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造就第一场线上大会,6月26、27日,我们不能在线下剧场见,但在可以云端见。这一次,我们将再度聚焦女性这个话题,长久以来,我们在使用女性这个词时,总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定义。如果你现在去问各种不同身份、年龄、地区的人,可能每个人给你对女性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是又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温柔、可爱、脆弱、情绪化、擅长沟通、善解人意……当然,如果你多采访一些样本,也会得到更丰富的答案. 在这些我们描述女性的词语中,哪些是女性的生理特点造成的,哪些是社会文化圈定的范围?顺着这些定义的词语,你会发现,女性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似乎也已经被预设好了,老师、护士、家庭主妇……虽然在法律上没有限定女性从事任何职业,但是社会舆论与刻板印象带来的定义,却像一个隐形的画地为牢,圈住了太多女性去突破自我、大胆冒险的可能性。女性在生理上是天生的,但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却是被引导成为女性(Becoming Women)的。成为女性(Becoming Women)有两重含义:我们过去谈论女性时,总是在不自觉地使用着被外界所定义的女性概念,我们在培养和教育女孩子们,成为被别人定义的女性,教育她们不要冒险、不要冒进、教育她们女孩应该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那样的……成为女性,更应该意味着成为自己想象中、定义中的女性,甚或是没有定义的女性,我们希望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当雄性气质已经不再成为社会生产力所必需时,女性气质也不再是一个限定在女性身上的束缚,你可以努力去成为想象中的自己,为接近想象中的自己而奋斗。 我们试图重新正视那些女性被赋予天然就应该属于她们的身份、职业和特质:母亲必须无私奉献、少女一定是纯洁可爱的、狂热无脑的一定是女粉丝、幼师、护士都是女性专属的工作…… 这些身份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女性为这些职业改变了什么,这些职业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万千社会百态?当我们在谈论性别时,我们很难不落于陈窠,它听上去是个被呼吁了太久、被过度讨论的话题,乃至让人有一丝厌烦,但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找到正确打开这个话题的角度:不同性别的教育方法、爱情在不同性别中的定义、性别红利与性别优势…… 每一个试图闯入过去被男性所垄断行业的女性,都曾经遭受过这些质疑:你做得了吗?你够聪明吗?你承受得住高强压力吗?你的身体素质够好吗?…… 我们想邀请各个有如破冰般勇于打破行业性别垄断的从业者来聊聊,性别这件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给她们的职业带来了影响?是怎样的影响?是什么让她们在面对着社会压力与困境时突围而出或是坚守到底?Session4 Hope-女性思维是一种新的社会资源 新技术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技术平等,还是加剧性别之间的隔阂?一方面技术为普通女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她们有了更多获得新知与经济机遇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技术也为色情、偏见、沉迷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温床。 更在意他人感受、更具有同理心、更愿意照顾弱势群体……这类很容易被定义为“女性”的特质,是否能成为我们在探寻技术与社会更好融合时的一剂良药?如果想引导科技更向善,女性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议题,看见当代女性的力量与困境,希望女性在未来是一个中性的,不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汇,也为鼓励每个人超越性别的限制、打破刻板印象和自我暗示,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2020年4月3日 18:00-2020年4月4日 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