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8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0-07-23
《素问.脉要精微论》(第四段,色脉互参,尺肤诊)【临证指要】

【临证指要】
1. 脉色互参的临证意义
   脉色互参当然非常重要的,四诊合参,脉证当然也应该互参。
 @ 脉,是讲的经脉气血变化。
 @ 色,本段所讲的是指内脏的盛衰、脏气的盛衰。
   所以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病情。

   临证指要的第二个自然段,《内经》对于难以把握的真脏脉,也是以色脉互参之法来判断的。《玉机真脏论》我们教材没有选。“真脏”就是讲的真脏脉。
   真脏脉是什么呢?
   真脏脉就是我们前面在讲的“其色精微象见矣”。
 @ 就是毫无胃气,毫不隐含,而是五脏之气暴露于外。那要是弦脉,就特别弦,没有一点柔和之气了,没有一点隐含的现象,那叫真脏脉。或者说毫无胃气之脉,那叫真脏脉。
 @ 但是在判断真脏脉,一般说真脏脉见到的时候,病情很危险,可是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它还是把颜色,望色联系起来的。
   所以《玉机真脏论》我们只举一条为例: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肝脉至”- 肝的真脏脉至。本来肝脉如弦,象琴弦,但是这个琴弦,它是有弹性的,有润泽之气的。当肝脉的真脏脉出现的时候,它也像琴弦,但是摸上去是很可怕的。

“如循刀刃,责责然,”- 一摸上去,很可怕的一种现象,没有一点柔和之象了,应该是很危险的。

   但是在判断的时候,你看,
“色青白不泽,”- 他的面色又青又白,肝色青倒是对了。但又见白色呢?是金克木了,白是肺金之色。
   所以见到肝的真脏脉,看到他的面色白,又不泽,不润泽,枯槁的。就是白如盐则死,前面我们讲了,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就像枯骨那样,毫无润泽的白色。肝见青色,又兼见那种白色。金克木的现象。
   又加上望诊,
“毛折乃死,”- 望到了皮毛。皮毛都已经枯槁了,就叫“毛折”。说明脏真之气已经很衰败。

   因为我们没有讲《玉机真脏论》,就举这么一句话,说明望色和切脉,色脉是互参在临床上使用来认识疾病的。 这是第一点,脉色互参的问题。
   当然《难经》对脉色互参,也有重要的论述。
(《难经.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在四诊中,问诊从病人或他人处而得,闻诊主要是闻声、闻气味。在病人不发言语,又无他人提供病情的情况下,只有采取望诊与脉诊,要靠医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而得,这也是《内经》屡论色脉互参的意义所在。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2. 尺肤诊的临床意义
   这里具体提出来了《论疾诊尺》篇。专题讨论了这个问题。而且我们教材,从《内经》里面,有关论述归纳起来,诊尺肤,可有以下的意义。

* 判定病位: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等等。刚才我们讲的那一段,主要是判定病位。

* 判断病性:
   当然也有的《内经》的地方,还有判断疾病的病性问题。比如《灵枢.论疾诊尺》说,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併、安卧;
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yì]饮也。”
   它可以判断病性。

* 把尺肤和脉象相结合,来全面认识疾病。
   比如《灵枢.论疾诊尺》说: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  悗[mán]有加,立死。”

   把尺肤和脉相对起来看,尺肤一摸得很热,而脉躁盛。这个热,热甚肯定是触摸皮肤摸出来的,而不是切脉切出的热甚。所以看起来是尺肤而不是寸关尺。
   诊尺脉,尺肤与脉象相结合,这都是说明在《内经》时候,把尺肤诊看得还是比较重要,还是比较常用的诊法。尺肤诊不止一篇有,很多篇谈到这个问题。(后世医家对尺肤诊在临床上应用较少,作为切诊方法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脉要精微》这一篇,就讲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