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青显——盖房记

 大美洛宁 2020-07-21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家就一直住在村子南岭下的窑洞里,这是中间连通的一大一小两孔窑洞。窑洞前的院子很小很小,小得只有几十平方米,小小院子的一角还被伙房占据着,这里一年四季几乎见不到太阳。院子的地面属僵土土质,靠北的院墙根只长了一棵椿树,而且长得很慢很慢,从我记事起似乎就没看到它有什么变化。

我从小就羡慕别人家住的房子,特别是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到我上高中时,我们已是七口之家,父母和已长大的我及我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大家都住烦了窑洞,期盼着能早日住上房子,告别这阴暗狭小的土窑洞。

一九七五年,根据政策规定,我家的宅基地申请经生产队群众会讨论通过,申批表经大队上报公社及县里盖章批准,我们终于有了一块盖房子的地皮。这块地在村子西寨墙外面队里的晒场上,有三分大,前后道路通畅,阳光充沛,全家人非常满意。

从拥有宅基地的那天起,父亲就开始操心盖房子的事情了。他先是加入了村里的“房子会”,就是盖房子的互助组织,每年安排两家建房,每户每次资助一百斤麦子。当年盖房都是找乡亲们互相帮忙出工,主家管吃饭,不用付任何报酬,也付不起报酬。

农村建房,首先要准备打地基用的石头。

夏季的大雨之后,村东的山河和北面的洛河就要涨大水,河滩上和河漕里就会留下好多从上游冲下来的石头。大水退后,父亲就带着我到河滩把乱石撂到一块,弄成一堆堆或一片片的,这些石头就算被我们占住了。

这一年我正在底张高中读二年级,因为我不住校,每天早早就回家了,这时天色尚早,父亲也在生产队干活下工了,我们父子俩就在天黑前用人力架子车从河滩往家运一次石头。在星期天我们一天运两次石头,早起上工前一次,下午下工后一次

河滩上根本无路,再加上泥沙地,往村里去还要上个大坡,拉车十分费力气,运一次石头从装车到运回卸车至少得一个小时,常常是累得腰疼腿酸,大汗淋漓,手还被石头磨得直流血,好在我家养有一头牛,这头牛为盖房子拉石头出了大力。这样断断续续干了近一年时间,才积攒够了盖房打地基用的石头。我和父亲用尺子测量了一下,宅基地上这堆石头有十立方米,总重近三十吨,按每车五百斤算,需要拉一百多车次。当时弟妹们都小,干不了重活,这三十吨石头硬是被我和父亲一块块搬到车上拉到西场,再一块块地垛到一起。

一九七六年的春节刚过完初五,父亲就找人方地形、撒灰线、放鞭炮、开挖地基,动工修砌房子的石头基础。庙沟村我舅爷家的孙子刘成显带来三个工匠,加上本队乡邻工匠李中安,四个人各把一角,小工搬石头和泥灰,大工领作砌砖垒石,紧紧凑凑地干了三天,三间主房的砖石基础终于座北向南落座在大路边。

这年的春天,父亲被队里派到马营山修水库,他经常利用工余到山坡砍伐树木,又在山上买了一些房椽房檩,集中存放在山上一个农户家的院子里。在麦收前的一天,我和父亲找了八个乡邻亲友拉着四辆架子车半夜进山,历尽很难,回来又是半夜,把存放在山上的椽檩运了回来。这些木椽加上过去家里的积累,终于凑够了一座房子的全部木料。

秋玉谷锄过二遍后,我也高中毕业了,我家开始做房屋架,我们把全部木料抬到门外闲场上,姐夫姚占军和乡邻中安叔领作下线又砍又锯,开榫凿眼,连干了五六天,房屋架全部作好,中间的两付大梁和靠山墙的两付小梁全部成套安装完毕,堆放在大门外的大皂角树下。

按照大队的统一安排,秋收前全村只能安排四户建房,每个生产队一户,必须在秋收大忙前完工,不能影响到集体的“三秋生产”,时间非常紧迫。

一九七六年的九月十六日,我家的房子开始立架上梁。大清早亲戚和乡邻们都来帮忙,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中安叔腰别板斧手提木匠吊锤眯着左眼前后指挥,二舅曲豹凭仗身高体壮一人扛起大梁的一端硬是把大梁送到立柱上,乡邻们年长的在下边抬木料,年轻人在上边架木梁,家人们高兴地跑来跑去给大伙送水递烟。待到中午十二点时分屋檩房椽全部上架,白哗哗的三大间五檩屋架矗立在晒场上,两根前柱贴上了大红对联:

“全家齐心立玉柱,众人合力架金梁。”横批:“上梁大吉。” 

居中房檩下的签杆上写着“杨石旺率子青显超显智显仝立,公元一九七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随后燃放鞭炮,庆贺新房立架之喜。 在接下来的半月多时间里,我和父亲抓紧找人打屋墙,下部用木板夹住湿土用杵子夯打,上部用土坯和粘泥垒砌,遇天雨用塑料布遮盖,晚上还得睡在现场看工地。屋墙砌成后,抓紧买来竹子破开编成排做栈板,栈板上边用湿泥抹平。待泥干透后再请瓦工用白灰把蓝瓦匀实地粘贴在房顶上。在队里开镰收割秋玉谷的前一天,我家的房顶终于被蓝瓦覆盖,房脊上插上了两面小红旗。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全家谁都没有失闲一会儿,我和父亲累得倒下就睡着了。母亲和十四岁的大妹,天天蒸馍做饭,两个人操持二十多个人吃饭,盖房期间忙得几乎没有走出过村子。但全家人心情是十分高兴的,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瓦房。

房子虽然盖成了,但房子里边还是毛墙,门窗仍是窟窿,更不用说围墙和大门楼了。我和父亲还是采用老办法,正晌给队里干活,下工后和雨雪天到新房里干活。好在院子原来地势高,院里有现成的黄土,我破土和泥运泥,父亲在架子上粉刷墙壁。墙壁粉好后打院墙,父亲供土我掌杵子。父亲做门窗时我打下手,父亲精于竹编,粗通木作,做事很有眼力和韧性,我和父亲配合得非常默契。每当我累得撑不住时,父亲就笑笑说:         “歇歇吧,力气是奴才,歇歇又回来。”这个还真管用,父亲一袋旱烟吸完了,我又恢复了体力。

我们父子二人在一九七七年春节前给新房安好了门窗,用竹子合成了楼板,修好了院墙,盖好了伙房,平整了院子,并在院子的东面栽上了一行椿树,在院子中间载下一棵枣树。

这座土木结构的房子和院子是父母和我们全家人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是我和父亲用汗水和着力气堆砌起来的。新建这个农家院落,用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耗尽了家里的财力和物力。通过这次盖房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到创家立业的艰难。

第二年的春节前,我们全家终于告别了祖辈居住的窑洞,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第二年我考上了师范到城里上学,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期间父亲又率领家人在一九八二年盖起了西厢房,父母住正房,我们住厢房,后来我们兄弟三人都先后在这里娶妻成婚。

如今父母先后离开了人世,弟兄们都也都搬离了故居,但老屋仍然倔强地根植在老宅,院子里的椿树和枣树长得粗壮高大、枝繁叶茂。

树高千尺离不开根,人走万里忘不了家。我和弟弟们相商一定要保护好老屋,以寄托我们的乡思。                                                        

作者简介:杨青显,网名朝花夕拾,退休干部,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喜爱花卉盆景、篮球运动、文学和石艺,曾在《洛阳日报》、《河南粮食报》等报刊发文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