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思明居士 2020-07-19

你绝对不能想象,在17 世纪的欧洲,竟然存在着号称“瓷屋”和“瓷都”,不错,西方人就是这么称呼的。它的德语是porzellankabinette。

当时这种“瓷屋”,在欧洲各国的宫廷殿堂里蔚然成风。16 世纪的英国玛丽一世女王,花重金聘用当时很有名的法国建筑师丹尼尔·马洛特在汉普顿宫和肯辛顿宫设计了好几间瓷屋。

这位丹尼尔·马洛特建筑师对于瓷器的审美,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多即是美。

所以,他设计的瓷屋,连壁炉架都用瓷器遮盖,每面墙上都加装托架,架上错落密集地摆放着磁盘和小花瓶,在框架的边缘处,瓷器也是成排的摆放。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18 世纪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有很多青花瓷,德意志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很想得到它。两位君主在 1717 年,做了一个交易,奥古斯都用一个营 600 名骑兵从威廉一世那里换到了这些青花瓷。主要的有十八件花瓶,后来被叫作“龙骑兵花瓶”。

之所以用骑兵来换瓷器,不是因为没钱买。而是,两位君主都认为,瓷器无价,不能作为买卖商品。所以只能想办法交换。而且,他们都宣布,这是馈赠,不涉及金钱交易。

奥古斯都一生都在想办法收集瓷器,甚至自己造瓷器。

而德国人说,“白瓷是德国精神的化身。”

德国的佩加蒙博物馆通体是白色的,里面的人物雕塑群,也全是白色的。如果是瓷体,那么要么白釉,要么什么釉子都不要,纯素,也是白色的。

为何白瓷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因为中国白瓷的材料非常简单,就是瓷土与高岭土,看似单纯,但如果要做到像中国那样坚硬有轻巧,晶莹剔透。欧洲人自从瓷器传入中国之后就一直在研究,四百年间,无法破解。

他们能仿作的是陶器和软瓷。软瓷一刮,上面的釉彩就掉了。白瓷是硬瓷,没有这个弱点。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于是,十六、七世纪,天主教耶稣会士纷纷来到中国,以传教之名进入康熙宫廷,或长住到景德镇,当起商业间谍,以便近身观察书写陶瓷的制程,写成书信报告,在欧洲出版。除了研究瓷器,也研究中国这个神秘、强大、富庶又美丽的国家的一切。整个欧洲陷入对中国风的狂热,众多王侯不惜万金,迢迢买来精美China,盖出瓷宫,进而渴望白瓷秘方,找寻顶尖炼金师,投入官窑一再尝试淬炼……

最终解决这个难题的是那位爱瓷器入迷的奥古斯都二世,他于1708年,烧制了欧洲第一件白瓷。半世纪之后,英国商人,也靠研发精神,成功破解了硬瓷秘方。英国的Wedgwood,德国的Meissen成为御用精品,历久不衰且愈发精美贵重。

但他们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于是,在 18 世纪,中国的景德镇成了英国瓷器的代工厂。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沉迷于中国瓷器的奥古斯都二世时期的德国“德国景德镇”

白瓷从东到西的一圈,蕴含着无尽的痴迷颠倒,文化审美打通了东西,散发着光辉。当然,也伴随着残酷的历史,甚至让无数人不惜生命地去迷恋。

1291年马可波罗将第一件瓷器从中国带回遥远的威尼斯,这是进入欧洲的第一件瓷器。从此全欧洲的王侯贵族,全都疯狂地爱上了来自东方的CHINA, 并以超过金子的高价进口。

在此之前,欧洲人是能做陶器和软瓷的。但几乎没有见过硬瓷。

而那时候,中国的瓷器已经遍地开花,中国白瓷都诞生了好几百年了。

中国自商代以来,瓷器都是青瓷一统天下。虽然东汉的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那并不是很成熟的白瓷。直到隋唐,白瓷才与青瓷两分天下,平分秋色,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

所谓“南青”,是以浙江慈溪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地处南方,广为流传。

所谓“北白”,是以河北内丘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地处淮河以北,是为北方。

白瓷比较素,没有斑斓花纹和艳丽色彩,但朴实无华,浑然天成。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

唐代的白瓷,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

这很适合拿来做茶具。陆羽在《茶经》中,就是唐代的邢窑白瓷是上品,因为胎釉如雪,类玉,似银。——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茶经》)

这种美,是一种本色美。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唐代邢窑白瓷执壶

邢窑,是唐代的七大名窑之一。这里主要烧制细白瓷。唐代的书,说邢窑在内丘——”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最终 1980年的考古,在邢台内丘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至此,为中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邢窑之谜”终于破解了。

出土的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白瓷,在唐代始终在中国的北方烧制。南方并没有,虽然有记载唐代广州也产白瓷,但无佐证。

到宋代,景德镇崛起南方,白瓷也开始在南方烧制。

景德镇是个世界性的聚集地。它为中国古代皇家烧制瓷器,但是也有“外贸”,最红的时期,景德镇尚有各国的商贩往来,为了订购瓷器。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景德镇古窑展览

景德镇是非常神秘的。这里的制瓷工艺传承了上千年,五十几代人挖掘、淘洗、调配白色的瓷土,制作瓷器,当然,他们全都通晓瓷器的一切。作坊林立,遍地都是制陶工、施釉工和彩绘工。

走向欧洲的白瓷,是从这里产出的。因为那时候的邢窑虽然仍进贡白瓷,但由于实物资料欠缺,已知能甄别的北宋白瓷数量不多。实际上五代时期,邢窑瓷器生产量已迅速下降。

堪当重任的,当然是景德镇了。

外国人甚至到这里来偷秘方。

明清时期,有个人叫殷弘绪,这是他的中文名字,他实际上是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职业是工业间谍。他曾在景德镇居住过7年,1712年他写信给法国的传教士,详细地介绍了瓷器的原材料和瓷器的制作方法,从而使法国人在法国本地仿造出瓷器。以后又传遍欧洲各地。

殷弘绪之所以能长驻景德镇,主要与他在康熙48年(1709)透过江西巡抚郎廷极的私人关系,而将法国葡萄酒进呈康熙皇帝受到欣赏有关系。因为这样的关系而得到官方一定程度的庇护,殷弘绪乃能长驻景德镇,并自由进出当地的大小陶瓷作坊,逐渐熟悉窑场制造瓷器的各项工序与技术。在康熙51年(1712)及康熙61年(1722),殷弘绪两度将其在景德镇观察与探听而得的瓷器制作细节以及相关样本写成报告,寄回欧洲的耶稣会。

虽然欧洲的瓷器制作有 800 年的历史了。但欧洲是在那时候,并不懂得制瓷的高级法门。殷弘绪的那封信,有很大的作用。

实际上从马可波罗之后,欧洲人就知道了中国白瓷的存在。因为,马可波罗在他的那部《马可波罗游记》里说,说到了瓷器。他还带回去了一只灰绿色的小罐子。威尼斯的人于是知道了瓷器,还给了他一个名字—— porcelain。

因为是用质地坚硬光洁的白土制作的,所以他们把这种东西叫白色的黄金。从此,欧洲人患上了一种病,叫“瓷器病”——porzellankrankheit

中世纪的欧洲,那些公爵和教皇的财产清册中,竟然有瓷器。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皮耶罗·德·美第奇的遗嘱中,竟然提别提到了“一只瓷杯”。欧洲各国的君主们互赠礼品,以及外交礼单上,常有一抹白色,那就是中国白瓷。中世纪的欧洲,佛罗伦萨有一个说法:瓷杯可以阻止毒药的药性。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盖涅-丰山瓶,纸本水彩画,1713,马可波罗带回欧洲

很可惜,关于白瓷的诗歌很少。杜甫倒是有一首: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写白瓷,是有文学性的夸张。但明代景德镇薄胎瓷的发明者吴昊十九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记载。

吴昊十九是明万历年间的人,号壶隐道人,他以爱瓷器出名,号称“隐于陶”。他做的白瓷卵幕杯,“莹白可爱,一枚重才半铢”。

这种白瓷,当然谁都爱了,不仅仅是欧洲的君主爱,中国的皇帝也爱。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西域有人进贡贡品,大概是一些玉碗之类的,永乐皇帝不喜欢,吩咐礼部,全部退回,并说:“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素洁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

也就是说,你们的东西用着不合朕心,中国的白瓷,用起来才爽。即便玉碗也有很多白色的,但这白色,在永乐皇帝眼里,远不如白瓷之白了。

永乐皇帝一生喜欢白色。他下令修建的南京大报恩寺,从内到外,都有白色。外墙都是景德镇的白瓷砖。

报恩寺里,有一座瓷塔,通体玲珑。最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

清代的皇帝也很喜欢白瓷。景德镇在清时期,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经常定很多瓷器。有一次定得特别多,但景德镇不断地下雨,又冷又湿,瓷胎无法晾干,这就耽搁了。

在景德镇,有清朝的督陶官,事情办不成,当然得上折子。折子上说自己督造瓷器十五万零两千件,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完成,不断下雨,只能自己搭建帐篷,以作保护,这笔钱自己出。但恳请皇上宽限时日。

看折子的是雍正皇帝。

他大笔一挥,批道:览,朕知道了,再议。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雍正的折子都很口语化

1909 年 5 月 24 日,宣统下旨要求景德镇制作“一只白瓷花瓶,四件白色钧瓷,一只白瓷碗,十二只白色大瓷盘。”

这些白色的瓷器,都要摆放在已故的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画像前。

可见清代时白瓷也做祭祀仪式用。因为白色在中国本来就有此意。

但是,那时候景德镇已经做不出来了。答复是,奉上一百件白釉红彩龙纹盘。

中国皇帝痴迷白瓷的同时。欧洲君主们也在痴迷中国白瓷。

1707 年 6 月 3 日,一个叫波特格的炼金术士给国王奥古斯都写信,信写的一点都不客气,因为他要求国王去见他——

“我要见你,有紧要事……我能够在两个月内拿出了不起的东西……请最晚两个小时后到国王岩。”

而他那时候的身份,是一个囚犯。

但奥古斯都立即相信了他。把他带出了囚室。给了他药丸、细沙、白垩、雪花石膏、砖泥、木柴。

然后送他回了国王岩。三个月后,他同另外一个人在少女堡的地下室中,终于烧制出了白瓷。那是 1708 年的 1 月 15,这一天也被认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他成为囚犯的原因,是因为他一直说自己能烧制出白瓷,奥古斯都一次一次地相信他,一次一次地梦想破灭,只能把他关进囚室做反思。

波特格烧制白瓷,有详细的记录,其中就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把白色黏土和雪花石膏混合起来。

当然设置不同的搭配。他设置了很多搭配比例,第一种就是纯黏土烧制。第五种是黏土与雪花石膏的比例为 7:1.

最终的试验,以第五种比例效果最好。

那时候,白瓷从中国到威尼斯到都柏林,在整个欧洲,已经有四百年了。可是因为几个君主的痴迷,他们最终在烟熏火燎、昏暗污浊的地下室,再次发明了瓷器。

他们烧制出的白瓷,“白透明,奶白色,像水仙花”。是一只小罐子。

波特格向一个奥古斯都君主宣布,西方世界的第一件瓷器已经制成,中国景德镇的白瓷秘术玄机,被破解了。西方世界也拥有了制瓷的知识,有了白色的黄金。

这就是西方瓷器之祖的“波特格瓷”了。

中国白瓷西行|从景德镇到都柏林,欧洲君主如何破解白瓷烧制秘诀

波特格

而英国的白瓷,不过是殷弘绪从景德镇发回去的两封信被欧洲人研究,让欧洲人懂得了如何制瓷。殷弘绪在景德镇研究 7 年,做了很大的记录。信寄回去之后,一个神父总结了一下,说瓷器由两种石头构成,必须加以提炼,再混合起来,以足够的热度加以烧制。一种是高岭土,另一种是白墩子。

一个叫威廉·库克沃西的人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做实验,光寻找白土,就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他一辈子的愿望,是“制作不逊于世间一切瓷器、堪称完美的英国瓷器。”

但很可惜,他说“经验是我们唯一欠缺和渴望的东西。”

最终也没成功。

白瓷,却成了整个欧洲对瓷器的念想,他们说,白色,是启示色。欧洲人从君主到冒险家,一直在为白瓷痴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