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二)

 大美洛宁 2020-07-21

洛宁历史人物研究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我查阅了大量的明清历史文献,对洛宁历史人物明朝四川巡抚张论做了全面探讨和研究,整理了《明四川巡抚张论传》,本篇共分七部分,一、张论生平事迹,整理于2003年;二、历代地方志中的张论事迹;三、明清两代朝廷大臣对张论的评论;四、张论的兄弟及子孙;五、张论故里、故居的文化古迹:1.张论故居:①【德里村的张论故居】;②【金门寨的张论故居】;③【永宁城南宅和北宅】;2.明四川巡抚张论墓;3.张中丞祠;4.石牌坊;六、诰封圣旨;七、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第二至第七部分整理于2019年11月。
本期内容为:
三、明清两代朝廷大臣对张论的评论;四、张论的兄弟及子孙;五、张论故里、故居的文化古迹:1.【张论故居】:①【德里村的张论故居】;②【金门寨的张论故居】;③【永宁城南宅和北宅】。
三【明清两代朝廷大臣对张论的评论】
巡抚是“代天子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是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1.赐进士第、资善大夫、户部尚书侯恂《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张论)神道碑》铭曰:
“陈师鞠旅,肃将天威,绥厥士女。神机密运,壮略丕宣,七擒七纵,维公有焉。重围斯解,危城无恙,歼渠覆巢,首功数上。锦江以清,玉垒以宁,公也受命,西蜀两平。帝嘉乃勋,赏延及世,节钺方膺,迈轴来憇。维公出处,如云在霄,棨戟增重,林泉养高。胡天不吊,典型凋损,平贼而全,御寇而殒。公也骑箕,气壮山河,长虹天际,光彩不磨。瞻彼高岗,佳气郁郁,维公魂魄,于焉窀穸。泽留奕叶,功勒景钟,百世之下,令问无穷。
2. 明太子太保、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姜逢元《通议大夫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张论)墓表》赞曰:
“葆一张公持按节以往,单骑兼程,冲围而入,因以戡大难,成大功。已而奢嘘其烬,纠水西安酋复炽,公再往抚蜀,所俘馘辑敉书勋者,亦再说者以公载莅蜀,土鱼凫之藜拜休羆虎天,锡公以宁蜀也。或比之诸葛武侯要之,武侯以相蜀彷耳!若公遇明圣,挈锦城玉垒之墟,光甸旧服,有延爵之赏,而无违律之憾,眎武侯尤难。顾以微疾归洛,流寇蝟指。公奋玘入邑城,而鞠躬尽瘁,毕手桑梓之卫,岂非卓然古社稷臣,而彪炳一代者哉!唯是  虏瞷边揭竿中沸,朝野间方推轂,公四扬抢攘之烈,而公竟骑箕迈矣!则又谓世所用公者未尽。
“始终毕力以殉于国,非烈丈夫哉!卒之日,哭者罢市,人谓公全蜀之余,退而全邑,又不有其家,而忘其身。国家迫锡之文,必有奉彛典而旌公者。
“盖公所好行其德。又让产不争,视裴晋公、富正公之筑堂闢圃,以娱于里,似又过甚。顾公虽功名显,而位不极三事,爵不极五等。或天之啬公,而厚铨部,以券其后耶!余又惟张之先概多伟望,公两定蜀乱,大似忠定,其守永似睢阳,而公规竖较远即史最重魏公,公志略或相似,而成就过之。其子敬夫德宇弘粹要以竟,铨部所树未敢望曦谷而测景焉。其富平之七侯,河东之三相,与公之肇裔,而三乎。而公又经学行谊,道德气节,一门绍求,卒未有兼微而方懿者,且茁胤而贤张之为张,未有艾也。或曰:公生于永宁,而锄芟蔺酋,出定永宁之域,此其值亦不偶者,余既详述公而要尤著,其大者如石公。
3.明进士出身、文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邢绍德在《通议大夫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张论)行状》中高度盛赞张论云:
“蜀亮渡泸而七擒七纵,著绩非专,武烈有以服其心也。公两秉钺,而两戡蜀乱,南人不复反者,公与亮揆一也。
“嗟乎!箕尾天上,气壮山河,公已耶,公未已耶。公盖始终以王事殒,两定蜀难,几濒於危,而竟以力捍强丸,破家以殉之不恤,与蜀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殆与亮揆一也。余固谓公而武侯,武侯而公,其先后身也,不然何迹之似也!
4.明詹钟玉《张中丞传》论曰:
“大臣任封疆之寄,岂不难哉!方蜀事之殷也,公以一书生授事行间,卒能歼夷剿敌,克复危疆。至于大功既成,而奸人之侧目者众矣。当奢安授首时,有黔弁恃奥援,欲冒蜀将功,公弗是也。或以利害怵公,公不为动。其人恚甚,思欲甘心于公,一旦窃印以去,印失,而公归。公归,而功罪混淆,遂无不可倖冒者矣!窃怪先帝英明,公又有大勋绩,当事者何不引汉封长罗侯事,破格请公留蜀,而必去公,以快奸人之志乎?至公功所在,口有碑,舆有诵,史册有书,蜀父老人人能言之,数十年如一日也。天生是人,以终始蜀事,捍御乡邦,丰功伟绩,殆与武乡比烈矣!”(清 顺治十年《永宁县志》卷七 人物志 勋业) 清 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五人物志 勋业)
5.王铎《都御史张公传》赞曰:
“太史氏曰:异哉!公生时,母梦绯衣人乘梁木向西南蜚,公之功名,竟以抚蜀终于西南天墜间,孰谓鬼神之道懵懵邪。公之始以铁面立朝,其卒也,文武为宪,前后疏凡二百余上,可不谓国家梁木乎?而厥子又以名进士为都谏,直言被謪,克世其业,是父是子,公殆死而不死也,然曾不得假公大年,而究竟少时澄清天下之志,以贼遗天下,悲夫!
6.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张中丞公崇祀专祠序》赞曰:
“余考公尝为大行,则为名大行;为御史,则为名御史;为督抚,则为名督抚。盖四牡骙骙,为天子使,四国是式,嘉言孔彰省方者,古所谓明辟同律,加地三帛五玉,黜幽陟明甚钜典也。至节钺出镇,旗纛舒舒,固谓司百度之所总也。录徽玄幕之所寄也。将陛戟而进人於庭,迤戛而避人於途。而况巴蜀险固,沃野千里,锦江剑阁,以为四塞,褒斜子午,以为外蔽,筇筰封略,冉駀魋结,蔺酋不轨,实费戎索,苟非信以道之功,以定之仁,以噢之义,以正之惠,以怀之其将奚,以上锦城方略,而障王垒。公自起家,以至宦成,其申词令,而飞白简之霜,歼小醜而懋世及之赏,又章章如是矣!及角巾归第,适值潢池弄兵,金山云擾(扰),公昼夜登陴,复庀徙众修墙,幹筑之削之登登冯冯以聚训,此斗大孤城,城赖以全。凡公之功德,言其生平,大节不尽在是然。其章章固如是矣!煌煌武功,蜀有岘碑,圪仡金傭,邑有畏垒,维兹滬滨,诛茅除址湧地,树楹为门庑,庙貌翌翌然也。而春秋泮泽,荐公牢醴秩然也。泸水之阳美哉!轮焉奂焉!又鼎鼎然也。忆余初與公所盱衡擊节,仰止德功,言三不朽者,公盖有之。余於是复瞿然曰:“嘻!虽然是悉足尽公,公固有不朽者存耶!””
7. 明兵部尚书张风翼《叙功疏》称赞云:“以蜀功言之, 原任四川巡抚张论,谋运机先,功收事后,方飞檄驱车之日,叛逆早已魂销,迨建牙画策之秋,反侧因而志戢,应加升荫以示酬庸云云。......”
8.明崇祯十年永宁县知县刘鸿业《都御史张公祠记》赞曰:
“夫经文纬武是曰真儒,急病让夷,斯云达节,空疏误世,终惭六艺之称,拳勇无成,究属一人之敌,是以树无前之烈,必籍智名勇,功闢非常之原,允资英谋,雄断所为,勋在社稷,德被乡邦,作一代之宗臣,崇千秋之祀典,则我中丞张公其人也。维公丰伟魁梧,敦大严重,金门钟其秀气,玄滬表其清标,经术醇深,先辈交相引重,文章尔雅,后贤多所裁成。始自大行,擢登柱史,皂囊白简,人谓风鸣朝阳,绣衣豸冠,屡见虎争殿上。天启中,釁(衅)起蠶(蚕)叢(丛),氛迷鱼复,盗窃名字,几同李特之披猖,割据方州,有甚勇闿之虣逆,钲鼓沸锦江之水,旌旗蔽玉垒之云。公以巡方之役,兼视师之寄尔,乃请九重之帑藏,总七萃之貔貅,犒士禡旗,陈师鞠旅,按剑而疮痍尽起,援抱而勇怯齐应,大破群醜,遂复全疆。迨公奏凯还朝,闻丧归里,贼乃乘我备之单疏,纠水西之遗孽,进窥蜀永,扰动西南。天子于是授公节钺之权畀,以封疆之任,公谓以逆返顺,是贼夭亡之期,用寡击众,乃我成功之日。蠭气朝乘,俨临淮之壁垒,锐师齐进,识顺昌之旗帜,风驰霆击,鱼烂土崩,枭彼二渠之首,谓奢崇明、安邦彦,覆其十万之众。孔明泸水之师,竟收功于五月;安石淝水之战,果告捷于八千,海内始知我永之有人,朝廷益嘉公功为第一。比公甫解疆场之任,将寻泉石之盟属,寇轶中原,祸延永邑,井堙木刊,痛孤城之垂陷,烽举燧燔,悲外援之断绝,公尽散家产,召募死士,枕戈待旦,速沮凶锋,擐甲乘陴,屡歼醜类,墨守弥坚。等盱眙之将吏,黄巾自溃,识皇甫之威名,邑以解严,人有攸底,公积劳瘁,遂捐馆舍,可谓以身勤至死不变者矣!昔韦南平久镇西川,张益州再靖蜀畔,皆能垂名竹帛,著绩旂常,然止耆定于边陲,未必敉宁于邑里。公文武兼资,智勇辐凑,中外倚重,勋伐烂焉。故能以造蜀者造永,且以保国者保乡,娇娇乎其卓冠一代,而彪炳千秋,岂虚也哉!
铭曰:“绛灌少文,隋陆无武,军国异容,夷险安睹。烈烈张公,折冲樽俎,起家经术,建牙开府。始繇星使,晋持绣斧,时维逆梁,称兵肆侮。进逼锦城,至于江浒,公也视师,左桴右鼓。歼渠获醜,复我疆域,公当在蜀,羌髳率从。殆公还朝,名高景钟,洎乎读礼,盗孽恣兇。纠合水西,进窥我墉,蜂屯蚁聚,四面环攻。公秉节钺,再奏卢功,有羆有虎,如雷如风。八千克敌,与淝水同,孙卢授首,方虎书庸。比解戎机,拂衣归里,西土即宁,中州寇起。岌岌孤城,一时风靡,公倾厥家,散金募士。九攻虽迫,一剑自矢,馘斩屡闻,贼迹旋徙。我井我闾,绥我妇子,尽瘁维公,遂乘箕尾。公身虽殁,公邑获全,维此邑人,涕泗载言。公功在民,公神在天,请建专祠,祝史告虔,堂皇翼翼,寝成孔安,廊庑攸餙,庖湢备焉。洁我粢盛,烝我牲牷,以阴以阳,水潏山颜。风马云骈,往来其间,明德馨香,垂千万年。
9.张鼎延《先中丞葆一府君蜀事小传》赞曰:
“ 呜呼!先大夫金门山下一儒耳,触大挡,挠虎吻,类祃以张濯灵,敦琢矫持,不顾利害,身冒矢石,亲履行阵,卒安巴蜀,以殿疆场大事,全乡邑,以保闾党,拯生灵,亦庶几经济竭蹶,矢石匪懈与。既不谓之鞠瘁,王臣蹇蹇?乃以蔽翳其伐,可乎?不可乎?乡先生有功德,则祀乡社,先大夫在国在野,视罔上饰虚, 苟邀战功为何如耶? ”
10.清顺治十三年永宁县知县章平事《都御史张公祠记》赞曰:
“余小子事自垂髫时,便闻父师与诸乡达称中州永宁有葆一公论其人者,两平蜀乱,首忤权珰,诚近今未易人豪,于时辄知嚮往云。
“查先生功烈在西蜀最著,说者较武侯羊叔子不啻过之。有人如此虽论功难挽其已逝,而核实何惭于配享,蜀有名宦,里有乡贤,未足尽也,此天下后世事所不敢及。事治永论永年来,得家祝户诵先生者甚悉,谓赋归之后,值癸酉冬,寇薄城下,几陷,先生露宿城头七阅月,捐资募士,备极捍御六七载,得留此一块土,翳谁之力,以故邑西门内有众志聿成之祠事,春秋瞻拜间,无以罄仰慕之私,用採其碑诸口者碑诸石,噫嘻!公往于今二十馀载矣!河山在望,空怜带砺,谁盟桑海,不驚依旧,簪缨济美,今兹司马玉调公为之象贤,户部蓝孺公、谏议越青公为之绳武,衍身后于未艾,将与日星并垂,元会共绵矣!区区一片石,敢谓足不朽先生耶!事生也晚,未得游门墙,而瞻道范然,使后之人指贞珉以相谓曰:若邑令犹得依末光而淑世泽者,讵非余小子一厚幸,而于早岁默祝之志,庶几可少慰也夫。按公生于明隆庆五年辛未四月初四日卯时,卒于明崇祯七年甲戌六月初八日戌时,寿六十四岁。功名著蜀疆,口碑在天下,万世永邑专祠之建,始于崇祯九年二月,成于崇祯十年五月。盖公当日谢事家居,正值流寇初乱,破城据地之时,而公能以全国者全乡,安蜀者安永,宜乎名宦乡贤,在蜀在洛者未已也。而永宁又建专祠,又请春秋两祭,功德之在人心,三十年来愈久愈新,有如斯也。
11.清吴伟业《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鼎延神道碑铭》赞曰:
“在明季启祯之世,蔺州土司奢崇明反,连接水西,中丞公初按蜀,继受任滇抚,克遂前功,先后收复四十七城,拓地二千里,五峰山桃红坝之捷,馘其渠魁,邛筰荡定,论功为西南第一。方中丞公归,自按蜀以清乡居里,负知兵名。
“流寇之渡河而南也,首陷渑池、卢氏,次及永宁,永山城不修,矿盗亦动,邑无真令,民皆摇心,中丞即巴渝之旧部,遏宛洛之严冲,誓众登陴,捐金犒士,天寒路止,离风雪,皲瘃之患城全身瘁,属疾不起。
监军道汤开远好直谏,追讼公曰:“永宁乡绅张论,以死勤事,不蒙优录,并其子锢之,熊耳以西有坞壁以百数,有不闻之解体乎?
四【张论的兄弟及子孙】
 张论兄弟五人,多以科名显,而公独举进士,官四川巡抚;弟张讲,泰昌岁贡,官北直唐山县知县;张讃,万历已酉科( 1609年)举人,官固始教谕,山东乐陵知县,升江南松江府同知,升顺天府治中,殉难,以忠义著称;张诰,太学生,光禄寺署丞;张诏,增广生员,援例京幕卫参军、京卫经历,流寇破城殉难。
      张论生子三:长子鼎延,明万历乙卯科(1615年)举人,天启壬戌科(1622年)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兵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顺治元年,礼科给事中孟明辅、山东道监察御史傅景星先后疏荐。清顺治二年(1645年) 以荐征拜为吏部验封司郎中,调考功司郎中,升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正卿、刑部右侍郎,加工部左侍郎,调兵部右侍郎,诰封通奉大夫。著有《张玉调文集》十二卷,《枢垣谏草召对本末》四卷,《张玉调诗集》 四卷,《嶰谷集》四卷,《嶰谷巵言》四卷,《张氏家乘》四卷,纂修《永宁县志》八卷,与王铎共同书写镌刻《琅华馆帖》十二方传世;次子历延,天启元年(1621年)恩贡生,考阶知县,早卒;三子世延,邑廉生,崇祯十三年冬城破殉难。      
张论有四孙。张琯,鼎延长子,顺治乙酉(1645年 )拔贡,丙戌(1646年)以明经拨萃,投浙江严州府推官、癸已(1653年)授户部江西司主事,累迁山东兖州府知府,以江苏淮安府知府终。
      张璿,鼎延次子,顺治戊子(1648年)科举人,己丑科(1649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擢兵科给事中,升吏科都给事中,以乞养回籍。丁忧,服阕,补礼科都给事中。转湖广分巡长沙道,裁补广东分巡岭南道,裁补江南分巡庐风道,以病归。 时兄琯方补户曹,尝以永宁荒残,地粮失平,偕计奏请存恤减征。语详《存真集》。
张瑊,世延长子,增广生;
      张珲,世延次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庚子科武举,候选千总。
      张论一门,祖孙三代,三世进士,为永宁科举世家和儒林门第。张氏数代名宦,名垂青史。
五【张论故里的文化古迹】
1.【张论故居】
①【德里村的张论故居】
德里城:明天启年间李自成兵扰河南,张论修筑德里城,即德里村南头围寨,世称德里城。                                                                  张氏先祖世代积仁积德,每遇灾荒之年,赈灾放粮,救济百姓,以故乡人感恩,称北里村为德公所居之里,故称“德里”。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诰封为“德里村”,并下圣旨建坊旌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廿二日张霦、张霨、张震 等《详陈优免恳乞明察事》云“咸丰七年(1857年)张仁台新摄永篆,阅邑志,见生先祖中丞士益散粮赈饥,活人甚广,金邑侯(明嘉靖年间永宁知县金汝砺,常熟举人。)建坊于村,旌为德里,循例免其子孙各杂派,设祀乡贤,并祀忠义。
德里村由南寨和北寨两个古寨组成。南寨,为明天启年间四川巡按张论所建,即世称德里城,清朝相继重修,至今南寨西崖根犹称“城后头”,遗迹尚存。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张中丞故宅:张中丞讳论,字葆一,明天启时(1621--1627年)官四川巡抚,遗宅在金门川德里村。村南有古柏一株,大十数围,高四丈许,周身螺纹,枝叶亦然,青葱蓊蔚,奇特异常,传闻系中丞手植,四方好古之士,每盘桓树下,流连不能去云。
张中丞故宅在今德里村南头。南寨之南隅有张论故居,三进院落,故宅之东为花园,花园西为养鱼池。张论故居相传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故居东南有花园和养鱼池,遗迹尚存。  
1993年夏我在德里北寨调查采访时发现一奇石,经考证,此石为张论故宅遗物,应为故宅大门石鼓底座残石。德里村也有人称为“上马石”。这块残石为立式。在其底部基座,雕刻精类,工艺考究。残石上面有文字,曰:“明万历四十年,本宅兵部观政,安石铭曰:…质惟琮尔,…阀阅邛颙,… 以介子”之语。
德里南寨有菩萨庙一所,由来已久,相传为张论母亲段夫人顶礼膜拜和祈祷之所。
村北有关帝庙一座,为明四川巡抚张论所建,庙中原有一张五色石贡桌,相传为张论从四川运来。
②【金门寨】:明崇祯初年李自成三下河南,德里城被攻破,张论、张鼎延父子在德里村东二里许涧河东岸原头修筑金门新寨,世称金门寨,亦称莲花寨、新寨、张家寨。张论、张鼎延故居在金门寨中心位置,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有三重院落组成,有东西两院为客厅。正宅前面为空地,“拴马石”原竖立于张论故居大门西侧。

金门寨俯瞰图

张论故居“拴马石”残石

张论故居喂马石槽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补续古迹】云:“德里村东二里许,有金门寨焉,明崇祯时,中丞(指明朝四川巡抚张论,通常称巡抚为中丞)家居避乱筑此。上有奇石峙立,高八九尺,青蓝色,全体玲珑,上广下削,中有四空,前大后小,天然无斧凿痕,相传运自四川来云。
此石张氏世称“拴马石”。“拴马石”原竖立于张论故居旁,即今金门寨石头街东北处,为张论拴马所用。解放后移到家庙后院枯井上,1978年拴马石断为两节,掉到枯井中,泥土淤积覆盖。2005年,村民挖出,置于枯井旁,后被不孝子孙卖掉。
 张论故居位于全门寨东北隔,遗址尚存,其故居之东至今尚存有客厅二处,西侧客厅一处,即故居旧址.故居院中存有鱼盆,为明末遗物。故居东为花园遗址,西为张氏家庙,村西北隅有魁星楼,村北门外和村南城墙内各有关帝庙一所,皆张论、张鼎延所建。张论、张鼎延退居永宁休养之际,大多在全门寨著书立说,吟文赋诗。
金门寨至今尚存客厅四处,石槽、鱼盆,拴马石等均系中丞故宅遗物。
张氏南学院在金门寨东南隅,为张氏家族族学所在地。世传为先祖张论所建。

金门寨南学院
明朝四川巡抚张论画像,原保存于金门寨张氏家庙内,张氏子孙每年春秋祭祀瞻拜。1966年,在“除四旧”运动中,下落不明,有云被烧毁,也有可能被人藏起来。
明朝四川巡抚张论执事原保存于金门寨张氏家庙,1999年春被磨头村张氏后裔卖掉,原存洛阳市民俗博物馆,现存洛阳市匾额博物馆。

明朝四川巡抚张论执事
③【永宁城南宅和北宅】
明朝天启年间张论在永宁城建造南北两宅,北宅在洛宁文庙以东,永宁县衙以西,东西大街以北。北宅为张氏会客厅及街房。北宅会客厅是张家接待官方来往人员的场所。
南宅在今洛宁县老城南街,明清时期,在永宁县衙以南,即东至金龙巷,西至文昌路,南到南街,北到东西大街。南宅,分为东院、正宅(中院)、西院三重院落。各院均分为前院、中院、后院组成。后世所称张鼎延故居,为中院前院,即张氏过厅院,为张鼎延长子张琯及其后裔居住之所。1987年公布为洛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兵部讳鼎延,字慎之,号玉调,清顺治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其故居位于洛宁老城南街世称“南宅”。重修于清朝初年,建筑宏伟古迹颇多。张家南宅原有厅堂、楼阁、花园,建房一百多间。
正宅分为南院、中院、北院。大门系砖木结构,四间一过道。大门口有青色石狮一对,昂首见尾,其形凶悍,大门上方原悬挂有“岱云淮雨”匾额一面,相传系王锋真迹,今存张氏后裔家中,保存完好。南院有南屋四间,南屋后墙临街悬挂有匾额五面。东厢房有三间,北屋五间为过厅,过厅檐前有四根明柱,房上原有五脊六兽,后来脊兽残缺不全。过厅前面全是木格扇门,系明清建筑,张家称为“过厅院”。过厅之北中院原有转角楼一座,北为五间,东西各为三间,自东而北可以转到西边,故称“转角楼”。转角楼基层十一间,上层十间,全是格子门,历代诰命妻女尽住其间,流传十二世,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轰炸,遗址尚存,1960年转角楼尚存西边三间。北院有临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一座,均为三间。南宅之西西院为车马院,内有四厢房;南宅之东为东院,原是张家花园。张家南宅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世事变革,历尽沧桑,现今仅存正宅大门,过厅仅存东山墙;西院、东院各存一座北屋三间。余皆不存。
张泽武作品集锦
洛宁县姓氏文化
王范赵氏望族文化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一)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专刊(二)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
梦回“圣都”——金门寨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雷氏家族人物志二——②现代人物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雷氏家族人物志一——①明清时期人物志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坡头雷氏历代家谱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三)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历代家谱序言(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好一部介绍洛宁的百科全书《洛宁史话》序言、后记和目录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隆重推荐周流宗先生新作《洛宁史话》
《洛宁史话》在洛宁隆重发行,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共襄盛举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3)-③坡头雷氏世袭恩骑尉、 ④《洛宁县志》收录的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4) ⑤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支派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五:诰封圣旨、六雷氏家训、七雷氏家族排行字、八雷氏楹联、九雷氏匾额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一——贾氏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及堂号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二《谷圭段氏望族文化概说》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三 《段氏家族世居之地—谷圭村概说》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洛宁县寨子韦氏家族的播迁——河南省原阳县韦城村韦氏家族概说
洛宁姓氏文化: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
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后上庄村王家大院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一——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二)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三)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一)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张氏祖茔—南茔的传说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名由来”的考证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一)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二)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德里张氏文化研究会圆满召开张氏修谱大会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一)
怎么编纂《德里张氏家谱》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