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器成名只待好茶相约

 弘益茶道美学 2020-07-22

好茶配好罐,好水配好盏。上一期说了艺术欣赏层面的品茗之美所需的环境,这期就说说与单纯“喝茶”不同的“品茗”,谈到美的级别还需要搭配合适的茶器。

雅致的茶器是品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茶器在与茶水相伴的同时,也体现了泡茶之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我们需要“契合审美潮流”的茶器,是因为中国茶器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每个时代的茶具都有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美学特征,因此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形容词来概括不同时段茶器与品茗相辅的美学特征。

其实追溯过去,在隋唐之前茶器与酒器并未被严格的区分开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两者都是共用的,直至秦汉时期才有了简单的饮茶器皿,到了唐代,随着饮茶习俗的广泛传播和饮茶区域的不断拓展,陶器也开始发展起来,瓷器出现后,茶器也随之精巧考究起来。在唐朝人们比较喜欢越瓷,越瓷像是玉与水最好的组合,釉色青且造型好。“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用起来也很方便。资料上说,当时的茶汤色是淡红色,只有青色瓷器才能使茶汤呈现绿色。所以陆羽在《茶经》中推崇用青色的越瓷来盛茶汤,想必更多的就是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

宋代人喜欢斗茶,他们喜用黑釉盏,因为其他色泽的瓷很难映出茶的特色。“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就是形容茶膏放入茶盏后,注入开水搅动,茶汤积聚泛出鲜白色光泽的精美画面。由于唐宋茶业的发展和兴盛,宋代的茶器要求似乎更为精美华丽,所用材料的品种也更加多样。

而明清之后茶器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且复古的趋向,特别是文人的主动参与,给茶器这种没有生命的物件注入了一大股精神力。在品茗的同时,欣赏精致典雅的茶具,就成为了一种从艺术温暖心灵的行为。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尤其是古诗词。“湘瓷泛轻花”、“湘欧湘水绿茗茶”,说的都是瓷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开。”有“千峰翠色”的越窑青瓷,这种瓷器的釉色晶莹翠绿,似乎与自然中的群山遍岭连接在一起。当人们欣赏着这些青翠碧绿的越窑茶具,看着莹白色茶碗里泛起的嫣然澄澈,体会“功剜明水染春色,轻施薄水盛绿云”般的美,饮几口清香扑鼻的茶汤,必然会感到神清气爽。我个人认为越瓷茶器极富艺术欣赏价值,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

宋代景德镇的瓷业非常繁荣,这一时期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透如镜、赏心悦目从而成为茶人的珍赏,景德镇茶器更远销国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花”夸赞的是著名的紫砂陶茶器。茶器的精美与雅致促使饮茶活动升华到了修心养性、超凡脱俗的境界,使这一活动体现了欣赏性与精神性的完美的艺术结合。江苏的宜兴紫砂壶,质朴实用,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在它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其样式古朴清雅,色泽名利辉煌,肌理滋润,自然的特性也很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文人用诗词表达情感,并将器物寄情于诗中。“故枚琴鹤志清虚,金注何能瓦注如。玉鉴亭前人吏散,一贩春露一床书,”写的是空寂玄幽的禅境;“阳羡茶壶紫云色,浑然制作梅花式。寒沙出治百年余,妙手时郎谁得知。感君持赠白头客,知我平生清苦癖。清爱梅花苦爱茶,好逢花候贮灵芽。他年倘得南烟便,随我名山佐茶燕。”体现的是作者对高洁品格的不断追求。文人雅士的审美导向促使历史上的茶器不断进化、发展以符合新的审美标准。

时至现在,茶器的审美特征直接影响了茶文化与品茗的审美境界,所以我们追求品茗之美时,除了环境之外,值得注意的第二点就是符合品茗环境的必备茶器了。

此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年,弘益茶道美学编辑。不喝茶的爱茶人,偶与茶结缘,愿闻其思其想,好读书看字,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也欣然忘食。常有随笔,堪堪记下,寥寥数字,少与众共享,寄读文以度此身。

三年精选内容请点击查看

茶于境,茶余净

茶与布,茗与敷

始有人格,方有茶格


评论互动

环境、茶器,下一个又是什么呢?

大家可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