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话说教师的“名”和“利”|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0-07-22

说教师的“名”和“利”

文 / 山栀子

淡泊名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仍是被推崇弘扬的操守和境界。深受其影响,人们荣于“淡泊名利”,而耻于“追名逐利”。放眼社会,偶见有淡泊名利者一星耀眼的光辉,时常让我们感慨人性的崇高。

名利之说,始于何时?我不曾考证。只记得史家司公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对于“利”,他说了大实话。大圣人孔子也说“君子先聚财后立德”,这赤裸裸的话,姑且不论对错,却言明了物质基础的重要。在为生计奔波为命运展转的的时代里,物质基础何其重要。文学家鲁迅说,“人的本性一要吃饱,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更是一针见血把人这种高级动物的本性给说透了。

名者,简而言之,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耳闻一个好名声;利者,通俗地说就是物质上得到的一点好处。这样看来,它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不具任何感情色彩吧。而事实是,“名利”被附上了贬义色彩,以至于今天,当人们谈起名利的时候,总要掩饰一下自己的表情,生怕被人给看出个什么道道来。于是,在名利的面前,好多人变得虚假了。

古人还说,“食色性也。”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既然是天性,就应该受到尊重。这样看来,对名利的追求,本身是不错的。再想啊,名利名利,当基本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要都变得不再重要了,不想追求了。他的心还追求什么呢?这又应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生活,是可悲的。

我不是要鼓吹人们都去专心于追名逐利。

追名逐利,利欲熏心实不可取;清心寡欲,超脱一切难上难。少年的时候,梦想比天高;青年的时候,想奋斗一场;中年的时候,感觉有点累了;到晚年的时候,似乎头脑比谁都清醒,认识比谁都深刻,时刻想着“我超脱了吧”,但真正超脱者有又几多呢?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了不为名利的超人,那就老老实实,多挣一点生活费;挣不来钱财的,就多挣一点好名声。

名利来得规规矩矩、坦坦荡荡、心安理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人,比之那些道貌岸然、投机钻营、巧取豪夺者,不知高尚多少倍啊!

凭双手,凭智慧、凭奉献和创造,奋斗一生,名利加身,这也是事业成就感,人生小幸福。

在名利面前,教师,这个职业似乎比较尴尬。

没有比教师更崇高的名声了。在现代汉语词汇里,美好的词语似乎都“优先”给了老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能只空落个“好名声”吧?因为,教师的责任同样大如天,孝老抚幼,养家糊口;保重身体,继续奋斗。

现状是,教师的“既得之利”实在微不足道。从公开的数据看,教育的预算在增长,教师的待遇在提高,但是,相较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物价的飞涨,教师获得的利益实在是可怜。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的教师有车有房,日子过得滋润。殊不知,还有生活和忙碌于乡村的一支更为庞大的群体只能解决基本的生活,像尘土般卑微,像蝼蚁般度日。

最紧迫的需求是,“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的慷慨陈辞不仅要点燃教师的信念和希望,更要变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需要政府慷慨解囊,给“利”于教师,“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这样,教师生活才更有尊严和底气。

“清贫”,绝不是新时代教师的标配。只有让教师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坐下来用心教书、潜心育人。

一方面,政府慷慨给“利”;另一方面,教师努力成“名”。

从普通到骨干,从优秀到名师,这是共同的征程共同的成长。成长中,逐步形成教育的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大先生、学问之师,就是教师最大的“名”。

其实,名师并不遥远。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同行认可、领导欣赏,就是名师;乐学是名,善教是名,博爱是名,奉献是名,成“家”立“业”就是大名。

我们要向老师们大张旗鼓地宣扬:许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学生心中的“名师”。

当我们无力改变教育的大环境时,不妨从改变学校小环境开始吧。当我们无力给太多的“利”于教师的时候,就应尽力去为老师立名扬名做一点实事。

只有每一名教师心中都常怀着名师的情怀和梦想,教育才会永远充满理想和浪漫。

当我们对物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种慰藉,主要来自于一种归属感、公平感和成就感。当我们的心灵失去归属的时候,我们会丧失对教育的信仰和对学校的信心。当我们的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干好干坏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会对生活和工作心生怨恨和怒气,从此都会走向倦怠和堕落。当我们的心中没有“梅”,我们的前方没有“果”,当我们踮起脚伸长脖子努力摘取的“果”只是一颗“芝麻”的时候,追求就会停止,我们会一齐走向平庸和碌碌无为。

只有每一名教师都崇尚名师,教育才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教育的价值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教师的价值在于奉献。为社会发展计,为文化传承计,为学生成长计,教育都需要积极的名利场,教师需要正常的名利观。对教师而言,如果人人都淡泊名利,那是可悲的;长此以往,更是可怕的。教育,最理想的“名师效应”应该是,把名师打造为“成长共同体”,把名师扩张为“教育朋友圈”。

因敬业乐业、匠心创新而获得的“名”和“利”,正彰显着教师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松滋市教育体育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