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a岳阳 2020-07-21

公元1057年,二十岁的苏东坡中了进士,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论从政的宽与简,获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大加赞赏,一鸣惊人!

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苏东坡不得不回家守孝,这几年,在家乡眉州,是他们兄弟俩最自在惬意的日子。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1.年轻气盛,少不更事

年少成名的苏东坡在1061年赴京都凤翔府任职判官。年轻气盛,和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和,关系甚至陷入僵局。中秋节,按惯例,各官员都要到知府参加宴会,苏东坡也在邀请之列,但苏东坡何其骄傲,竟然不给面子,不去。这时罚单就来了,罚铜八斤!苏东坡心里一时难以接受。

后来,苏东坡找到一个报复的机会,太守陈希亮修了一座凌虚台,邀请苏东坡写一篇文章,他借着写《凌虚台记》大发牢骚,大意是:这个地方以前以前宫殿连宇,富丽堂皇,如今什么都没有了,断壁残垣。你修这凌虚台,总有一天,也会是断壁残垣,建筑如此,人事也如此,不要看有些人得意一时,将来自会有应得的报应。苏东坡感古怀今,暗含讽刺。

没想到,这篇文章陈希亮一个字没改,刻于石碑上,立于凌虚台旁。若干年后,苏东坡回想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是很后悔的。少不更事,太过骄傲!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2.才华外露,名气太高,因文字入狱

谁还没有年轻过了,才华外露,年轻气盛在所难免。当慢慢步入中年,大文豪的名头不减,但在官场,苏东坡还是没有学会圆滑处事,给自己惹祸上身了。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改革,力图自强。神宗急于做出改变,王安石则是独断专横。他徒有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他不允许讨论,不允许批评,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分裂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了变法机构。

王安石创立的青苗贷款法,青黄不接时,农民可以地里青苗向官府借贷,等收成之后再还。本意是为农民利益而设,结果却变成了扰民,弄得无数农民家败人亡,问题在于,他不了解农民需不需要这笔贷款,当预备好的款项不能如数贷出,他就大发雷霆。为了迎合王安石大力推广新政,这项贷款被下面的官员弄成了强迫贷款,很多农民被迫借款,碰到收成不利,到期还不出本钱,就会被抢夺家产,甚至锒铛入狱,搞的哀鸿遍野,但是这一切皇帝却根本看不到。新法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苏东坡当时任职史馆,行政于他并没有关系。但他忍不住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反对急于求成。他写下《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见解。他希望朝廷国家更好,希望社会制度是合理的。苏东坡的劝诫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司马光等相继辞官退隐。苏东坡无法随波逐流,要求外放,终于得到应准。

1071年,苏东坡到杭州任通判,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他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百姓表达悲愤之情。此后,他先后在密州,湖州等地出任地方官,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杀蝗虫,在徐州抗洪。在远离朝廷大地方,苏东坡实实在在的为百姓造福。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因抗洪有功,苏东坡得到皇帝的嘉奖,这让朝廷的小人们妒火中烧。到湖州时,苏东坡闯祸了,在古代,朝廷派你到哪去,都要谢恩,苏东坡却写了份《湖州谢上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大意是:皇上,你怕我在朝廷里施展不开自己的才干,现在把我放到基层,或许我还能为老百姓做点事。这里面多少有点心里的不平,人都看的出来。

御史台(北宋最高司法机关)的官员就弹劾苏东坡大放厥词,愚弄朝廷。并拿出了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苏东坡本就对新法有意见,写诗表达不满和讥讽的确有:“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意思是新法推行后,农民光走你这些程序盖章,一年有半年在城中,别的实惠没有,带的小孩城里的口音都学会了。

另一种就是诬陷了,苏东坡有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意思是一种桧树,根在地下盘旋弯曲,谁知道呢,只有地底下的蛰龙知道。有个官员叫王珪,说皇帝才是龙,苏东坡不求真龙,却求地下的蛰龙,是诬陷皇上,大罪。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面对被检举,诬陷,有好友给他通风报信,苏东坡还高枕无忧,问心无愧,他笑说,这回不愁皇帝看不到我的诗了。御史台发出了逮捕令,苏东坡被关押受审。御史台监狱的大院里经常有乌鸦停留,也称“乌台”。这就是影响苏东坡一生命运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多天,“辱诟通宵”这个词正是说苏东坡在监狱里受尽辱骂,通宵不让睡觉的折磨。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很多。连王安石也对皇帝说:“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神宗去探望生病的曹太后,她说:“先帝在时,他两兄弟都是宰相之才,我劝你趁早把他放了,你放了他,我才能好起来。”大家的援助,给了神宗一个台阶下,最终的判决是,苏东坡贬官黄州。

苏辙说:“苏轼何罪,独以名太高”。名气,才华,说话不计后果,不吐不快的个性,将苏东坡打入低谷,却给他带来人生另外的光辉,文学成就达到高峰。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3.一肚子不合时宜,再次大起大落

黄州的农夫生活让苏东坡痛并快乐着,这时,一纸调令又来了,回汴京。1085年,神宗驾崩,太子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任用司马光组阁,司马光首先想到了苏东坡等人,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看似前程似锦,回朝后,苏东坡重新又陷入了他仍要跟掌权者对着干的状态。司马光担任宰相,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那些行之有效的法令也要尽行废除。苏东坡又看不下去了,他长期在基层,看到新法有对老百姓有好的地方,就不应该全部废除。他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不追随的政治原则。

1087年,北宋取得对西夏吐蕃的胜利,百官庆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的主张,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持制度的稳定,不随意更改政策,同时不能因为怕受非议和质疑就束手束脚,不敢作为。

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合时宜,也要以纯真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不合时宜。他又受到了政敌的攻击,他担心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踏上了去杭州的路途,黄庭坚来信,叫他不要去,朝廷有更重要的位置,但苏东坡没有理会。

他来到杭州任太守,最大的政绩就是治理西湖。西湖是杭州人民的水源地,多少年来却没人整修,大量水草,淤泥。苏东坡为了疏浚西湖,通过各方筹款,也向朝廷申请一部分。

治理西湖,要把所有的淤泥清出来,却又无处安放,于是废物利用,横跨西湖南北筑了一道堤,堤上种树,芙蓉杨柳,小桥亭阁,就构成了西湖著名十景中的“苏堤春晓”。

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苏东坡又想了一个办法,将岸边湖区租给民众种菱角,种菱角,民众自然会去清理水草,又多一份生计收入,一举几得。

苏东坡还在湖中建成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这个区域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成西湖美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我们现在用的一元纸币后面就是“三潭印月”的美景。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苏东坡热爱他缔造的美,热爱受他庇护的民众,一系列民生工程给苏东坡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艺术创作,成为另一种传世经典作品。

苏东坡在朝廷,始终不落好,而只要离开权力中心,他就如鱼得水。为政一方,无所羁绊,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

1091年,苏东坡又被召回京,没想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正等着他,他再也没能全身而退。

受高太后重用,官升礼部尚书。不久高太后去世,年轻的哲宗疯狂打击旧党,重用被冷落多年的新法改革派,新法坚定的拥护者章惇当上宰相,苏东坡再一次成为被打击的对象,这次被贬谪到更为偏远荒凉的岭南惠州。苏东坡看破了功名的虚无,努力把日子过的乐呵呵的,可能人家看他过的太好了,三年后,苏东坡已经过了60岁,又把他贬至更远的蛮夷之地儋州,鲜有人居住,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有宰相之才的苏东坡,为何在政治上大起大落

流落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再被朝廷启用。从海南渡海北归途中,苏东坡因病死在了江苏常州,终年66岁。

他用一首诗总结了他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黄州惠州儋州的流离岁月。他不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让自己超越了时代。他不像陶渊明,与政府不和,撒手不管;也不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始终心忧其民,心忧其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走完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