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七个家(纪实文学)

 大美洛宁 2020-07-21

我说自已曾经有七个家,你信吗?当然,从父母这一辈开始,都属于这七个家的范畴。

先聊父母年轻时的家吧,自母亲过门儿,就生活在村外的沟豁窑洞里。父亲弟兄四个,排行老四,大伯服兵役未归。父亲帮大侄成了家,三伯有一口儿好烟,三娘离异远嫁,父将其领养了几年。属二伯和父亲叩土终生,二伯那人“洁身自好,“概不操心家里家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都和其他穷人一样,生活在村外原始窑洞里,白天各自奔波,仅晚上能和邻人端着饭碗,在月光下一聚。当时日子还算不错,粗粮窝窝头,野菜糁汤能吃饱。

有一夜,皓月当空,远闻蛙鸣,近听蟠蟀唧唧,岂也美哉。一大家人和邻人二狗一家吃饭聊天,他说碗里多了一个面砣儿,家人说他有福气,每人一个砣他却两砣,说罢二狗惊然,面砣儿变活了,噔地一下从碗里蹦出,吓的他一下将饭碗摔出去老远。大伙只顾聊天,饭碗都放在地上,蛤蟆不知啥时候就蹦到二狗的碗里了,恶心得他食物汤水吐了一大滩。

自日寇侵华以来百姓遭殃了。我家窑顶的大路上整天有溃退的国民党兵。一日黑夜,门被几位不速之客叩开,说是一位营长夫人要临产了,肚子疼得厉害。好心的父亲为他宰了家里仅有的一只乌鸡,做饭烙饼,直折腾到天亮才送其上路。后因要抓父亲的二次丁,听说那营长在孔玉镇落草便投奔去,在次隐居十年,算是第二个家。

在这其间,父亲卖杂货,烙大饼度日,生两个姐姐。解放初返回故里,有了第三个家。

父亲心善,在斗恶除霸斗老财的行列里,别人装粮抢衣,心软的爹只带回一张废品罗圈,说什么夺人家产富不了,东西来的不地道。

解放后,父母经历了互助组,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父亲长年多病,由小脚母亲纺花织布、卖馒头支撑这个家。

我是长子,体弱,老跟在母亲身后烧香拜佛十二年,似乎取得了神的佑护。后来上了学,毕业后当了十年教师,当时两姐己出嫁,教学其间,工资标准太低,遇星期天上山砍柴、担炭来维护着还有两个兄弟的五口之家,记忆最深刻的是,赤脚雨天抬大椽,一滑三晃当,脖子上挂着馍兜像铃铛,趟冰河,裤僵直,累了靠着地堰躺一会儿。裹衣作梦:”喝着喷香的小蒜面片儿汤,吃完躺在家里厚被土炕上。睁开眼后心迷茫,仍得抬椽左右晃,两腿像辫蒜,何时进门房。”

因家里穷,我二十八才成的家,一九七八年携女带妻搬进了和二弟亲手盖成的土坯房。一家分一间半,当间做饭对着干,小屋出狼烟,弯腰去作饭,揭锅搅饭眼不见,弓腰端碗跑当院,泪眼溜儿溜儿酸,少男小女指手笑,父亲成花脸,这已是我的第四个家。

过日月也挺简单,孬吃赖喝图平安,计生一来遭了难,抬床、搬案、又装粮,房顶扒个窟窿天,妻带子女娘家走,紧病死娘家里边。孩们要吃穿,教师没法干,糊口遥走陕州县,一转眼四十年,这是我的第五个家。这个家呀,断断续续,续续断断,年长日久,苦不堪言,仅举一例你看看。

那一日傍晚,挑担簸箕上了塬,长喘短叹达原村,天黑人不见,借宿户封门,雪落天气寒,嘴嚼干馍找歇处,时晚未用饭,实在没办法,一座草窑将身安,担子一旁放,钻进草窝露着脸,一觉五更天。昏昏明,有响动,房东撮草到跟前,弯下腰把草揽,掀草我脚露外边,猛然一惊坐起来,差一点没把她吓瘫。村妇破喉喊,不好了,见鬼了,见鬼了,不好了,妈呀妈呀直声唤,老汉赤脚蹿来看,又吹胡子又瞪眼,我周身筛糠不敢言,忙递香烟赔笑脸,好话说尽叙根源,不行给你掏俩钱,说倒底不算完,赔个簸箕住房钱,到底结了个朋友,开辟了一个常住店。那时住店需五角,一个簸箕四元钱,说来也合算。真奈没错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下边该谈第六个家了吧。

单说五十二岁那一年,家有三个子女,两女加一男,相继不上学,为减我负担,初中读完,十四五岁就出门打工在外边。也算走宏运,续个寡妇家里边,县城租房作营生,一待十二年,收入多少人家管,自已不掌权。他儿买房随子去,赌气成了独身汉。县域小,生意难,城管玩麻缠,急性新疆游,一呆又八年,这算是我的第七个家了。

新疆这些年,多少攒点钱。别听他说高发区,肯定赚大钱。主要是人已老,营生不精干,顾客专找俏妇去,说笑逗着玩。新疆属边界,警卫老是严,学校商场有保安,不能靠跟前,稍有不注意,城管一锅端。白天不赚钱,熬夜十二点,晚上适时休息少,脑梗叩门身不安,解甲归田故里度晚年。

人一生不简单,坎坎坷坷几十年。盘算啥都不主要,身心康健心才安。有人打麻将,有人爱酒烟,有人好下棋,有人爱花鸟,唯我爱写作,文字游戏开心玩,既修身养性,锤炼了大脑,快乐又延年,传播了华夏文化,培护了文明乐园,不喝酒,不抽烟,不赌不嫖不行骗,野菜槮汤喝不够,他人成笑谈。

段虎生作品集锦:

啥是福?

雷锋赞歌

一个骗子的嘴脸

夸夸俺的张女好

一次神奇的祈祷

悄悄地告诉妈妈

赋予慈母的赞歌

一桩神秘的差事

《朱军忆母》记

张女为父过年忙

人到老年莫等闲

风雨回程好人多

思念远方的二女儿

一位脑梗病人的疯狂

朦胧中又上了小当

在倔老头儿家坐夜

散诗随笔一一清贫

牢记爷爷殷殷嘱托

柱子转学引起的风波

叶项通老头儿的心思

回忆那一次卖烧红署

发生在客车上的笑话

心思之一《忆老同桌》

心思之二《忆老同桌》

生活中的《乐趣事儿》

重逢遥远的沟口庙会

瞧这一家子的“金桥富路”

脑梗叩开了我的门扇

思念心中的老屋......

扎着羊角辫的靓妞粉丝

在初次住院输液的日子里......

纪实文学——在教书的岁月里

纪实文学——一丝不挂的爱

纪实文学——性情稳重的白发孝男

生活随笔——达到啥样目的好?

自由抒情诗——您走来……

谁对谁错——《难辨的道理》

洛宁文化守护人“洛宁城事+老天宝”

老奶奶的孙子靠山——扶贫攻坚之一瞥

友情篇:火箭午夜,在《串串烤酒店》门口

作者简介:段虎生,洛宁县赵村乡凡东北二组村民,青年任教十余年,中年从农,晚年凭薄技游离异乡,终不枯手中文笔,善描人间情肠,传播尊老爱幼,宏扬正气,传送中华文明正能量。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