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G10042(李广荣):《寻根觅祖下徽州》

 诗者 2020-07-22





 SG10042 
李广荣
作品
《寻根觅祖下徽州》
寻根觅祖下徽州
        小时候,就听老人讲,我家祖藉是安徽歙县,隶属徽州。安徽徽州人常有外出经商习惯,足迹遍布全国,他们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父母有人照料,行前都要完婚,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三面环山,大多数人都是顺着新安江“流”出去,到江浙一代讨生计去了。我们的老祖宗,不知道在那一年,顺着人流“流”到江苏苏北湖垛的。传说是发生了红茅子造反,实际就是元末明初,全国人口大迁散,也叫“洪武赶杀”的时候,全家人在战争中遇难,唯有一武夫(即家人)和老祖宗逃离歙县六丘坟,落脚建湖经商安家,继而繁衍生息,以至于今几代人。为了寻根求源,我儿子曾自驾游来过此地,未得出结果。这是岁月渺茫,无法考证。想像中才理出上面这么一点路子。

        2016年,阳春四月,我们兄弟三人和我夫人,随旅游团来到了古徽州大地,好像到了我们的祖藉地,虽然没法和我们的祖宗联得起来,但内心总有亲切感。看到了许多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石雕、砖雕、木雕门楼小窗户,四水归明堂,大厅前堂模式化,板壁挂书画,几案钟、瓶、镜,楼上美人靠,采光靠天井,楼上楼下设厢房的格局。

        安徽歙县,在今安徽黄山市东南部,新安江上游,邻接浙江省,皖赣铁路经过境内,县城设在徽城镇,练江穿镇而过。在县城内,古城、古街、古建筑交相辉映。我们走进一座既崭新亦古老的大宅院——徽商大宅院。说它崭新,是因为2001年当地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发展旅游事业,才会同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恢复重建的徽商大宅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实施,经过两年的努力,于2006年11月,这座集徽派建筑精粹之大成的“徽商大宅院”才闪亮登场。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这一称谓源于古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徽商大宅院本着修旧如旧的复原原则,将散落民间26栋明末、清代和民国期间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整体拆迁、修缮、仿造,整合而成。  

        徽商大宅院气势宏伟,马头墙层层昂起,飞檐翘首,亭阁桥榭、牌坊宅第浑然一体。据说,象这样大规模的古代宅院在中国还是第一座,其规模超过山西的乔家大院,且全是古的,故有“北有乔家大院,南有徽商大宅院”之说。

        步入宅院,徽派建筑鳞次栉比,亭阁桥榭、牌坊宅第随处可见,特别是园内众多的三雕(石、木、砖雕)艺术,让人目不暇接,陶醉不已。古牌坊庄重肃穆,巍峨壮观,旅行家徐霞客曾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倒觉得,大宅院出来无须再看徽派民居,大宅院就是一个徽派建筑文化博物馆,徽派民居的所有一切,这里应有尽有。同时包容古徽州村落的特色精品建筑,如宗祠、戏台、花园、水榭、廊桥等等。

        大宅院的客厅里,摆放的那半张圆桌则别有一番喻意,那是因为以前徽州男人常年在外经商,只留女人在家。女人只使用这半张桌子,有客人来访,看到半张桌子时,就知道这家男主人不在,就不会逗留。等男主人回家来,再拼在一起使用,寓之团圆。

大宅院内的建筑各成院落,并设有“天井”,一方面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另一方面是徽商要借此讨个好口彩,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曰:“四水归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 

        我们象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什么都觉新鲜。大宅院内似迷宫一般,天井挨天井,房柱牵房柱,一门联一门,一屋接一屋,加之古朴典雅的装饰,宅院内优雅的环境,使得建筑极为协调,将徽商人家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小小大宅院,徽州大舞台。区区数亩地,涵盖徽商史。

        当我走出徽商大宅院,回首仰望“徽商大宅院”的匾额时,蓦然升起一缕对徽商兴衰的悲凉。遥想当年,大宅院里的26座宅第里住着的巨股富商,是何等的显贵和荣耀,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中的一部分。自明朝中叶至清末明初的数百年间,徽商一直是活跃于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它们的活动,曾经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今却已黯然谢幕。使徽商的辉煌历史,包括大宅院里这些彰显他们业绩的宅第一同成了过眼烟云。如今大宅院里的26座宅第早已人去楼空,除了每天让游人参观,追寻一下往事外,便是冷冷清清地待在这里,被作为文物而保护,未免令人遗憾。

        徽商的兴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首先是客观环境的压力。徽州介于万山丛中,“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寒,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轭”。山多地少,加之自魏晋以来中原战乱不迭,大量的人口涌入徽州,就出现了“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状况,于是出现“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为了谋求生活,人们不得不翻山越岭,或顺新安江而下,去毗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苏杭一带经商,久而久之,经商成为古徽州人的传统习俗。可能这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写照。  

        徽商经营物类很广,“其货无所不居”,而以盐、茶、木、典当四者为大宗。而我们祖先经营什么,我想首先是盐商,因为他们到了产盐的盐城。“新安多大贾,其居盐者最豪”。徽人业盐开始于宋元,盛于明中叶,特别是“开中折色法”实行后,徽人大肆进入两淮业盐。“两淮八总商,邑(歙县)人恒占其四。”“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如歙人江春,业盐扬州,曾任两淮盐业总商达40余年,富可敌国,乾隆每次南巡,他都铺张接驾,“以布衣上交天子”。  

        徽商之所以能在众商帮中称雄,重要的还在于有高明的经营艺术。贾儒结合是徽商的重要特点,由此决定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为求商德,徽商以诚待人,“忠诚立质”,广得人缘。徽商以信接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为求商德,徽商注意商品质量,“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  

        徽商有一大特点是以宗族乡里为纽带。“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徽州商人的宗族和乡土观念十分浓厚,徽州商帮就是以同族或同乡为纽带组织发展起来的。

        徽商的另一个特点是“贾而好儒”,贾仕结合,官贾儒三位一体。徽商为生存和竞争考虑,贾仕结合,通过攀迎封建势力,以改善环境。徽商结交官宦以至天子,大盐商江春直接上接天子。有的以贾进仕,绩溪人胡雪岩就是众所周知的著名的“红顶商人”。徽商还充分利用乡里宗族的在仕之人,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就是出身于徽商世家,其本人也是一个典型的徽商在京的政治代言人。贾仕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地位,从而获得极大的无形资产,获得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政治保护,并可享受封建特权,利于垄断。

        徽商是“贾而好儒”的,主要表现就是十分重视智力投资,重视教育。“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从这些谚语中不难看出徽商对教育的重视。因此,徽州“人才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

       想到这里,我解读了《中国十大商帮》的兴衰史时,又觉得很坦然。社会总是要前进,先进总是要代替落后。让我们在祖先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吧!


           感谢关注《诗者》!                                 


若您喜欢我们的原创诗文,就分享给伙伴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