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终获诺贝尔科学奖项

 胖头陀科技 2020-07-22

对于诺贝尔奖,我自小就有一种由衷的期待。当然,我并非不自量力地准备自个儿去冲击诺贝尔奖,而是希望有中国人能够赢得这一至高无上的奖励。不过,这个真的很难,以至于我的期待居然一等就是三十年。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对于中国文学而言,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当时的我以为,中国人再获诺贝尔奖恐怕要等待许多年了,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昨晚当新浪新闻弹出窗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以为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怎么可能?这是谁?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她在治疗疟疾方面的巨大贡献。据悉,全世界有超过34亿人正面临疟疾感染的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被疟疾夺走生命,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儿童。屠呦呦发现和提纯的青蒿素,被证明对于疟疾疾病具有高度有效性,仅在非洲一地每年就可以挽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

85岁的屠呦呦,以其四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谋得了巨大福祉,终于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也圆了我和一众大小伙伴们的心愿。我当然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科学界在接下来的过程里斩获不断。然而,这恐怕也只能是愿望而已。

与近年的诺贝尔奖大户日本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长期处于极低的水准。2000年到2003年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近些年仍在不断攀升,而我国从来也不曾达到过1%

正是在那几年里,日本文部省宣称要在50年里获得30个诺贝尔奖。消息一出,中国媒体和网友几乎是一面倒地讥笑日本,认为日本政府疯了,这种事情居然也能做计划。然而,现在只是过去了十几年,从现有的获奖人数来看,日本完成其既定目标是极有可能的。就在刚才,有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消息弹出,虽然没有中文字幕,但是明显能看出其中一位获奖者又是来自日本。

诺贝尔奖通常会被授予那些基础科学领域的卓越成果,但是这些领域往往是几十年后才被证明非常有用。而中国现今很多的科研经费申请,往往与应用挂钩,意即要能生钱。基础科研显然缺乏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因此也很难拿到科研经费。其实这种向应用蔓延的趋势在我大学期间就有体现,那时很多的理科系,都悄悄地从XX科学系,变成了XX科学与应用系。

我们需要屠呦呦,我们需要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推动中华乃至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


点按☝图识别关注!名称:胖头陀

ID:it-observer


本账号长期提供本人原创文章,分享在科技、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偶得。
欢迎各路好友、同行讨论和转发。其他公众号转载,无需支付报酬,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