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

 Guangygaffdm2s 2020-07-21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汉代张仲景著作《伤寒论》中,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中文名六经辨证

年代汉代

作者张仲景

记载伤寒论

    太阳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