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德礼】西岳庙前有个照相馆

 西岳文化 2020-07-23


西岳庙前有个照相馆

文/霍德礼

岳庙步行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是老路旧街,时代车轮飞速旋转,城市建设明显加快。在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吴书记的主持下,经过社区干部苦口婆心的做临街铺面和亭子村居住户的工作,统一规划,适当补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改造,最终形成了布局合理,仿古样式,颇具特色的“歪门斜道”,大大提升了西岳庙周边环境的档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在这里做生意。

西岳庙作为华山风景区仅次于华山的旅游名胜,也于两千年左右进行了整体修缮,曾经被掩埋的门前石狮子露出了高高的底座,狮身威武,镇守着这座千年的古庙。

历朝历代帝王每遇开山大庆,就会安排钦差大臣和省府大员代为祭拜正南十五里的五岳大神——“华岳神”,祈求风调雨顺,祝愿国泰民安,统治四方安顺,江山万古流芳。于是,也就成了朝廷的象征。

唐朝农民起义军来到杀到这里,自然就义愤填膺,举火焚烧搞得一片狼藉,碎石满地。无数的示谕巨碑都被腰斩,尤其是那座身长17米的上书祷告碑被义军柴烧冷水激多次反复,轰然倒塌,碎得只留下不足两米的残垣断壁。

大殿上供奉的华岳神,三圣母都被拉倒,乾隆朝御批的巨碑“岳莲灵澍”也在文革时期被厚厚的黄土掩埋了大半。最后边的“万寿阁”自然也是被烧毁倒在了村外的野地里。

大殿前还有一块比较特殊的石碑,乃是为“关西夫子”杨震所立,也被没有文化的群众砸为几段。同时期(文革)损坏的还有立于街道上有影响的十二条石屏,上边有着流畅的线条,刻着经典的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画。据说砸了的青石拿去烧了石灰。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重视的今天,在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在征集表现华阴风貌变迁的征稿中,这位老同志(也就是我本文的主人公李明)的入选作品有新有旧,代表性对比性明晰,自然就和那些只凸显新时代风貌的新摄影作品有着质的不同。

最终,李明先生凭借六对摄影作品拿下了摄影单元的第一名,我也有了采访他的机会。

李先生的照相馆就开在西岳庙的不远处,拐角交通便利招牌明显。横额上书“东方摄影工作社”。

和李先生曾有过一面之缘,那时是知道这个照相馆的,我在照相馆对面的小摊位上正让老刘师傅配钥匙,老艺人张高文推着车子过来,而李先生也因为送顾客出来被老张看见了。老张是个阳性子人,快人快语,因为常到文化馆来汇报自己的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和我已成为老友。就给李先生介绍了我,彼此寒暄了几句也就过去了。

另一次见面时,他和孟塬乡楼底村的喜欢写“艺术字画”的张学亮老人进门的。他客气的说是因为张老耳朵聋,说话又不利索,他权当做个沟通的“翻译”工作。这也说明了他对民间艺人的那份关心。

有天单位不忙,信步走在步行街,就顺便拜访了李先生,他也刚好没有外出。店里格局不大,隔墙前依次排列着几台制作照片的电脑屏。有空间不大的一个照相背景。四面墙上包括隔断墙,图片济济一堂,乃是多年李先生参与电视剧和纪录片以及外聘摄影时,与社会各业名家的合影像。

北边,东边墙上多为老人像,据他说都是在老人的垂暮之年承蒙儿女委托,利用聊天的空档抓拍捕捉到的作品。像片上的老人个个神采飞扬,表现了作者的摄影功力不一般。
 
李先生见我不打招呼前来,还有些小紧张。但招呼人的热情瞬间就释放了出来,茶叶自认为不太好就加了些白糖,我喝了两次,下边还有。走时还将一盒女婿孝敬的软中华硬塞到我的手里。
 
坐下来聊到了他年轻时就爱好文艺,曾参加过文化馆业余文艺队伍的培训班,和馆里如今早已退休的老同仁都很熟悉,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经万高稳老师指点瞅准了市场,办了这个摄影部。后来他积极参与拍摄华山和人物的纪录片,跑前跑后充当志愿者,也得到了同仁的一致好评。
 
搞摄像为红白事忙前忙后,那是个费心费力的差事。人家的车不等你,吃饭你轮不上,一忙,扒拉两口就又要出发。就怕遗漏了某些具有记念意义的镜头。

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收集老照片,留心哪些地方要被拆掉了,赶紧保留一些影像资料。很多其实都是不能变成经济效益的,纯属本能的一种责任心。
 
面前的李先生其实也是才有六十出头,长头发披挂于两肩,蓄有半寸长的胡须,穿着得体,爱穿背带裤,很有绅士,艺术家气质。在他的同学好友中显得格外有派头,也经常是大家搞活动的组织者。
 
近些年来加入了“中华人物”期刊的华山站,担任站长和编委,为地方新锐企业家和行业优秀人才推广宣传,这样的工作更需要他勤于外出采访。

常年扛笨重的摄像机,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幸得认识了亭子巷卫生所的张大夫,通过祖传针灸附以推拿得以除根。他也投桃以李把人家好好的宣传了一番。
 
他看到了我在《西岳文化》公众号里写了不少文化人,认可我的文风和为人,希望我也为他写点文字。我总觉得认识时间不够长,怕写不好。他说有好几个写材料的主动给他写,因为写得太缺少人情味,干巴巴的,他看不上。
 
没过多久,家父不幸过世。就想着找个人给留点图片资料,以慰长想。李先生毫不推辞,不用我招呼,在整个丧事过程中尽心尽力,拍了很多角度佳,捕捉到位的好场面,得到了大家伙儿的一致认可。给我父母拍的像,装框放大分文不取。后来又有了雅集的拍摄和文学思想的交流。他也认识了我的一干朋友。
 
李先生跟我去到过素有华阴东路迷胡代表村——赵坪村采访摄影,归程狂风大作,雨点沾湿衣襟;拜访身残志坚的书画家王新友老师,车费他掏,足见古道热肠。归途路边候车,偶遇一私家车老板,主动停下来让我们顺车而回,人家认识他,他却想不起来人家是谁。

多年来为百姓婚庆忙活,因为活儿干得专业,很多人都知道他,敬佩他。
 
有时间到我办公室闲聊,他吐露心扉。总觉得市场无情,但想着自己还能再干些事情,不想一辈子就这样交代了。他有一儿一女,又有了一个孙女,一个外孙子。闲来也就是带带孩子,忙些洗像放像的技术活。

因为抖音和美颜的强大手机功能,照相市场严重萎缩了。萌生过和人办个婚介所的想法,也曾义务的给老友说成过。我的另一位大姐也是个热心人,他想找她入伙,而大姐却说如今的人真不好交往,你收了钱没办成,就整天缠着你甚至败坏你,不好干呢!
 
李先生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专业画家。没有实现,因为文革耽搁了,后来就为了糊口做了纯粹的技术工。

一晃就六十了,为别人做嫁衣辛苦自己知。但也不后悔,这就是人生。闲来也学习手机上的软件,摸索怎样可以搞些有意思的东西出来和大家共享。
 
附李明老先生自传一段文字:

挺直凌霜总青节
不随落叶舞西风
酒香不怕巷子深
提取精华见真纯
冬去春來、莫负岁月静好
余生、寻一杯茶、静而不争

                                2020年4月16
(写于文化馆静斋)

作者简介:霍德礼,网名闻鸡起舞(文化馆在职干部),一直以来收集华阴文化知识、讴歌生活中普通又不平凡的人。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关于赞赏

赞赏金额全部归作者。7天内点击量超过1000的,另加稿费10元,超过2000加20元,以此类推。作品发布一周后以红包形式发给原创作者。须加微信suyan834398802

投稿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