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捷:暑假那么长,仅满足“在阅读”?趁早“学阅读”吧!

 培根阅读 2020-07-20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学习之母。”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所以特别热衷于要求小孩去阅读。实际上,正是面对不爱阅读的小孩而言,不断重复地布置阅读任务,大量提供阅读书目,大张旗鼓地主张阅读的好处等,只会增加他们对阅读的抵触。除非已经爱上阅读或是天生喜欢阅读的小孩,否则,越是强调越是排斥、抗拒。

小孩不阅读,看起来是情绪反应,实质上是能力无法匹配。

就像你总提醒说:做四则混合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不要粗心。而小孩总是错,不是不够认真,而是能力无法匹配。所以,阅读时,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读得有滋有味,读完了有各种变化,还能够侃侃而谈,而自己每次阅读都好像坐牢一样的难过。

我们没有教给正确的方法,小孩不具备支持阅读的能力、策略,自然无法应对阅读这一学习项目,读起来,又怎么会感兴趣呢?
你还仅仅满足于“在阅读”么?还是趁早转变为“学阅读”吧。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原本就是学习。

我们提出从“在阅读”到“学习阅读”的转变——注重让小孩学习阅读,掌握阅读应有的技法、能力,在整体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实力,自觉转变为能阅读,爱阅读,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成长,成为一个终身的阅读学习者。

其实,这也就是力主“在阅读实践中去学习阅读,学会阅读后辐射、回馈阅读本身,整体提升为人的素养。”

首先,改变观念,认识到“阅读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有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阅读必定是“读者自主进行”的。不管你怎么读,都是“你在读”,学习的主体地位非常明确;

其二,阅读是在主动的意识下进行的,不管你读了什么,都必须调动自己的主观意识,积极参与到文字信息的提取,文字信息的理解,文字信息的储存,文字信息的转化中;

其三,阅读后必有收获。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学习而言,阅读的收获特别巨大。最显而易见的是,每次阅读,都伴随着知识积累,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学习实践,每次阅读,都带来认知改变,每次改变,都可能带来创新。因为凡是阅读,多少会加入阅读者个人的感受。

李海林教授认为:阅读,不存在无创造的过程,阅读本身就有创造的因子,阅读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创造。

认识了阅读的学习属性之后,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要如何让小孩学会阅读,即在阅读中让学习发生,让小孩更全面、积极地参与学习。

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方法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可以将你拖到成功的彼岸,也可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渊。”在所有的阅读学习项目中,最适合小孩,最值得优先学习的,就是参与阅读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最常用的阅读策略。有无正确的读法,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我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学会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的目标要求,并在阶段目标中,分别提出落实不同的要求,学习各种阅读方法,例如:朗读,默读,诵读,浏览等。同时,还提倡在阅读的过程,应该注重积累良好的语感,重视情感的体验,发展感受与理解能力等。

可见,不论从方法本身还是目标要求上看,学习阅读,都可以从方法入手,而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单纯的累积阅读的数量。

一九六二年,叶圣陶就鼓励青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这就是最为经典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老也提示我们阅读能力、方法的重要性。

试想一下,没有内核能力、方法的支撑,即便第一学段阅读不少于五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四十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一百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两百六十万字……字数的累积,可能造成的就是阅读信念的崩塌。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学生喜欢读一些粗浅的,甚至是“有毒”书来凑数。缺乏方法,就无法借助方法在文字中获得审美体验,传承文化,也无法感受到阅读应有的乐趣。

然而,阅读并不仅是“获得乐趣”这么简单,阅读成为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一知识爆炸的时代,原有的知识老化特别迅速,任何人都不能一劳永逸地在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沉醉,要发展就离不开终身学习。而阅读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路径,就是可持续的发展的依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拥有自觉发展,自主发展,自动发展的方法与能力。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的阅读学习,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避了对方法的讲授,直接将方法转译成一种指令,提出诸如“你要这么读”“你要那样读”的要求。要知道,学生必须学会怎么读之后,才能做到按要求去读,也才能在使用方法读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改变,拥有学习体验。

阅读的方法是天然存在的,就等着我们去学习啦。

比如:按照阅读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浏览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从学习的过程中来分,又可以分为预读,通读,复读;根据学习培养目标的侧重点还可以分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记忆读等等,这些方法有的不教就会,有的教了还未必会,所以正面应对,好好学习吧。

这也正是为什么统编教科书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要分别安排预测、提问、速读、选择方法阅读这四个不同策略单元的原因,因为要教给学生必须的阅读策略。

实际上阅读的策略还很多,例如荣维东教授的专著《语文教学原理与策略》中,就梳理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阅读策略,主张语文学习要有相应的策略学习。

又如韩雪屏教授提出了一个阅读方法的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阅读法、特定目的阅读法和文体阅读法三大类。

其中的基础阅读法包括朗读、诵读、默读与速读、精读、略读与浏览,是适用于各类读物,适合于各个学段读者的最基础的阅读方法。

特定阅读法则是根据阅读目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理解性阅读、信息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形成阅读期待、学会阅读反思、学习阅读批判六大类。

文体阅读法涉及到文本类型和文本元素,提倡阅读教学应该根据文本类型来设计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