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黄道)十二宫和十二星次

 战略与时政 2020-07-21
《史记·天官书》说到:“其日月所会之宫谓之月将”,这又是“十二宫次”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十二星宫”和“十二星次”。
什么是太阳十二宫?什么是十二星次?
两者到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根据太阳一年视运行轨迹,看起来的确有关系,不然也不会弄混淆的。

第一、我们来区分一下太阳十二宫和十二星次的“时间”:
太阳(黄道)十二宫
太阳(黄道)十二宫在天盘上的位置到底会不会随着岁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呢?
在这里就涉及两个概念了,古人所说的“天周”“岁周”。
“天周”是不会随着岁差变化而变化,“岁周”则是岁差影响而出现的。
即太阳在天上运行一周,终点与始点重合谓之一岁,一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又1/4日
实际上,在地球上进行纪时的日、月、年里,都有两个概念,真太阳真月亮的时间是不会产生变化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恒星”日、月、年是真正的日月自转时间,但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日月视运行轨迹,就会受到地、日、月三者交互影响,甚至是五星影响,因而在地球上的日月时间是变化的!
变化的是“朔望月”“太阳年”“太阳日”这是地球上的日月时间!
所以,太阳(黄道)十二宫在地球上看到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一年的时间。

十二星次
十二次,即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或径称星次。每次有若干星官作标志。
十二星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划分。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
《路史》:“摄提,首纪尔。《汉书律历志》:“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
《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部·星次》:“《帝王世纪》曰:黄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刘昭补《汉志》亦曰黄帝定星次,即今《尔雅》所记十二次,与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黄帝创之也。
十二星次,初见于《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主要用于记木星的位置。汉以后定型。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它们是按黄道等分的,和二十四节气有联系,星纪的起点有说为冬至节气,中点为大雪节气,其余以此类推。各次起点在星空间的位置因受岁差影响而不断改变。
十二星次里的建子、建丑等月,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月,属于“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不同于历法的“朔望月”“朔日”为起始的一个月。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所以,十二星次是以“干支纪月法”来确定每个星次的起点的。

第二、我们再来了解太阳十二宫和十二星次的“位置”
太阳(黄道)十二宫在黄道上的二十四个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十二星次因为以“交节时间”来作为每个月的起始点,这就与节气产生了关系,所以,十二星次的确也在黄道上。
这就是为什么两者会产生混淆的原因了!

第三、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在于:
太阳黄道十二宫的二十四节气是以“日影”为准的,而十二星次是以“交节时间”为准的。
因为十二星次“交节时间”为起始,那么就需要在二十四节气确定以后,才能确定十二星次!
不过,在中国古代,一般认为十二星次“星纪”大雪节气为起始,不过,又有说法认为“星纪”以冬至节气为起始的。不管怎么说,十二星次近似在十二节气点上,类似于现在的黄道十二宫的起始0度定在春分点上!
早先中国的黄道十二宫(星)次是以“交节时间点”划分黄道,现在则改成以“节气点”划分黄道,也就是说,就是直接用节气点划分了黄道。
这就是十二宫和十二星次之间的关系了,两者的联系在于二十四节气。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西方“黄道十二宫”应该来自于中国的十二星次和十二星宫,才出现了所谓西方“黄道十二宫”!
那么到底是不是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慢慢来了解。

太阳(黄道)十二宫出自中国!
日月所会之处是“何处”呢?
按《五行大义·论合篇》所说:“正月,日月会于诹訾之次,斗建在寅,故寅与亥合。二月,日月会于降娄之次,斗建在卯,故卯与戌合。
这个在《史记·天官书》说的“日月所会之宫”,在《五行大义》是“日月会与...之次”,说明十二星宫和十二星次是类似一样位置的,同时也说明这个“日月所会”指的是“所会”在黄道上,而非“朔望月”日月合朔之日。
《汉书·律历志》中说的很清楚:“辰者,日月之会而建所指也。就说明了辰,月建所指。
“辰”的本意是指日、月的交会点,即所谓“日月之汇是谓辰”(《左传·昭公七年》)这即是十二辰了。
《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阳,阳为昼,阴为夜。
释义: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十二辰,即十二支也,在建,时。
《黄帝内经》中的“十二辰”把黄道(即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的路线)附近的一周天划分为十二等分,由东向西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加以表示。
就空间位置而言,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时空区段,每一区段之间的间隔为30度分别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名称表示,并且与十八星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这里提到的“(月)建所指”北斗七星所指,叫做斗建,例如《史记·历书》集解就说:“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这就说明了辰,十二辰、十二地支,月建所指,也就是斗建所指的“十二月”即是日月所会之处。
那么这里的“十二月”是指的月亮的“朔望月”呢?还是指的十二星次的“干支纪月”呢?
其实,“辰”已经说明了是十二地支纪月的十二月,而这个“干支纪月的十二月”则与节气有着关系,“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因此,这属于十二星次的“干支纪月”十二月。
所以,十二星次在黄道上,十二宫也在黄道上,因此“十二星次”就是“十二星宫”(十二辰、十二月建)。

十二宫次:节气、月建、月将
日月所会之宫,叫做“月将”也称“十二宫次”这里有涉及三个概念的关系,一个节气,二个月建(斗建)三个是月将。
从天象的角度解释的最明白,12星次对应的节气是把一年365.25天分成12宫,也就是说按照节气才能有固定对应。
太阳黄道的“十二宫次”,也即是北斗星所指的十二宫次。这和“太阳过宫”“斗柄回寅”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知道二十四气。
“月将”的意思就是太阳在二十八宿的过宫。比如正月的时候太阳跑到二十八星宿室壁宿的位置,在六壬里,把太阳此时的位置代称叫做徵明。
“月建”就是将十二支和十二月相配,依序称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等等。
实际上,“星次”就是我们所谓的“月建”也就是北斗星斗柄所指(早期六壬盘即按此所制)。月将则是太阳躔度过宫,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地支六合。
那么十二星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星次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并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如星纪次的起点为大雪节气,中点为冬至中气,其余以此类推。
《汉书·律历志》所说:星纪,日至其初为大雪,至其中为冬至,于周为正月(今冬月)。玄枵,日至其初为小寒,至其中为大寒诹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今雨水),于周为三月(今正月)。终于奎四度。
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点交冬至;运行玄枵初点小寒,运行玄枵中点交大寒等等
这么看来的话,星纪的确与大雪和冬至节气都有关系,这就怪不得有两种说法了。应该是所指的不同,一般认为是以大雪点为星纪(丑)划分的恒定标准(后世有说冬至的,可能是加上了岁差位移后的更正)
另外一点,这个月将六壬里是按照中气来换的,八字是按照来换的,比如中国认为3.5日惊蛰就是卯月,六壬月将3.22才进入卯宫,也就是西方所说的白羊座。
在当太阳运行十二次之间过宫时间,正好是每月交节日,并非是在中气以后或其他时间。这在六壬术里叫正月将登明,二月将天魁,三月将从魁等。
不过,还需要考虑到一个现象“岁差”“节气前移”是岁差在回归年上的的第一个体现。同样,基于回归年的太阳在二十八星宿的躔度,也就是太阳的移动也会相应的后撤了(“交点退行”)
所以,在《新唐书·历志》才说:“故三代之兴,皆揆测天行,考正星次,为一代之制。考证星次才是如此重要的事情!
目前十二星次和黄道十二宫两者不对应,是因为现在把“黄道十二宫”起始点改在了春分点上。

冬至点的迁移
由于岁差现象,东汉的蔡邕将星纪次的中点后移五度,这是为了适应变动的天象。这种方法是以冬至点所在必须为星纪次的中点为标准。而到了宋代,冬至点已经后移到了斗六度。
也就是说,将星纪次的中点根据实际天象移到当前位置适应变动的天象,只需要将星纪次的中点后移对应新的冬至点度数即可。这种方法必须是“以冬至点所在为星纪次的中点”才可以如此做。
因此十二次度的划分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第一以牵牛初度为星纪中点进行十二次度的划分,第二种就是以冬至点必须在星纪次的中点作为十二次度的划分。
不过,明末清初之后的历法对于星纪次又有了一次改变,将冬至点作为星纪次的起算点。
从康熙和乾隆甲子年的十二次表开始,是以当年的冬至点为起点,将黄道划分为12宫,与之前的划分是不一样的,再者现代的长历(星历)的十二宫也是以当年的冬至点为起点划分的,都不是之前的十二次了。
这样每年的冬至点都需要重新计算,所以和古代的对应不上了,也容易出错。
实际上如果按次度划分,那么大六壬的背景结构整个恒星天。如果按节气中气划分,大六壬的背景结构日躔为主。
宋代的六壬特点是不去管冬至实际的所在,只以三统历的次度划分作为标准。也就是太阳只要没进入星纪次,那就不算大吉将,而是按功曹将计算。
实际上以次度划分更为合理,年年需要计算换算非常不便,应该采用“以虚应实”的方式,次度划分就可以不理会真实的冬至点所在,反而更方便!
不过这只有在大六壬里有着“次度划分”“中气划分”的争议,不过在月建(斗建)里是没有争议的,但是造成的后果影响不小。

黄道十二宫从中国传入西方
现在一般认为黄道十二宫是从明末“传入”中国的:明末欧洲天文学传入后即以十二次名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名称,如称“摩羯宫”“星纪宫”等。各宫均按黄道经度等分,其起点改与中气相连,星纪宫起点为冬至点等。
即现在一般宣称的,明末徐光启开始用十二次的名称来对译西方的十二宫,十二次十二宫(十二星座)正式合为一体。
“黄道十二次同黄道十二宫并不相同。一般认为,黄道十二宫是明朝末年由基督教传教士带来中国的中亚—欧洲天文学概念。那时,中国天文学家就用「十二次」的名称来翻译「十二宫」的名称,并对各宫(即原「十二次」)在黄道带上的起点作了调整。黄道十二宫的「白羊宫」被称为「降娄宫」,以下类推。这样「十二宫」就与「十二次」顺次对应。从前,黄道十二宫同黄道星座是吻合的但是,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的春分点现在已移至双鱼座。所以,现在宫名同星座名并不一致。” 
——秦惠彬.中国伊斯兰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一直将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星次(宫),十二星次即是十二星宫,并非西方“传入”的。
只不过,关于中国古代的“十二星次”(宫)起始点有两种说法,一是定在了“冬至”,二是定在了“大雪”一般认为是以大雪点为星纪(丑)划分的恒定标准(后世有说冬至的)。
《道藏》中也有黄道十二宫的记载,并将“十二地支”与“十二次”对应起来:“子名玄枵,又曰宝瓶;亥名娵訾,又曰双鱼;戌名降娄,又曰白羊;酉名大梁,又曰金牛;申名实沉,又曰阴阳(双子);未名鹑首,又曰巨蟹;午名鹑火,又曰狮子;巳名鹑尾,又曰双女(室女);辰名寿星,又曰天秤;卯名大火,又曰天蝎;寅名析木,又曰人马(射手);丑名星纪,又曰磨蝎。
这与明代《星学大成》中的顺序一样。
星学大成》【十二宫定数赋(文义俱佳)】
全文较长,暂不抄录,只记录十二星宫,每宫前二句,作为了解十二星宫名。
宝瓶子位,玄枵齐邦。
磨蝎丑位,星纪扬州。
人马寅位,析木燕分。
天蝎卯宫,流火宋分。
天秤辰宫,郑国兖邦。
巳宫双女鹑尾楚荆
午宫狮子鹑火三河。
未宫巨蟹鹑首秦州。
申宫阴阳实沈晋益。
酉有金牛大梁赵分。
戌地白羊,降娄鲁国。
亥位双鱼,五星好显于娵訾。
宋朝的道教占卜著作《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呪妙经注》中,更是已经将十二宫对应十二次九州分野干支纪年十二生肖了!
图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呪妙经注》十二宫次、分野、生肖

记住了:这些都是在太阳黄道上进行的最能体现太阳黄道的就是“二十四节气”,这说明以上都是基于二十四节气而产生的分法即“十二星次(宫)”没有节气一切都是妄谈
而现在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起始点都是:白羊宫(座)。时间上看,最初对应的都是节气春分点
实际上,这样反而能够确定西方“黄道十二宫”的传入时间,那就是中国历法采取“定气注历”以后,节气春分点划分黄道经度0度,此时的黄道十二宫才以“春分点”为起始点的
如此一来,自然不可能是从所谓的“古巴比伦”、“古希腊”传入中国“黄道十二宫”了!
因为这些地方没有历法,也不使用“二十四节气”
那些地方更没有“四季”,根本不知道太阳(黄道)十二宫的出现是因为“二十四节气”!
所以,除了中国,找不到其他地方符合条件,只能是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