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札记】11、我所见明代几桩立嗣事例

 小藏身馆 2020-07-21

(这一篇没放在读书札记系列,但是按照风格应该也是,我也搞不清楚了,甚至都记不得是不是在豆瓣发过,不过即使发过大概也是很早的事了吧,至少也是12年左右的事……)

上次八吴江沈氏家族中的沈僖立嗣风波时,就很想八同时其他的大族人家各种立嗣情况以及偶尔出现的一些纠纷。其实我对古代的法理规定是比较外行的,所以总觉得很糊涂。记得看清代一部拟话本小说《娱目醒心编》时,卷十三是一个立嗣故事,兄弟二人,兄死无子,嫂欲择嗣,即挤兑弟弟:“这律例上长房无后,还是应该次房长子承嗣,还是应该次房幼子承嗣?”弟弟无奈只能按照法律,将自己长子出继给嫂子。从这个故事看,清代法律明文规定的是过继次序要从弟弟的长子算起,明代却似不然。

明万历间湖州归安吴氏,也就是臧懋循的好基友吴仕诠家,吴仕诠的伯父无子,弟弟则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吴仕让是庶出,其母是嫡妻在多年不育之后,为丈夫购置的妾,结果妾生出长子后,嫡妻居然也生出了儿子,因此庶长子在家里比较碍眼,祖父遂做主让吴仕让出继伯父,其传记特地强调“因庶出故,以长子而出为人后”,从这句话来看将长子过继出去是反常的事,和《娱目醒心编》所记清代律令规定不同。

而明代约定俗成的过继次序是怎么样的呢?以吴江沈氏为例,第五房之次子沈僖早死无子,按血缘本当过继同胞兄长沈修之子,但沈修只有一子,不能过继,按族中次序的话,轮到的过继人则是长房长子沈仕之次子沈璣,可见明代的过继次序是“亲兄弟的次子”或“同祖最长一支的次子”,这个次序不能轻易破坏,否则的话,沈家若考虑到沈璣年龄比沈僖遗孀还大两倍的具体情况,换一个年幼的立人辈的孩子来入继,也不会导致寡妇坚决不从家族议定,死活要抢隔了一辈的侄孙,沈璟的儿子沈自铨了。

归安吴氏立嗣,“次子出继”的常规可以服从于家庭特殊情况“不论长幼、庶子出继”,而吴江沈氏立嗣,家族会议决定的按序入继,则要屈从于寡妇本人的意愿。但也有这种家庭,死者指定、家族次序、寡妇意愿都不管用,为着获取利益有资格无资格的侄儿们争得不可开交,其例子则是余姚孙鑛立嗣事。

孙鑛号月峰,在当时人称月峰先生,官至兵部尚书,名高权重,身后无子要立嗣,闹出来的风波比之其他家族只是惊动官府要大得多,一直闹上了朝廷都无法解决。按孙鑛为其父孙陞之第四子,上面有三个哥哥鑨、铤、錝,下面还有一个早夭的庶出弟弟镶。孙鑛无子,生前所想过继的,也就是按照常规入继排序的,是大哥孙鑨的次子孙如洵,可是孙鑨长子孙如法和叔叔一样,也无子,因此孙鑨妻钱氏表示“礼重大宗”,要首先保证长房一支不绝后,所以次子如洵不能过继给叔叔,孙鑛遂终身不提立嗣的事,也无遗言指定(实则还是对如洵有爱,对其他侄儿都不满意的结果吧),死后家族为其择定第三兄之次子如濂为嗣,继承他的财产和官荫,遂引发另一个侄儿如洹不服。

按常规家族继嗣次序,在长兄之次子不能入继的情况下,应当是第二兄之次子才对,为何选择第三兄次子?是因为更久之前,孙氏兄弟里最小的庶出弟弟孙镶二十而夭,无子,第二兄的次子也就是如洹过继给了五叔为子。到孙鑛死时,如洹已承继第五房达四十年之久,却来争为四叔之后嗣,无非就是贪图利益,盖孙鑛官居高品,非但遗产丰厚,其子孙且可以荫袭一个官职,被择定的嗣子如濂可谓坐享奇福,而早死的孙镶生前只是一个普通秀才,如洹承继五叔四十年,并无特殊好处,难怪特别不甘心“都是出继,为什么差距这么大?”于是撒泼闹事,定要改嗣四叔,逼得孙鑛遗孀郭氏上疏朝廷请求裁决。

这个事闹了七八年都没了结,八年后孙鑛同年赵南星听说此事,还义愤填膺写了一篇《孙司马继嗣议》,痛骂孙如洹不要脸,表示这样的纠纷不可思议,骇人听闻!他作证说如洹已嗣孙镶四十年,无资格再改称孙鑛为嗣父,此其一;孙鑛遗孀郭氏明确表示要孙如濂为嗣子,寡妇意愿最大,其此二;孙氏家族会议,按次序择定的继承人也是如濂,此其三;朝廷下旨,也以如濂为孙鑛嗣子,此其四……有了这四条,孙鑛的嗣子是如濂乃是无可推翻的铁案,居然闹到至今尚未解决,不肯听从,孙如洹太不像话了!——可是如洹的能量也未免也太大了吧,抗既定身份,抗嗣母意愿,抗家族公议,抗朝廷明旨!我觉得如果他背后没点支持队伍也掀不起如此大的风浪。赵南星的抨击文章也没解决这事,再过两年,寡妇郭氏又不得不上疏求朝廷定论,圣旨颁下将地方官骂了一顿:“不能早早解决,导致拿这种琐事亵渎天听!”孙鑛死后十年,总算闹得告一段落,根据吕玉绳所撰写的行状,嗣子还是如濂,荫袭做了监生。如洹不知道获得好处没有,反正想必不会白闹的。

能闹成这样,孙鑛自己大约得负责任,谁让他生前不肯指定,或者干脆早点抱养嗣子回来?可是看他死后光景,又觉得他看不上如洵之外的侄儿也是有道理的,如洹固然很差劲,如濂也没啥大用。尤其是他死后,行状是外甥吕玉绳撰写的,文集是他看中却不能过继的侄儿孙如洵整理的,如洹如濂争得热闹,却是谁也没真心为叔父做过事……

其实以我的看法,孙鑛生前最想过继的儿子估计还不是孙如洵,而是外甥吕玉绳,舅甥关系一直有如父子,就连孙鑛临死前,都只有吕玉绳陪在身边,不过以古人宗法而言,过继异姓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不缺侄儿的情况下,何况吕玉绳又是长子,纵使姓孙也不会入继到孙鑛膝下,孙鑛想过继如洵未遂之后就不肯立嗣,估计是“想要的儿子要不到,干脆都不要”的失望情绪导致吧。

拥有四条铁律却还是无法解决嗣子问题,大约也有孙鑛遗孀郭氏不够强硬有关,但是像吴江沈氏的沈僖遗孀吴氏那么会闹,强抢不当过继的侄孙为嗣,最终还是免不了彻底崩掉一无所有。其实吴江沈氏最初给吴氏的方案是最可行而且无争议的,就是先不立嗣,等待沈僖的亲兄长生出次子再抱养,那么情理法三合,从婴儿期抱养的嗣子一般也会真如亲生。可惜吴氏不肯服从,可能觉得这个方案有风险,且要仰仗大伯子屋檐下,沈氏家谱归结于小人挑唆,其实寡妇自己应该是权衡过,觉得闹比等好。

这样等待嗣子降生的例子的确有,就是宣城梅氏,梅禹金家中情况。梅禹金排行老三,上面本有两个哥哥,却在成年后同日暴毙,其中大哥已婚二哥未婚,按宗法,未婚者不立嗣,已婚者则须得立嗣,可是当时梅禹金才十岁,大嫂无嗣可立,只能苦苦等待小叔子长大结婚生子,这一等等了二十多年,梅禹金直到三十岁后才生出儿子,大嫂半世青春就耗在如此辛苦的等待上,这一辈子真是太凄凉了!如果她像沈家的吴寡妇那样会闹,逼家族公议,将立嗣范围扩大到堂侄之间,宣城梅氏也是大家族,肯定会有合适的继嗣人选的。因此只能认为,梅父比较强势,坚决维护本房财产完整与不可分割,大媳妇除了等待三儿子成年生子之外,不可能选择外房子弟过继,来分梅禹金之子将来要继承的家产(于是梅爹真是爱子如命且精打细算啊……)

当然要跟另外一家比起来,梅氏寡妇只等了二十年也不算什么了,二十年只是一代人而已,太仓王氏,王锡爵之弟王鼎爵等待后嗣,那是足足等待了三代人!王锡爵只有一子王衡,王鼎爵有过四个儿子却都早夭,实则兄弟俩只有一个后嗣。王鼎爵也死后,王衡遂承担起类似兼祧的任务,生出次子后就过继给叔叔为嗣孙,说是类似兼祧是因为中途还转了一道弯,将儿子过继到一个早夭的堂弟王術名下为嗣子,但王術连婚都没结过,其实无资格立嗣,过他名下只是避免王鼎爵直继嗣孙,排序好看一些而已。不幸的是王衡继承了父叔乏嗣的传统,儿子也一再夭折,他努力地生一个过继一个出去,过继出去的死掉再接再厉继续送……结果自己留下的儿子死后,无可奈何,只能将已经过继出去的现存唯一儿子王时敏再归宗,先保证自己这支的血脉不绝,临死前还要嘱咐王时敏一定要记得给王鼎爵立嗣,王时敏谨承遗训,后来将自己的次子入继王鼎爵一支,已经是曾孙辈了。王鼎爵夫妇都早死,死而有知的话,估计鬼魂都等得要冒烟了!太仓王氏当然也不可能是一点旁支堂亲都没有,只能是王锡爵父子较为强势,本房的继承容不得外房插入。

未婚者无资格立嗣,这个规定在现代人看来没什么,对于古人来说有无后嗣,则关系到有无祭祀,做不做饿鬼,实在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古代冲喜的事那么多,不仅仅是迷信而已,为的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利益。以这点来看,凌濛初二哥玄雨临死前拒绝父母为自己冲喜娶妻,宁可未婚而死,其实牺牲挺大的,真是一个虽然坏脾气却心地善良的少年啊……当然这个规矩也不是完全不可破,王衡将儿子过继在堂弟王術名下,是为叔叔一房不绝后的权宜之计,而王时敏日后将儿子过继给叔祖王鼎爵之后,还顾念未婚夭折的嫡长兄王鸣虞,又过继了一个儿子在王鸣虞名下,就是纯属兄弟情深,宁可违背风俗了。他特地撰文为自己说明,表示风俗是风俗,人情是人情,当然,我觉得这跟他连生了八九个儿子有关,儿子众多,才慷慨得起来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