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讲堂 | 刘向东:如何让事物保持完整

 古韵新风 2020-07-20

主讲人:刘向东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十讲 | 如何让事物保持完整

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的诗歌冷静明朗,又不乏深度和语言的穿透力,许多作品富有超现实特点,一方面致力于对梦境的伪造,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将日常的图景引入,如同置于虚实之间的多棱境,其诗歌透明而复杂。

保持事物的完整

在一块田野里

我是田野中

那缺失的部分。

情形

永远是这样

无论我在哪儿

我都是那正在失去的部分。

当我行走

我分开空气

而空气

永远移动

充满我身体曾在的

空间。

我们都有理由

为了移动

我移动

为保持事物的完整。

(沈睿 译 )

就思想气质来说,斯特兰德有一点存在主义的影子。表现在他的诗歌里,是他对语言随意性的挖掘,以及在荒谬中产生意义的能力。犹如这首诗,其中的荒谬是一目了然的,而荒谬中的无理而通也同样一目了然。

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旷野”暗示了世界荒谬的本质。而我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渴望并且寻求意义,对于大自然是“失踪之物”。或者说,我背负着意义的十字架,而这个意义对于世界来说是外在的,是附加的。第一节就充满了这样深刻的意识。第二节因为描写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对读者显得特别亲切,特别中肯。“当我行走/我分开空气/而空气/永远移动/充满我身体曾在的/空间。”这个细节是普通的,正为此,它的意义才总是隐晦不显的。此刻空气和旷野一样,代表了一种基本的虚无的力量,暗示“我”的存在的意义只能是暂时的。

第三节交代了“移动的原因”,给出了一个哲理性的句子:“我移动/为保持事物的完整。”写出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辩证法。“我”与外在的事物(在此处是空间)的关系只能是暂时的、偶然的,而每一次的关系都有其短暂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用流动的观点去看待意义、生活和观念。

这首诗既可以当作个人的“日常玄学”来看待(从细微事物入手梳理个人化的微型世界的纹理),也可以当作一种诗歌观念来看待(如果我们把“移动”看成通过词语在事物中穿行的话),它表露出一种期望诗歌能够灵巧地洞穿事物而又不破坏其完整性的美学旨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