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合两种不同类型医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区方案展示

 茂林之家 2020-07-21

项目信息  

用地面积   9.2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   19.7万平方米

主设计师    李辉

副主设计师  张晓谦

建筑设计    胡国松、李纪元、孟雪莹、韩宁、熊子楠、 张静、梁少竟、艾建成、秦承祚、王梦、王英健、刘玉超、卢怡美

项目概况  一期 1000 床综合医院(东侧地块),总建筑面积 11.3 万平方米;二期 600 床中医医院(西侧地块),总建筑面积 8.4 万平方米


1

建设背景


快速发展的城市新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非常迫切。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区建设项目正是一个为适应新区快速发展而立项的,集综合医院、中医院两个类型医院为一体的医疗项目。
 
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区创建为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大型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同时也将合肥市中医院涵盖在医院的规划之中,未来的合肥市中医院将由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统一管理。
 

鸟瞰效果图

医院基地位于淝河镇开发片区居住区中心位置,东侧为规划上海路高架,南侧为城市主干道龙川路与城市景观带,视野开阔。用地被村江路分为两块,需综合考虑南侧形象面及东西功能的完整性,并考虑区域交通规划的影响。 
 

2

面临的四个挑战


用地的割裂

地块被城市道路分割成两个部分,而建成项目最终由一家医院进行管理,必然带来功能衔接的各种问题。如何协调两个地块的管理和使用是设计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医院

项目中一个是综合医院,另一个是中医院,两个医院是并列运行的关系,同时功能上也相互补充,这在设计时需要统筹考虑。

项目用地示意图

面积紧张

基地东侧的综合医院规划有1000张床位,即使加上地下停车面积,其床均建筑面积也仅在113平方米左右,低于全国新建医院平均水平,且其地块容积率更是达到了1.8,这使设计面临较大挑战。

周边道路的开口限制

由于城市规划的要求,医院周边的四条路上仅有两条路可供医院机动车通行。用地周边道路的开口被严格限制,这对医院的外部交通组织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3

多样化的设计策略


“合”二为一

南宋王应麟编撰的《通鉴地理通释》中说:“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我们采用“合”的概念,结合地块南侧出入口的设置,通过建筑和空间的形体扭转以及景观环境的处理,围合了一个具有向心性的入口空间,使东西两个地块从形式 和空间上巧妙地“合”二为一。

南侧入口的设计体现“合”的设计理念

中西合璧 资源共享

综合医院与中医院坐北朝南,呈东西对称布局,两个院区门诊、医技、住院从南往北依次布置,医技、动力设施紧邻两侧江村路,同时设置门诊、住院环形连廊,以对接两个地块主要医疗功能区,实现两个地块医疗资源、信息资源、信息、人员及物品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使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在形式和功能上实现了统一。 

中西合一的设计理念

“一轴两区”的布局

两个地块的医技功能被设置在医疗区的核心位置,通过跨街长廊形成一个中央医技区,从而高效地服务各住院区及门诊区。

 
东西两个建筑群均采用紧凑型布局,集中设置在江村路两侧,在地块东西两侧预留出大面积的发展用地,东西延伸的医疗主街也使医技功能区能更加有效地应对未来的扩展。两个医院类型的巧妙集合,形成了“一轴两区”的独特格局。

医疗主街

东西贯通,资源共享

外环内核 高效交通

通过合理分配场地出入口和道路交通,使医院各中心出入口相对独立。医院的外部车辆主要从江村路进入,通过环形的单向交通流线到达各出入口,避免交叉影响,保证医院周边交通顺畅,防止城市道路产生拥堵。

 

内部单项循环的车行交通

考虑到门急诊出入口车流量较大,我们为此设计了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方案,车流直接进入
地下落客区,患者随后通过扶梯和垂直电梯便捷地到达就各诊区,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就诊时间。步行人群可由门诊广场直接进入院区。南侧道路设置了宽阔的停车落客区,保证接送客车流即停即走,避免拥堵。后勤出入口独立、明确,避免院区内车流交叉。医院内外简洁明确的交通流线为医院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诊疗环境。
 

独立的停车落客区


地下空间 互联互通 

便捷高效的医疗流线

各功能分区采用分入口模式,门诊、急诊、住院、体检、行政分别由不同入口进入,通过垂直电梯及医疗主街相连,各功能互相联系且互不干扰。医疗功能核心围绕手术部建立,外科住院病房、ICU、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室均与手术部有直达通道,确保抢救的高效率和低风险。

 

医疗功能组织框架

人性化的室内环境

本项目的室内设计一改传统医院冰冷严肃的形象,我们从患者体验的角度出发来创造人性化的环境,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医院实现全院无障碍通行,温馨的咨询、休息空间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同时在各科室设置内部专用休息、交流空间,给予医护人员尊重和关怀。

医疗主街连廊内部效果图

门诊等候区

康复大厅

全方位立体的急救体系

住院主楼屋顶设有停机坪,急救患者可通过电梯直达四层手术部和一层急诊手术室;首层的急救、急诊手术、EICU(急重症监护病房)与首层的放射科均有绿色通道,并与放射科、住院办理区有直接的联系,构成了医院以急诊为核心、医技环绕的立体急诊急救体系。

综合医院急救体系

标志性城市景观

东西两院建筑风格统一,立面形象起伏连绵、气势恢宏。建筑线脚和色彩展现出显著的徽派民居特点,对称舒展的“合”字外向形象表达了新时期医院的从容和开放,使医院在周边建筑群中独树一帜,成为城市新的标志性景观。

开敞的“合”字广场东西呼应,相得益彰

综合医院门诊大厅

中医院门诊大厅

智慧节能

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体化绿色建筑策略来控制建筑能耗。在院区总体规划中,绿地蓄水层、医疗综合管廊与地下机械停车场整合在一起,使全院区的建筑与环境都成为生态节能的有机部分;整合、采用太阳能集热、太阳能光伏发电、光导管等低碳高效的绿色生态技术与设计,从而实现医院高效低碳的可持续运行,使医院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

通过预约挂号、网络信息平台、远程会诊、移动医疗等先进医疗科技实现医联体新形势的“一站式”就诊流程 ;建立网络化物资配送体系,地下层预留有连廊接口,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可配置便捷的专用物流系统。

景观设计

我们同时关注医患双方的体验,力图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效果。下沉庭院沿双主街分布,与医疗主街形成虚实互补的呼应,内部房间自然采光通风率达80%,营造了花园式的就诊体验。屋顶设置了退台式花园,医技部分两侧布置了庭院,门诊区亦设置了内庭院,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有自然通风和采光的工作环境。

建筑立面如行云流水,奔流不息

立面设计



对话设计师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区建设项目的创作理念和内容,《医养环境设计》杂志采访了方案的主创设计师——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师张晓谦,请他阐述了本项目的设计思考过程,介绍了更多的设计理念和细节。 

HCD:请问设计团队是如何理解并实现院方的建设需求的?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晓谦每个项目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要求。这个项目的首要挑战是用地问题,需要统一管理的医院用地却被城市道路分割成了两块,同时两个地块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也都不宽裕,尤其是综合医院部分,床均建筑面积仅有113平方米,容积率却达到了1.8,这对医院用地的合理规划,均衡医疗、后勤、停车等面积比例以及为未来医院的发展留有余地等带来了挑战。 

HCD:您和团队是怎样分析并设计该项目的?其中体现了您对于这个项目的哪些思考?

晓谦限制往往能激发更大的创造力。用地被道路分割,也让医院在功能布局上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分区,最终使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院和综合医院并行交融的新颖格局。紧张的用地面积促使布局紧凑集中,也促成两个院区的核心医疗功能聚拢向中间道路,“合”并在一起,反而给医院东西两侧预留出未来发展的空间。

相对于医院巨大的体量,该项目更多从细小处入手,我们在门诊、主街、住院等公共空间设置各式的休闲小空间以及采光小天井,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为患者及医护人员创造出更多惬意的环境。 

HCD:合肥是历史文化名城,方案为契合城市文脉,通过建筑体现医疗的主题,您对此的思考是怎样的,采用了哪些措施? 

晓谦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自古是“江淮首郡、吴楚要冲”,在面对国际化巨浪冲击的今天,合肥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难能可贵地保留了其传统文化风貌。项目中西结合的功能定位也要求在设计时体现历史的传统以及城市的新面貌。我们结合地形在医院入口处扭转建筑形体形成一个“合”字,寓意东西院区之 “合”、中西医之“合”、医疗功能之“合”。 

建筑整体采用白色铝板,符合医院整洁高效的定位,同时在建筑裙房和塔楼顶部利用女儿墙设计了大面积的留白,女儿墙顶部则是墨色的压顶,呼应徽派民居“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特点;立面的水平窗户线条构造如行云流水般水平舒展;水墨风格的室内设计自由、简约,与立面相得益彰;最终完成的医院设计整体呈现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江南之美。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