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 分类: 自发性、外伤性、医源性 发病机制: 1.肺泡与胸腔之间产生破口; 2.胸壁创伤产生与胸腔的交 通。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男性青壮年,可见胸膜下肺大泡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有基础肺疾病:肺结核、COPD、肺癌、肺脓肿、肺尘埃沉着症及淋巴管平滑肌瘤 临床类型: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 2.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根据临床表现把自发性气胸分成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符合以下条件为稳定型:呼吸频率<24次/分,心率60-120次/分,血压正常,呼吸室内空气SaO2>90%,两次呼吸间隔说话成句。 鉴别诊断: 1. 哮喘与COPD 哮喘患者有反复阵发性喘息发作史,COPD的呼吸困难多呈长期缓慢进行性加重。 2. 急性心肌梗死 有突然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休克,但常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病史。 3. 肺血栓栓塞症 有咯血、低热、晕厥,并常有下肢或盆腔血栓性静脉炎、骨折、手术后、脑卒中、心房颤动等病史。 4. 肺大疱 起病缓慢,呼吸困难并不严重,气腔呈圆形或卵圆形,疱内有细小的条纹里,为肺小叶或血管的残遗物,肺大疱向周围膨胀,将肺压向肺尖区、肋膈角及心膈角,气胸则呈熊外侧的透光带,其中无肺纹理可见。 治疗: 1.保守治疗 适用于稳定型小量气胸,首次发生的闭合性气胸。高浓度吸氧(10L/min)可加快胸腔内气体的吸收。 2. 排气疗法 1.胸腔穿刺抽气:20%以下气胸,通常选择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为穿刺点,一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每日或隔日抽气1次。 2.胸腔闭式引流: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程度较重,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气胸的患者,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对肺部压缩严重的患者,插管后应夹住引流管分次引流,避免胸腔内压力骤降产生肺复张后肺水肿 3. 化学胸膜固定术 适应症:1.持续性或复发性气胸;2.双侧气胸;3.合并肺大疱;4.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胸腔注入硬化剂前,尽可能使肺完全复张,主要不良反应为胸痛、发热、滑石粉,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
来自: 昵称7093470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