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成功男人的标准无非六个字“立功、立德、立言”能够做到这六个字的历史男神很多,王阳明和曾国藩也在其中,并且他们两个也常常被来拿做比较。 王阳明是心学鼻祖,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四家合一,是无争议的入世圣人。 曾国藩晚清平藩,一介书生却靠一己之力延长晚清残寿几十年,自制自省、立业立论,堪称名儒名将名仕。 你会为谁投上一票呢? 两个位圣人的生平 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当时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从小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越的学习环境。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娄底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其为长子,世代农耕,家庭较为宽裕。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曾国藩从小接受先辈伦理教育。 王阳明在去世前,当弟子问他有什么话时,他更是简明轻快地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曾国藩在去世前夕,依旧感慨自己的一生“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他对自己的一生并不满意,尤其在个人学术思想体系并无卓越建树,为此在临终前夕还在耿耿于怀。 两个位圣人的初心 王阳明的初心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小就有做圣人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做官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初心和理想,首先是为民,而后才是忠君主,当做官与初心有冲突时,他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曾国藩的初心是做官光宗耀祖,也是为了做官而为贤,他的思想也是为了做官而服务的,“怎样当官”“怎样当大官”“怎样当稳官”是他始终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以及忠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服务。 两个位圣人的治军能力 王阳明在军事思想上比曾国藩要自信很多,有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他平叛时没有支持,没有正规军,短时间内就平定叛乱,这是曾国藩做不到的。他举重若轻,集中力量惩治首恶,从属不深究其过,以安抚为主。军事之后重视基础建设、农耕生产、兴办教育、减税减负、休养生息。王阳明治军方面可以说是“短平快”。 曾国藩在军功上比王阳明大一些,曾国藩面临的对手太平天国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组织能力上,远远超出宁王朱宸濠,但曾国藩有着突出的品质,就是坚持不懈,他能靠着坚持不懈统领一帮风云人物,建功立业。但曾国藩在攻陷南京城时,对五十万无辜平民大开杀戒,以致“哀嚎不绝、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血腥红”,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缺憾,因为为了做官,他不敢多想,也不能多想,可谓是心狠手辣、毫不留情。曾国藩的治军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两个位圣人的治学能力 王阳明在治学方面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创新,王阳明心学可以说开创了一代学派。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不动,心不动,一切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对于他名利都是心外之物,为了名利让心受累没有任何意义。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够心安理得,可以坦然面对任何屈辱和不公。他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人没有必要为了成为圣人而追读四书五经,效仿古人,照抄照搬前人。要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良知,用我实践去寻找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愿意找就能找到,而且会越找越多,人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圣人。可以说王阳明在治学方面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他有自己独立完善的思想体系。 曾国藩在治学方面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的特点是融合,他没有自己独创的学问,他的一切治学理念都来自于前人和当前圣人。他秉承儒家思想,在家书中表达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他学习道家的“以退为进”,在官场上以“退”得以明哲保身。他的“静”来源于倭仁,在他眼中读书是为了进德和修业,做学问也是为了为己所用。他通过读书时时自省,不断审视自己。曾国藩也著书颇多,但都停留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他没有自己完善的思想体系,他的特点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整合各家思想,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也是难能可贵常人所做不到的。 总结 敲黑板划重点: 王阳明走得是心学之路 曾国藩走得是理学之路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飘逸之气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倔强之气 做人王阳明 做事曾国藩 内以王阳明 外以曾国藩 我们要学习两位先贤的智慧,从此处下手,才算抓住了最深的气脉。将两人结合,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入世的极致,是佛家的心性,道家的智谋,儒家的方向。 |
|
来自: 碧海蓝天kv6i2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