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迦牟尼:500年后第一稀有人,受持金刚经标准,是不惊不怖不畏

 泊木沐 2020-07-21

娓娓道来,佛陀有颗寻常心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与自己弟子须菩提谈话。在佛陀说法之后,须菩提向佛陀汇报自己的心得。佛经就是以这样子谈话的形式,轻松地进行着。大的智慧,至高经典,却如此娓娓道来,如此平易近人。

稀有之人,懂得真相有智慧

佛陀对须菩提的汇报予以肯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陀对须菩提说,是这样啊,你说的不错。若将来有人,能够听到《金刚经》的道理,不惊不怖不畏,那么我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十分稀有。这是一个评价,也是一个预言。然而,为什么要以“不惊不怖不畏”六个字,评价受持金刚经的人呢?

无所适从,三维世界的蚂蚁

为什么会害怕?悟道难道不好吗?悟道本身没问题,关键是看小小的身体和心灵,能不能适应、接受悟道的状态。

我们试想一下:假设蚂蚁生活在二维世界。有一天,突然发现了世界其实不是二维,而是三维的,它会不会惊讶害怕?会不会无所适从?同理,作为三维世界的人类,如果有一天意识到,这个世界何止三维,有无数纬度;这个世界何止地球,而有无数个世界、无穷的生命体……他会不会惊讶害怕?

难以掌控,小孩挥舞大铁锤

很多学佛的人求空、求涅槃境界。高境界不好吗?境界高了,关键还要保持与境界相匹配的大勇大智。

等到了那个境界,正常人会不会害怕?就像一个三岁小孩,突然出现在飞驰的赛车的驾驶座位上,他是手握方向盘饱览无限风光,还是惊骇地大声哭泣?同样是大铁锤,一个壮汉和一个小孩子,谁能更好地挥舞?

无知幸福,有道艰难,因此稀有

有时候无知是幸福。如果真的知道太多,反而会吓住自己。佛陀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在此提出“惊、怖、畏”的问题。反之,如果真有人懂得了道理,并且能够“不惊不怖不畏”,那么就连佛陀也认为这样的人不简单——“甚为希有”。

心无所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给出未来第一稀有之人的评价之后,释迦牟尼再度强调了《金刚经》大乘心印智慧: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密。

第一波罗密,就是佛家大彻大悟、立地成佛的大智慧成就。《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所住、不执著。就算是第一等的智慧,也不能执著;一旦执著,第一等智慧就不再是第一等智慧。

比如说:大乘心印,是无住、无相、无愿。什么是无愿?这不是让大家没有愿,相反,发愿是必要的。但是发过之后,过了就空,过去不留;若说还有一个住,那么,也许只有住在信解行证的路上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