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喝茶,却不太懂陶瓷

 弘益茶道美学 2020-07-22

记得前些日子与来参加天下无双大茶会的清友交谈时,她说道:“喜欢茶的不一定懂陶瓷,喜欢陶瓷的不一定会摄影,喜欢摄影的不一定就善于文字表达。”我正巧是她说的那一类人:喜欢喝茶,却不太懂陶瓷。


上周前往省博物馆参加了关于云南陶瓷历史、分类与审美的讲座,可算是开启了我对云南陶瓷粗犷、朴素、生动之美的初步认识。


“吾滇陶器如宁州、如易门、如建水,甚至日用瓦甓粗器,则各州县均有之。”这是节选自清末明初时期,著名学者袁嘉谷先生的作品:《移山簃随笔》。


其实,由于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30万大军平定云南后,在大量汉民涌入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冲击下,云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烧制的青釉瓷器大多停烧,多数窑厂也被迫根据市场需求转为烧制粗陶。


元末明初,云南人与入滇汉民融合交流,落后的生产技术、手工业、商业得到极大推动,青花瓷的烧瓷上釉技术也在云南地区得以兴盛发展。玉溪窑和建水窑可谓是云南地区最著名的窑口。著名学者冯先铭先生还曾将景德镇、云南和浙江称为中国青花瓷的三大产地。


坐落于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碗窑村的建水窑遗址作为云南省古窑遗址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烧制时间最早的古代龙窑遗址,还有过“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


建水紫陶生产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由于这种陶坯不上釉,一般烧好后才用石料打磨抛光,属于无釉磨光陶。这种基于明代粗陶的独特技艺,使得建水紫陶的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1953年北京开展的全国明间工艺展览会上,建水紫陶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起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云南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杂居的人文环境在星星之火里凝结出了云南古朴、粗犷、简单又生动的“文人陶”,它不仅是云南精神文化的体现,也是一种结合了绘画与雕塑的独立陶瓷艺术审美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