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屏往事:从明军后裔到贡茶商帮

 弘益茶道美学 2020-07-22

题记:明朝中后期以降,南滇的“茶马古道”上,长期活跃着一支商帮。这支商帮以石屏乡土亲缘为纽带,在通省乃至燕京拥有十数所石屏会馆,为石屏商人和科考儒生提供食宿之便、仓储之用,并定期举行屏人商会、文人雅集等,形成颇有地域特色和儒商特质的民间商帮。其中,石屏商帮的一支西进普洱,浩浩马帮多达数万人,时长跨越五百余年。屏人在易武开发六大茶山,研制皇家贡茶,引领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万人”(清·檀萃《滇海虞衡志》)的时代盛况,并将易武打造成第二故乡。石屏茶商足迹遍布滇土,步及邻省、远涉邻国,其经营的号级普洱茶,如“同兴号”、“同庆号”、“宋聘号”、“车顺号”等,举国闻名,享誉海外,成为南滇普洱茶贸易史上重要的商业标杆和文化语码。

天空一颗星辰,地上一座城邦。

中国古人把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黄道恒星分为诸多星宿,将浩宇星辰、山川河流以及国朝世变等作为一个有机的自然体来观测考量。古今国人皆有的 “天时、地利、人和”之思维模式,正是天、地、人整体联系的哲学观的朴素折射。《周礼》记载保章氏观测天象,以星土之位辨识九州之域;以日月星辰之变,度观天下之迁。

石屏,位于滇省之南。在古人划分的南方诸星“井、鬼、柳、星、张、翼、轸”中,分野为鬼井之属。若将南方七宿的星位连成一整幅图来看,它形似一只乘坐车辇或将饮水的火性朱雀。“柳”属星群组成雀之咮,即雀嘴也;“星”属星群构成雀之颈;“张”属星群形似雀之嗉,《尔雅》注“嗉”为“鸟受食之处也”;“翼”属星群连为雀之翼;“轸”群为车之轸,《说文》解“轸”为“车后横木也”; “鬼”又称舆鬼,“舆”在《说文》中解为“车底也”; “井”群,顾名思义,铺成水井状。《晋书·天文志》云:“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以天象观之,石屏分野对应朱雀所乘之车底,已近天域最南端。

石屏文庙

鬼井之属,古时多为相对中原文明而言的南蛮之地。从地理上看,石屏位于东经102°08′~104°43′,北纬23°19′~24°06′之间,地处南盘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交汇区。《史记·天官书》载:“南宫朱鸟权衡,东井为水事。”石屏北南两侧为蜿蜒连绵的山地;中部地区丘陵错落,盆地散布,坝区凹洼处镶嵌诸个波光粼粼的高原湖泊。明人徐霞客随流考察南盘水西源,到达石屏,直至宝秀西四十里处的关口,关口附近的凤山人刻石纪念其游迹。在《盘江考》中,徐氏写道:“余已躬睹南盘江,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之巨塘(即赤瑞湖),又东南下石屏汇为异龙湖”。宝秀关口建有一座关帝庙,民间有“一庙分两水”之说:天雨落于庙顶,随屋檐流下。庙前檐口水,向东直注赤瑞湖,“湖腹充而口隘,如倒壶而流,一衣带水,直走十馀里入九天观鉴湖。又分两带抱城南北入东海(异龙湖),达临安之沪江,”(张汉《赤瑞湖》)再流至南盘江,汇珠江水系,归入南海;庙后檐口水,则向西淌入八抱树河,流注元江(红河)水系,经富良江,斜入越南北部,穿河内归入北部湾。赤瑞湖、鉴湖、异龙湖形似一个三台葫芦,飘悬在滇南巍巍哀牢山之青葱幽静的山谷间,滋养了环湖而耕的狭长沃土。故而,石屏当地又有“三台葫芦石屏坝”的口头描述。

异龙湖远眺

葫芦第三台是石屏最大的天然湖——异龙湖,也是滇省五大天然湖泊之一。异龙湖烟波浩渺,水域曲折绵远,微波荡出“三岛九曲七十二湾”。“三岛”指湖泊西北的大瑞城、小瑞城和马坂垅。大瑞城岛山形如龟,环翠围波,潮如宝镜,岛上建有海潮寺。小瑞城与大瑞城大约相距一里,上有来鹤亭和文昌阁,庙宇银铃摇浪,飘渺如画。马坂垅南去五里,与大、小瑞城遥遥相应,是三岛中最小的岛屿,岛上云屏嶂列,人烟稀少。林则徐题赠翠湖畔石屏会馆之“三岛淳风”匾额,即意指此三岛。异龙湖落霞焕彩,鸥鹭比肩,巨荷洒金,霞客行文多有溢美之言:“舟经大瑞城南隅有菱荷百亩,皆巨朵金边,湖中植莲以此为甚。”(徐霞客《盘江考》)两湖总督吴文熔亦赞道:“临安山水甲于通省,而石屏犹为临安之冠。”石屏临湖而立,冬少霜雪,木叶不凋,晴变暖,雨转寒,一日之间,阴晴交替,气候屡变。每逢雨季,更是天风浩荡,乌云密布,形如龙鳞现阵,苍苍莽莽,玄奇漫天。故此,石屏民间多有神龙现世的传说。据乾隆二十四年管氏纂修《石屏州志》记载:“崇正(祯)二年戊辰夏,异龙湖白日龙升,须爪鳞甲俱露,黑云如困大数围,中有白气长百丈,踰三时乃止。”又载异龙湖以北乾阳山下的龙泉,“其水灌田千亩。万历庚辰(1580年)龙见。”此外,康熙十二年程氏所编《石屏州志》云赤瑞湖以东有“神龙养珠”洞,“在州西三十里,地名前所,有一小山,高二丈、周十丈、中悬一洞。相传神龙养珠于此,形蟠入石四五分,如墨印然,鳞甲须爪宛宛如生。上建龙王庙,祈祷辄应。”如此传说种种,可谓幻采纷呈,为石屏有限的山川河流拓展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异龙唱晚

如果神龙传说是华夏民族普遍的文化想象。那么,神龟背上的城池,便是屏人独有的奇思异论。在中原汉人大批迁入南滇之前,石屏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彝族和白族。他们居住在异龙湖中的小岛上,从事采摘、种植和渔猎,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早在唐代天宝年间,彝人先民就在小瑞城岛上修筑了末束城。关于石屏古城的修建,最早有“乌么蛮掘地得石坪”说:“居住在山麓水边”的彝人先民发现异龙湖西岸草木苍郁,便乘舟前去考察。上岸后,他们挖地数尺,遇坚硬之石,且石域广博。于是,他们在其上筑城,即石屏古城的雏形——石坪邑。宋代,“阿僰蛮夺据此地”,石坪邑隶属大理政权秀山郡。阿僰蛮即白族先民,盖为大理段氏之后。元代设临安路行中书省,改石坪邑为石坪州。

在明代以前,石坪州没有较为完备的城区规划,民居散乱,城中未开尚儒教化之风。三国时期,孔明途经滇域,曾预言石屏后世之文明将“俨如中州”。康熙州志载:“建兴三年,孔明南征(左田右勾)町,北望云凝如盖,恐蛮兵潜伏,密访其境,就云之团聚处掘土尺余,遍地皆石,其形如盘,处迥旷俱土。孔明占云:石为云根,云为文彩,千余年后必有规方是域,而文俨如中州焉。”诸葛之预言在明军入滇后得到应验。明洪武十四年(1381)秋,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三十万平滇,十二月击溃梁王兵马,梁王自杀身亡;平滇后,沐英将军响应朝廷的战后政策,驻滇戍边,在当地大力推行军田制。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沐英分兵澄江、临安、元江各郡,改临安卫为临安府(旧址在今建水县),石坪州更名为石屏州,隶属临安。沐将军委派宣宁侯金朝兴、指挥佥事万德掌管临安府的屯田实务,在石屏设置军屯34伍,其中石屏十六伍,宝秀十八伍,每伍五人,计一百七十军士。戍边首领把土地全部分给从征军士,进行强制垦荒种植,落实战时从军、闲时务农的军需自养政策。

状元楼

跟随沐英将军戍边屯田的军士,从此在石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是构成石屏商帮之主体的汉人祖先。明军入滇,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中原文明开始扎根滇南,并迅速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康熙州志载:“屯军皆为江南北人,与土著之民错杂而居。由是薰陶渐染,习俗丕变,文物冠裳彬彬与中州侔矣。士喜向学,讲习维勤,闾巷之间,焚膏诵读,丙夜不至。归人习女红,勤纺织,每深夜犹闻机杼之声。”石屏古城也被入滇汉人重新改造。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石屏知州蒋彝根据八卦阵图打造石屏城池。他先修建五条大街划分民宅片区,即东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北正街、珠泉街。这五条正街通二十四条小巷。五街二十四巷划分出大小不等的九大铺,八阵图由此演变为九宫阵势。九大铺以州衙为中心展开布局,分别为正街铺、东关铺、西关铺、北关铺、南关铺、南隅铺、东南隅铺。这些街巷或以商贾交易的主商品命名,比如银匠巷、卖麻巷、卖米巷等;或以家族姓氏命名,诸如王家巷、戴家巷等;又或以地理、方位或建筑命名,如文城街、观音寺巷、三元街等。这些街巷纵横交错,曲折幽隐,而又井然有序。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萧廷任石屏知州。萧氏熟谙风水术数,考证出石屏古城建在一只巨大的神龟背上。城中的大街小巷犹如神龟之背壳裂纹,裂纹之下是龟身上密布的血管,日夜流淌的地下水延续着古城的生命。这只巨龟之首伸入异龙湖水域,随时有龟走城覆之危。于是,他派人在古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凿井五眼,意寓镇定神龟,防其奔海。现代地质资料表明,石屏古城的确建于石层之上,城下地壳浑然天成,水域相通。市井坊间传闻:常有水桶从东井落水,又从西井捞出的趣事发生。通过石屏古城的创城构思,可管中窥豹,探知石屏汉人敢想善思的族群特性,加之屏人又有因地制宜的实干精神,使得石屏商帮的实业贸易能做精做细、做大做强。

石屏古州府

除了明洪武年间屯田的军士,石屏商帮主体的又一来源是明靖难之后西逃南滇的皇室官宦。靖难之役,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统治阶级内部抢夺帝位的争战。朱元璋分封儿孙为各地藩王,各藩王势力暗潮涌动,蓄势待机。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施行削藩之策,借防边之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以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的官宦党羽逃入滇、贵一带,大量官宦之家移居石屏。其一盖因石屏驻军为朝廷中央军,与皇室官宦或更易达成主臣亲信关系;其二或因屏域山高路远,地域隐蔽。翻山越岭,便可驱入越南、老挝、缅甸边境;其三,屏地山清水秀,鱼米富庶,适于隐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这批败逃的皇室官宦,虽在身份上沦为渔樵乡翁,但其血统和基因还是保存下来了。滇省主席云曰:“石屏为滇省文物名邦,数百年以还,经明行修、牟冕儒林之士,往往出于其间”(袁嘉谷纂修《石屏县志》)。这批具有高等文化素质的南逃官宦为石屏商帮之政、商、文一体化的儒商作派注入智力因素。

石屏陈氏宗祠

石屏的每个家族大都收藏着一本家谱,上书氏族“发籍应天府”等字样。每一姓氏都建有本族的祠堂,供奉祖先牌位,举办婚丧嫁娶、节日典庆等族人活动。每岁清明节,每一氏族多会聚集坟山祭祖。男丁负责给祖坟修剪杂树野草,加土固墓;妇孺准备祭器、供品、香纸等。在专职祭司(当地称端公司孃)的念念有词中,族人一起祭拜天地,跪拜始祖,祈愿祖先护佑,祈祝家顺族昌。置身人烟稀少的边陲乡野,叩问苍茫的浩宇星辰。山径蜿蜒,草木幽深,当你发现明代始祖的墓碑,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霜世变,依然静静地躺在称为“御地”的坟山上;当你在明代的青石板路上徜徉,在清初的民居前驻足;当你听到街心树下的老人讲述三百年前的族人故事如同闲话昨日方别的弟兄,让人感慨时空凝固,年轮静止,恍如桃源游梦,不知今昔何年也!

宝秀民居

若是具体论到易武茶商,屏人中又以宝秀人居多。在易武定居的屏人,几乎迁自宝秀。“宝秀”以东部道教宝山阁,北部佛教秀山寺(古称真觉寺)各取一字而得名。盆地四周群山围绕,南北群山势如虎龙,西山像凤凰,东山似白马,故有“龙上天,虎下坝,凤凰飞起,马跑下”的宝秀民谣。宝秀坝是珠江水源流经的第一坝,地形平阔,水草丰美,是石屏的“鱼米之乡”。在宝秀屯田的明军,环绕赤瑞湖安营扎寨,后来皆发展成一个个村庄,即“九冲十二营”。“九冲”以地物命名。据说旧时宝秀四周群山中有九股泉水从深山流出,冲注赤瑞湖。山脚与湖泊之间有一带草坪域,如翠色丝带环湖逸浮;又似天然过滤器,将山泉冲带的落叶枯枝过滤干净。九冲皆居山脚下,为龙口冲、老木冲、秀山冲(又名唐冲)、孙火头冲、白石冲、香谷冲、大殿母冲、金鸡冲、阿白冲。“十二营”则以统军头目的姓氏命名,为吴营、卢营、张家营(又名兰梓营)、盘营、许刘营(系两个营)、团山营(今凤山)、中营(今宝秀中营街)、大杨营、小杨营、小陈营、恒胜营(又名张贵寨)。以赤瑞湖南部山麓为界,山麓以南的坝区称为山后坝。山后坝又遍布诸多村寨,如亚房子、朱洼子、十老寨、棉花冲等等。明初享受军屯制的将士每人授田20亩,给籽种3石2斗,每年秋征50石入仓,每岁支24石养家,支籽种3石2斗,实交官仓22石8斗。明军入驻宝秀以初,田多人少,五谷丰登,农耕生活比较庶足。但随着父生子、子生孙的人口繁衍,有限的耕地已经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人丁需求。加之天旱水涝等自然因素,明军后裔逐渐走出宝秀,向外探寻更多元的生存方式。清廷平定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后,康熙三十一年(1692)废除屯田制,撤销明代的卫所,军户变为民户,军田并入民田。强制军需生产的解除,使更多敢闯敢干、吃苦耐劳的明军后裔弃农从商,而乡人在外发家致富的传闻,也大大激发了宝秀马帮“走西口”的热情。1765年前后,缅甸东部部落进攻西双版纳,易武六大茶山的少数民族居民大批逃入老挝。战乱之后,民散地荒,朝廷贡茶无法缴呈。为此,当地官员特到石屏招商,允许屏人进入茶山采茶、种茶、制茶,售茶。这一历史机缘促动了石屏茶商的创业梦想,大批屏人涌入易武,开启了易武六大茶山的新篇章。

作者:唐婉约丨弘益茶道美学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