,十年小成。 另一条由易而难,从《药性赋》、《汤头歌决》、《医学三字经》……开始,师徒授受,逐层深入,三年可以悬壶业医,十年亦可小成。 这实际上是一个由道而术还是由术而道的过程。 医道艰难,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的缺乏,现代的秀才们与古代的秀才有着传统文化的代沟,想借助医道奉亲养身,难矣! 中医之难,难在医理。 世间有没有这样一条路,将中医古奥难懂的医理,一气、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七情、八风、九宫……,全部变成看得见的图象;把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就像气球的充盈与漏气一样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身体上气血的流动,就像影视之中的河流一样一目了然……。 如果可以这样,中医岂不变的非常容易? 中医之难,难在诊断。 我们把中医的医理置于舌诊之上,将病机总结为一个字“郁”,涵盖气血痰火食湿六郁、气血阴阳四虚。 脏腑肢体的各种病症,都在舌象中一览无余。 中医之难,难在辨证。 辩证之难在于确定病位、病性、病证。 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问题会影响哪些脏腑组织器官?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够做到,治病求本。 而这个本其实就在于气机的运动过程当中出现了阻碍,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而这些在我们的舌象上无所遁形。 中医之难,难在遣方用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 大学本科十三五《中药学》教材收录了538味中药。 《方剂学》收录了362首方剂。 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想要快速入门,能够处方用药,既要有有疗效,还要避免毒副作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凡心老师,幼疾无药而立志行医,13岁开始自学中医,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将中医至简之道融于舌象之中,以舌入门,缘象入道。 把复杂的医理与易理相结合,把舌象变成可视化的诊治工具。 形成以舌质看脏腑虚实、以舌苔看邪气盛衰、以舌形舌态定精神心理三大版块。 把复杂的气机升降、五行生克以舌象直观显现。 更是去繁就简,唯舌象论病机。 以人体气机的公转和自转为引。 以六味主药为君调公转。 八味辅药为臣调自转。 二十余味佐使药调症状。 以小方调气机、祛疾病为理。 以中药煮散茶包为剂。 具有气清效专、简便易廉的特点。 每日剂量大约5克。 每天的费用,大约一块钱左右。 真有这样的方法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