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蘑菇大价值

 新用户19117155 2020-07-21

刘宇指导农户种植灵芝。

  有人说,京郊只要有种蘑菇的地方,就一定有刘宇踏足过的痕迹,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1992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系毕业之后,刘宇就搞起了与食用菌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经22个年头。虽说现在的刘宇已经晋升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和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可在京郊蘑菇的生产一线,依然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研发小蘑菇

  创造大价值

  香菇油菜,现如今已是北方餐桌上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可在20多年前,北京的老百姓甚至还不知香菇为何物。“上世纪80年代,咱们北京的蘑菇品种主要就是平菇,种植量也不大,主要集中在城区的防空洞内栽种,后来才转移到京郊的日光温室和大棚。”刘宇说,上世纪90年代,他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从福建引进香菇进行试种。“香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可在当年,老百姓都还不认识它。”刘宇说,最初试种成功后,他还要亲自到市场上去推广销售,不少市民见到香菇都以为是“毒蘑菇”。

  可是现在,在北京的菜市场和超市里,老百姓可选择的蘑菇品种已经多达10余种。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这些品种的大量上市,都与刘宇的食用菌研究室密不可分。20多年来,刘宇先后主持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农委、财政等单位下达的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等。近年来,尤其是在对白灵菇和杏鲍菇等高档珍稀食用菌、林地食用菌的育种及栽培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们这两年正在试种一个新品种,叫做长根菇。”刘宇说,长根菇口感非常好,适合高温季节种植,在南方市场的售价也非常高,可以买到几十元一斤,今后若能在北方大量推广种植,不但能促进农民增收,也将极大地丰富京城老百姓的餐桌。

  多年来,刘宇的食用菌研究室选育出了2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如金白一号金针菇、小白玉平菇、草菇、鸡腿菇、鲍鱼菇等,同时研发出多项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如高档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废弃矿洞栽培食用菌技术等,这些优良品种及技术已推广到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使北京地区食用菌良种覆盖率由4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

  创综合技术

  防蘑菇虫害

  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的推广,让京城老百姓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能出现蘑菇的身影,但这项技术的成功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蘑菇喜欢低温,夏天温度高容易产生虫害。”刘宇说,为此他和他的团队改进研发了“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食用菌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在通州区一家食用菌反季节栽培基地,记者看到60目的防虫网代替棚膜覆盖整个大棚,两层遮阳网代替草帘覆盖在防虫网上,棚内悬挂黄板和杀虫灯,门口设置暗缓冲间,门窗均安装了防虫网。

  刘宇介绍说,2010年,此项技术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丁家滩村进行平菇栽培试验,收到较好效果,这样的模式每亩投入6400元,可使用4年,每年合1600元,比草帘覆盖成本低。该技术可有效避免食用菌栽培期间菇蚊、菇蝇等害虫对食用菌的危害,并改善棚内通风和光照条件,有效降低夏季棚内温度,避免化学杀虫剂的施用,实现了平菇等食用菌的安全高效生产,平菇亩均增收41%。2011年在门头沟、房山、通州、密云、平谷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但由于郊区县食用菌基地存在气候、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刘宇又将此种栽培技术进行了完善。“平原地区夏季大棚栽培时,将遮阳网悬挂在防虫网30厘米以上,效果更好。”刘宇说,2011年北京地区平菇基地采用此项技术亩均增收42%。目前此项技术正在本市郊区县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各相关综合试验站全面示范推广。

  与企业联手

  与市场衔接

  食用菌的研究一定要转化为生产力,与市场做好衔接,这是刘宇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食用菌研究室十分注重和食用菌生产企业的合作,他们联合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源永乐(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出“食用菌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获得了北京市2011—2013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最了解市场行情,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比如杏鲍菇,原来都喜欢大个头的,但是现在小个头的更受市场欢迎。”刘宇说,通过和企业合作,他们能够迅速确定研究培育方向,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

  市农科院研发的杏鲍菇14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品种呈细棍棒状,非常适合超市小包装销售。他们还制定出工厂化白灵菇栽培技术规程;推广应用了杏鲍菇高效栽培技术,改进了生产工艺,使杏鲍菇生产周期缩短,产量提高。今年,他们还与绿源永乐(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在通州永乐店建立了研发中心与实验基地。“企业有任何需求,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支撑,我们的一些技术研究成果也可通过企业实现落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刘宇说。

  除培育食用菌新品种、推广食用菌种植新技术之外,刘宇的内心一直还有一个夙愿,那就是对食用菌知识进行科普推广。“吃蘑菇有很多好处,但现在市民对于蘑菇的认知度还不够。”刘宇说,北京人均食用蘑菇量还较低,今后,他还将加大对食用菌营养、保健及烹调等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让蘑菇以健康、科学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比经济效益更大的价值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