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峪轶事】二十五——传统丧葬习俗

 大美洛宁 2020-07-21

豫西山区的下峪,有一套独特的丧葬习俗,它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其中,虽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每一环节无不深深寓含着人们对先逝者的哀思和追念。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一、准备“后事”

下峪有提前为家中老人准备后事的习俗。先是棺木,木料以柏木为上,楸木次之,桐木为下。板数有“八头”、“十头”、“十二头”之说,如“十头”板为天3块,底3块,两帮各2 块。档头有“三匹”、“四匹”之分,木料均为柏木,一来木质瓷实细腻,便于雕花;二来柏木香气浓郁,可防穿山甲啃棺噬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请木匠到家里做或漆,期间,还有亲朋好友“瞧匠人”之礼,主家大摆筵席,亲朋吆五喝六,共祝棺木完工。近十多年此俗渐失,而是将板材运到木匠家里,做成后拉回家,省去了许多礼节。做棺木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有润月的年份。

(下峪村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公用棺木)

二是寿衣准备。贴身衣服由闺女备办,其它寿衣由儿子操办,宜红、蓝,忌黑、花,数量为单数,至少3件,一般5件、7件。农村百姓无论男女,寿衣款式均为古装,袍子、大衫子、裙子必不可少,工作人员则用现行款式,近年基督教家庭的亡人寿衣全部选用白色。寿衣面料宜绸忌缎,宜平纹、忌斜纹。

三是墓地准备。请阴阳先生提前根据山势砂水的走向寻龙找穴,确定家中老人亡后葬地。

二、病重礼俗

家中老人病重时,子女须备礼“瞧亲戚”,父病瞧舅爷家俗称老外家;母病瞧舅家,俗称小外家,告诉他们病人的目前状况。老小外家知道后须迅速看望病重之人,以宽慰病人在病危之时盼见亲人的渴望。倘若生前不告知父母病情,亡后才通知老小外家的话,会遭老小外家埋怨,受到“礼数不周、为儿不孝”的指责。

三、弥留之际——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亲护身边,为老人理发(女性为梳头)、净面、擦身、洗脚、穿衣。穿衣亦有技巧,应让儿子把寿衣从里到外一件一件依次穿到自己身上,然后在领口、袖口用针线牵住,再脱下来一次性给亡人穿上。这样穿的衣服不皱不拥、平展舒适。其后,在当间(即正厅)置一圈椅,让亡人坐其上,子女们将亡人上衣用竹竿串衣袖,二人抬着走到大门以外,点纸嚎哭,名曰“点倒头纸”。返回后将亡人上衣置于房坡上,寓意告诉天神雨公,此房内有亡人停丧,请勿打搅。接着在正厅用凳子支起木板,将亡人停泊其上,脸上盖蒙脸纸,两脚绑住。然后用白布幔子搭遮隔开,布幔外设供桌一个,桌上放亡人遗像或亡人牌位。点长明灯,摆献贡(当地人称“蛹”,像蛹一样两头尖中间粗的条形馒头,两盘,每盘5根),另摆4碗菜,桌上放香炉,上4炷香。桌下放牢盆,点銽(kuo)烧纸时使用。

四、丧事安排

请同族长辈或村组干部前来议事。一是请阴阳先生选墓址定穴点,并根据亡人生辰八字掐算下葬的吉日吉时。二是安排打墓人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村里打墓是生产队指派或乡邻帮忙,主家管酒饭茶水。后来,外出打工的人渐多,村里劳力不够,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打墓开始承包,起初打一墓500元,现在发展到一墓1000元,且不管茶饭。三是安排报丧人员。老小外家是要派专人前去报丧,说明亡人亡故时间、出殡时间等。其他亲戚朋友的报丧形式比较随意,捎口信、打电话都可以。四是备孝,主家根据亲戚晚辈多寡准备孝布,提前裁成不同长度的孝布,儿女重孝七尺,近亲重孝五尺,一般孝布三尺。前来吊孝的亲属只要是晚辈,都要分发孝布。

五、请主

如果死者配偶有人先亡,就有请主这一环节。即在出殡的前一天傍晚,男孝侄前往父(或母)坟上请主。请主时要安排两个人前后执灯,两个人端盘(献贡和贡菜),孝子走在中间,到坟茔前上香、点纸、举哀、读祭文(现无)、鸣炮等礼节,把先人亡灵请回家园,女孝眷各燃香一支,哭喊着亡人称谓在村头迎接亡灵。进入灵堂后把亡人遗像并排摆放,男左女右,点纸祭奠。

六、入殓

一般安排在出殡前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将棺木抬入灵堂,棺底撒草木灰,铺柏枝,放钱币(按北斗七星的布局摆放)、等身布、等身线,儿女取下头上孝布,从亡人身下穿过,两厢承着将遗体移到棺内,脚头放土坯块,并用亡人生前的衣服携裹两侧,使遗体稳固而不偏斜。口含钱币,手握钱币,并根据亡人生前喜好,在棺内放置烟袋(或香烟)、手表、麻将、手机等物件,供其阴间使用,不盖棺盖。

七、坐材口(封棺)

坐材口之前,先要请亡人的舅家人到棺木前查看验棺。执事者说:“你们来看看装殓的怎样,若缺啥少啥,让孩子们再添置。”来人也象征性地审看一遍,然后说:“孩子们都尽力了,就这吧!”孝子谢客、来人退出后开始封棺。这时,提前安排的木匠提斧进门,口中默念“鲁班进门来,孝子两闪开。举起鲁班斧,亡人来躲钉”。木匠在将木楔子钉入棺木时,孝子跪旁反复呼喊:“爸(或妈)躲钉”。也有用大铁钉的,通常是5根钉,4根分钉于棺盖四角,一根系五彩线暂钉于棺盖前头,出殡时此钉拔出钉于门垴横框上。

八、出殡

1、点纸。出殡前焚纸举哀,由执事者主持,亲戚依次为老外家、小外家、女婿外甥子、干儿干女等。

2、赶殃。出殡时安排一人捉一大公鸡,折一束桃枝,在棺木出屋的同时,用桃枝抽打公鸡,迫使公鸡叫唤,驱赶亡人魂魄。另一人大把撒散五谷杂粮(因亡人到阴间后要过金鸡山,此鸡专啄人眼,散些五谷杂粮引开金鸡,好让亡人顺利通过金鸡山),另安排一人在棺木出屋后,把一袋粮食放在安放棺木的地方,名曰“压富贵。”

3、镇福篮儿。镇福篮实际上是一个破旧的竹篮,里面放食饼罐、老油灯和包有金箔的纸銽(kuo)。食饼罐内放汤饭、发面,期望后人大发,衣食无忧。罐口覆一打狗饼(因亡人要过恶狗岭,用打狗饼引开恶狗,让亡人顺利通过恶狗岭),打狗饼中间插一对子葱,寓意后人聪明伶俐。老油灯要点着墓中照明。出殡时让一人提着镇福篮先行。

4、净棺。棺木移至大门外,或人抬或车拉都要捆绑。在捆绑时,儿女要用孝布擦拭棺木,然后,主孝男要提盆、打幡、奉牌位(或遗像)、拄哭棍,回跪于前方等候灵柩。女孝则不用等候,哭泣着径直走向墓地。

5、燃放鞭炮。起灵时要燃放鞭炮,5000响至10000响不等。并且在通过他人门口时,也要燃放鞭炮,以取吉利。

6、吉时点纸下葬。灵柩到达墓地后,执事者宣“孝子谢客”,众孝侄面对帮忙人叩首致谢。后孝子分闪两旁,点纸举哀,顺序依然是老小外家、女婿外甥等。儿女主孝下墓穴查看穴内情况,同时取穴内土放入口袋带回家撒于床下,名曰“富贵土”。然后等待吉时一到,便开始下葬,孝子止哭,将孝布挽起。下葬后经过调向、放置食饼罐、点油灯、封墓门、攒墓、插上幡、花圈、哭棍等程序,最后一挂大鞭的燃放,宣告一座新的墓冢完成。

起灵后,主家门口安放一盆清水,盆口放一菜刀,旁边放一篮馒头,参加葬礼的女孝回来后,要翻动一下菜刀,并取一馒头咬上一口,以取吉利。

九、点泡泡火、点汤

下葬当天晚上,主家将灵堂内铺设的秸草分三份,一晚一份,拿到坟前点燃,俗称“泡泡火”,燃着后孝子不许回头看,径直往回走。连点3天,点燃地点一次比一次离家近,意在为新亡之人照明指路,并告诉附近先亡之人,此地有新人居住,求和睦为邻。埋后三天 ,孝子要到坟上点汤,喻为亡人送饭,一般在中午12点前。

十、烧七纸儿

亡后第七天烧头七纸儿,之后逢单七到坟上烧纸儿,且有“闺女不烧三七纸儿”的说法。五七时,要把出殡时赶殃用的公鸡杀掉,煮熟端到坟上献祭。因为第35天是阴间五阎王过堂,且爱吃鸡,故用鸡贿赂五阎王。烧过一七纸儿,主孝男要备礼瞧舅家,之后才可以脱去孝服,恢复平常穿戴。

十一、其它祭奠

先人亡后三年之内,还有许多祭祀节点,如先人生辰(俗称土生)、逝世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等,都要到坟上烧纸儿祭奠,以三周年最为隆重。因为是最后一场祭奠,要置纸扎、请乐队、搭祭棚,头天晚上请主(请亡魂回家过夜)。第二天,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东家设宴待客,贴大红对联,可谓“恪守周公三年礼,常怀虞帝一片心”,故三年亦称喜事,可以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十二、节日丧孝习俗

1、春节。家有亡人未过三年者,不能贴红春联,只能贴绿对联,其内容也与守孝思亲有关。如“思亲腊尽情无尽,望父春归人未归”、“守孝不知红日坠,思亲常望白云飞”。除夕晚上吃团圆饺子时,要先盛两碗敬献亡人。大年初一,同族男丁要聚在一起拜“祖志”(画在布上的按辈分排列的祖先牌位,平时像画轴一样卷起,用时展开挂起来)。

2、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各家要到至亲的坟上送灯,并烧冥币,燃放鞭炮。当地还有“千里要上坟,十里不送灯”的说法。

3、清明节。清明节前,族人要到坟上绑挂白纸条,放鞭祭祖,名曰上坟。下峪故东王家三年一大祭,家庙前旌旗猎猎,鼓乐齐鸣,起火造饭,祭祖仪式特别隆重。

4、六月六送扇子。下峪人有农历六月初六为至亲的亡人送扇子的习俗。只要亡人未过三年,每到农历六月六,就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并送纸糊的扇子,扇面多写是四言顺口溜,如“扇子有风,拿在手中,别人来借,等到后冬”。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开始送纸扎的冰箱、空调、电扇,期望先祖消暑纳凉。

5、十月一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晚上,用白纸包裹带籽的棉花,做成寒衣,边烧边念叨:“天冷了,给你们送点棉衣,好好过冬吧”。一般送三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也有好心人在大门口烧寒衣送给无儿无女之人以及流浪的孤魂野鬼。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从教3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搜狐网》及《今日头条》等媒体。其中《下峪轶事》在《永怀河洛间》连载十八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