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影像科医生:微信找我看片子,我基本是拒绝的

 新民中街 2020-07-21

医学影像结果涉及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患者诊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医学诊断结果的毫厘之差,会导致疾病诊治走向的天壤之别。

医学影像科医生在医院阅片的过程中,会通过不停调节屏幕窗宽窗位(可简单理解为图像的灰阶、饱和度、锐度等)来观察心、肝、肺、胃肠道等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检查部位,来发现异常,找到病灶,并报告出病灶的形态、位置和大小、良恶性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负责给患者做检查的技术人员会根据固定模式把一部分图像排版、编辑后上传到影像科内部网络,供患者打印,这就是患者拿到胶片的过程。所以,给到患者的胶片并不能反映一个检查的全部有效信息。

因此,如果对诊断结果有疑义或是二次就医需要,单纯的一张胶片是远远不足够的,更不要说是通过手机拍摄,角度、图像都已经失真的网络图片了。即便有些医生朋友给出了倾向性建议,网络阅片准确率也是大打折扣的,不足以为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02 医院影像科阅片的工作原理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影像学检查的作用也在医学临床工作中日益凸显。医生也从对着灯箱看片子变成了在电脑上阅片。为了能让医生方便、及时地读取患者手中的影像资料,目前绝大多数公立医院采用的方式是把图像打印在胶片(或特殊的打印纸)上,交给患者保管。患者异地求医时把胶片带过去请医生查看,网络求医时自行拍摄胶片的图像,发送给医生。网上也有一些文章,教授大家如何把图像拍摄清晰。即便如此,大部分患者提供的图像不能满足诊断需求,需要重新拍摄或提供数字版图像。

想了解网络图片的局限,需要先了解一下医院影像科医生的工作原理。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县级医院都配备了CT机,相当一部分还装备了核磁共振机,省级及以上医院在配备多台CT、核磁共振机的同时,很多还安装了PET-CT。这些大型医疗检查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后,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后处理,可以重建出患者身体各部位的三维图像供医生审阅。一个患者的图像少则几十幅,多的几百上千,一张胶片一般容纳16-40张图像,医院不可能把这么多图像全部打印出来交给患者(几十张胶片,费用昂贵且比较沉重、携带不便),这就造成很多检查中的有效信息没有能够完全展示给接诊的医生。即使全部打印,胶片在受到阳光暴晒或夏天高温影响,也容易变色泛黄,造成有效信息的丢失,另外,几十张胶片医生也不方便阅片,患者也不方便自行拍摄。胶片中的每一幅图像对应着我们人体的一个断面,只是按比例缩小了几倍、十几倍,放射科医生在读片出报告的时候,都使用二十多英寸的竖屏显示器,可以对图像任意放大、旋转、测量、三维重建等,还会把同一部位、不同期相的图像放到一起比对,帮助做出更精准的诊断,而胶片打印的图像不但无法实现这些功能,还会因为图像太小给医生带来很多困扰。

03 电子云片 让网络阅片成为可能

互联网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便利,难道在医疗健康领域就无法实现了吗?网络阅片难道完全无法实现吗?事实并非如此!

图像的数字化存储及提取为网络阅片提供了可能。目前,有些国家早已实现了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患者做完检查后会拿到一张光盘,所有图像信息和读取图像所需的软件已经刻在光盘上,就诊时患者把光盘交给接诊医生即可。伴随技术的进步,U盘成为了更方便、快捷的存储方式(主流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多数已不再配备光驱,无法读取光盘),通过电脑的USB接口就可以读取患者的图像。近几年,云技术的普及又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方法,医院可以把患者图像上传到云端,患者就诊时打开云端的图像给医生看即可,手机、pad都可以作为载体,不过,为了保证质量、节约时间,还是推荐在大屏幕上阅片。图像的数字化存储及提取扫除了胶片的诸多问题,为医患双方带来福音。这么多好的方法,为什么没能迅速普及呢?主要还是收费以及医院担心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

近两年来,国内的一些高端私立医院和少数公立医院已经能够提供医学影像的电子化存储,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方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化必然会成为主流。

专家介绍

林强,48岁,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于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事医学影像工作20多年,在影像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水平,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目前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诊断与质控学组秘书;

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