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成长 | 我对名师的思考

 芳草屋845 2019-06-10

文/ 李志

名师之名在于淡泊名利,坚持真理,敬业务实

古代先贤名师孔子,一生弟子无数,“高徒”云集,影响至今。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几十年如一日,言传身教,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当代名师魏书生,怀揣教育梦想,用思考之力引领教改之实,身体力行,践行教育的真谛。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名师不胜枚举,但纵观这些名师,淡泊名利、坚持真理、追求卓越、敬业务实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名师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是一种去除功利、积极上进的思想,能净化人心灵,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今天,我们面临中国教育全面改革的大教育背景,今日之教育,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行动并不缺乏,我们所缺乏的是能够持续引领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者。名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真正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名师更是少之又少。

在老百姓的眼中,考高分的孩子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学校才是好学校,而老师也会跟着成为好老师。而没有人会思考:学习是为什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教师,压力之大唯有行业内能明白。而要想成为名师,压力之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个人觉得,名师之精神,应当是能够扛得住压力。在教学岗位上的名师要能有抗高考之压力,在教研岗位上的名师要能够抗上课之压力。

必须承认,我开头所谈到的名师之名是去功利化的,只一心一意做学问,一心一意爱学生的真名师。而不要前呼后拥摆pose,心心念念成名师的假名师。

名师之名在于以心换心,以人育人

名师是一种素养,是一种不用多言语、不用贴标签、不用配标志的专业技能素养和健全人格素养。这种素养更多表现在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心智开阔的可控范围;专业的熟练程度越接近尖端越好,心智的可控范围越宽广越好。名师能够把专业技能转化为一种效应,那就是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及周围教师争相模仿的示范引领效应。用真心做教育,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用热心做引领,用一颗心去点化另一颗心。

名师体现在教师身上是不仅能够上课,做学问,还能够帮助学生开启智慧,排忧解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学得快乐,还能够永远回忆起自己美好的童年。一位有素养的教师不会与学生计较分数得失,而在乎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品行。学生学习轻松,掌握学习的方法,享受学习的过程,明确学习的目的,知晓学习的内容,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商有发展,智商有提高,考试成绩好,考核能达标,这些育人目标看似有些理想化,但真正的名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李镇西、李希贵、窦桂梅、吴正宪、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前辈都是把生命与课堂、生活与教育、生本文本人本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从他们的身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多的是传承与担当。他们的课堂上,重视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学生懂得了什么;不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会学了什么。今日之教诲,不仅仅解决今日之事,更重在开悟明日之曙光。让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无限的能量迸发,都有无尽的智慧受到启迪。让教者有价,让学者无价。让每一个懵懂的学生实现从未知到有知的转化。一位有素养的教师,始终做到以心换心,以人育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建立心灵驿站,大事切磋,小事商量。班里班外师生互学,教育路上共同成长。

我们听到名师之词,便心生膜拜之意,见到名师之颜,顿生仰止之色。然而,我们却很少思考,教师和名师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我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是影响力不同,名师的影响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当属此类;二是影响的时间和空间不同,我省目前所推行的三级三类教师骨干体系建设,产生了一部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名师,这些名师的教育主张和做法会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最终会引领区域内大多数教师和这些名师共同前行,为我省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名师之名在于传承思想,塑造精神,传播文化

但凡大师级名师都有让人难忘的精神力量和教育风范。回顾历朝历代大师,能留下的唯有思想,能传承的唯有精神,一种励志、博学、忘我、笃行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因困难退缩,不向学问低头,不唯书,不为上,只为学。

名师传承教育精神。名师传承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名师成为名家。把名利看淡,把精神留存,把文化传承。名师传承的是文化,传播的是思想,传递的是境界。唯有志存高远,才有方兴未艾;唯有淡泊名利,方有德才双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善于从自身的灵魂深处找原因,从身边的同仁身上找优点。并能够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吸取精华为我所养。这样学到的不仅是做人与处事,更能够学到文化与传承。

名师传承文化。名师传承的是一种文化,名师传承的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根,精神是魂。根魂相间,方为人生。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名师光鲜亮丽的外表,没有透过名师看其背后的故事。听省二批名师汇报时,我最大的收获是他们把名师成长的过程进行了总结与提炼,把他们的教育思考与主张进行梳理与概括,把团队共同进步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与交流。让我们不仅知道了今后将怎样做,更使我们明确今后如何才能将研修工作做好。他们不仅教授给我们做的方法,更展示了他们做的过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图片仍历历在目,一幕幕名师高端论坛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成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一项项重大科研课题成果一一呈现。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带领团队时的不易,更从他们一点一滴的工作中感动自己。

我们生在这样的好时代里,唯有为教育之尽心尽力者,才有资格品尝前人传承到今日的教育文化盛宴。处在这个伟大又令国人兴奋不已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光阴,把每一滴汗水都播洒在肥沃的田地里,让这里的庄稼长得更壮。我们唯有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通过不断学习老一辈教育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把教育视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教育研究视为与自己生命等价的事情,勇往直前,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师之名在于发展,名师之名在于进步,名师之名在于创造。纵观国内外之名师,无一例外是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勤奋耕耘,默默做学问几十年,最后完成人生的蜕变——从教师到名师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政策规定,也不是政府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身体力行。

今天,我们处在名师培养期,要目标明确,清楚任务。我们将谨记各级领导的教诲、专家的指点和前辈们的嘱托,不负同仁的鼓励与信任,通过一年来与团队研修成员的共同努力,携手并进,力争顺利通过省厅的考核,取得较好的成绩。最后,以一首小诗,送给与我们一起同行的朋友。

与名师书

只顾朝前走,何须频回头。

名师目标在,春播秋必收。

艰辛前行路,汗水伴歌流。

不为名师累,育人写春秋。

作者单位: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本文刊发在《陕西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5期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 综合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

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