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真卿最精彩的一幅字,达到了唐代书法的巅峰

 倦鸟依林 2020-07-20

如果说王羲之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人,那么排在第二位的一定会是颜真卿,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比肩王羲之的人,他从书法的另外一个方向,登上了唐代书法的巅峰。

中国文化喜欢“因人而论艺”,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往往会附带上其人格面目,人品不好,则艺品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这是普通人的论调。


其实艺术水平的高低与人品没有丝毫关系,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其人格形象的光辉,而是他真正达到了这种水平。

一件《祭侄文稿》就足以说明问题。这件作品是颜真卿写得最好的一幅字,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这件《祭侄文稿》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件提高书法审美的“神作”,当你能分析透这件作品时,你对于书法的理解,就能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


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大家都很熟悉,是“安史之乱”时期,这个时候是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这一年颜真卿担任德州市市长,他的堂兄在常山任市长,叛军在与颜杲卿的决战中,连同儿子颜季明一同被杀害。

颜真卿在寻访到部分遗骸的时候,心中大恸,题笔写下了这件千古佳作——《祭侄文稿》。

我们无论是分析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要根据作者创作这件作品的境遇中分析,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在寒食节的凄凉境遇中写了写满纸萧索的《寒食帖》,王羲之在离乱之际,“先墓”惨遭荼毒的时候,在痛彻心扉的心境中写了著名的《丧乱帖》。

伟大的艺术品其高明之处就是能够表情达意,而书法就是通过笔墨的干湿、浓淡、字形的开合、欹侧、空间的大小变化等等方面实现的。

而这种创作方式是在一种“有意无意”的意识当中,因为“变化”的原则已经深入古人书法的骨髓,就像“美术字”深入到了当代人的审美当中,进行书法练习的目的就是将这种“变化”的原则,转变为肌肉记忆,达到了一定精熟的地步之后,才有可能自然生发。这也是当代书法人最为欠缺的一个方面。

颜真卿的这件行草长卷《祭侄文稿》,在用笔上通篇“篆籀气”,这种用笔的基础乃是篆隶功力,这种功夫,能使颜真卿的字能够放大来写,而“二王”一脉的人,比如欧阳询、柳公权的字,都经不起放大。

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用笔。

这件《祭侄文稿》在结构上通篇以“外拓”字形为主,这也是颜真卿固有的书写范式,其字形夸张、多变、结构欹侧横生、字形会随着情绪的起伏而不断变化,使得通篇元气淋漓。

在章法上恣意灵动、浑然天成,有行书、有草书,这件作品在无意间开拓了一种章法用墨的新范式,这一方面讲解起来需要篇幅,我们不多谈。

清朝大书法理论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评价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不久前曾在日本进行过一次展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如今,我们采用超高清宣纸复刻技术,将这件作品完整还原出来,达到了跟真迹无二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