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现代学校变革的矛盾与路径选择

 凌宗伟 2020-07-23

摘 要: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大矛盾,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矛盾、模式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和契约管理与威权管理的矛盾。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基本路径主要是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向,即从人才培养到公民教育,从行政化到法治化、专业化,从制度控制到主体行动,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网络,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网络。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如何从学校和学校所处的社区以及学校师生的实际出发探寻出属于自己的学校发展思路,建立起符合实际和个体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哲学,其中,最要紧的是从文化走向灵性(生命),注重灵性养育,并需要在教育伦理的视野中认真考虑现代社会的教育关系。

  关键词: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公民教育;契约精神;专业化

  一、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现代社会生活自然会对现代教育发生影响。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一方面,下达升学指标、进行考试成绩等级排名,这样的做法在全国极为普遍。为了完成升学指标,确保考试成绩不断攀升,各地各校可谓花样百出。只要是有助于提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手段,无论它是不是有违教育伦理,会不会影响学生发展,我们都会毫无顾忌地将它们发挥到极致,如军事化、一刀切的学校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也有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如重庆市杨家坪中学的体育与艺术教育活动坚持了十多年,江苏南通中学不组织高中生上晚自习等。当然,还有更多的学校为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搭建了各种可供选择的平台。所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中饱受煎熬。

  (二)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种大规模、超大规模学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集中式办学、集团化办学也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最佳”的选择。一方面,地处城镇的优质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条件越来越先进,生源越来越饱和。另一方面,原本地处乡村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办学条件越来越差,生源逐步减少。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发问:集中式办学、规模化办学究竟减轻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负担,还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中,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被放大了,还是被稀释了?实际的情况是:一定的教育资源,只能使一定的人群受惠;如果非要“放大资源”的话,受惠群体的人均得益率必然减小。

  (三)模式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

  为了提高教育效益,这些年来,不少学校正在兴起一股“模式崇拜”热潮。似乎没有模式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而不热衷于构建模式的学校反而成为了教育中的“另类”。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即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科可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吗?显然不能。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在大势推广某种模式的时候,却对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模式是什么?美国乔伊斯等人认为“某种模式显而易见就是为某种特定任务而设计的”,而“选择模式时面临的问题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或情境下哪一种模式效果更好”。[1]研究表明,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育哲学、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基础上,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其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万能的,不同的模式指向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教学模式的时候,才能在课堂上应付自如,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四)契约管理与威权管理的矛盾

  在我国,不少学校的管理往往习惯于崇尚威权而罔顾契约。例如,学校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无论是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还是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一般都不会与学生进行协商,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协同管理,绝大多数都是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考虑到手机的使用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下达命令”,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这样的学校管理方式就是权威管理,而权威则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合法”控制学生奠定了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它要求学校教育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权力与法制意识,而这些都是契约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契约管理与威权管理的矛盾是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基本路径的思考

  当我们了解了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则是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路径了。笔者认为,现代学校的变革与管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从人才培养到公民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但缺失了公民教育。正因为如此,“考试”教育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切。为了能考出好的成绩,提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往往在教学中会不择手段,甚至为所欲为。事实上,教育“会进行筛选,会进行核准,会进行预估,会进行说服,会进行赞扬,会进行抛弃。它会尽力去支持某一类型的人反对其他人,支持某种公民模式,支持某种劳动力支配,支持某种心理健康标准,这并非独一无二的可能,而是它被视作更适合其他人”;“教育是反对听天由命,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安排指定程序”。[2]如果学校真的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所在,就应当自觉地从人才培养转向到公民教育,努力为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上花气力、做文章;就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德而不只是在乎学生的私德;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

  (二)从行政化到法治化、专业化

  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管理者或教师,一定是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和法制精神的,否则学校就不可能实现依法行政、法制管理,甚至会出现很多“奇怪”的治校举措。例如,学校将班主任的办公室设在教室之中,以便能随时“观察”学生的行为;学校给所有的教室装上监控,以便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等等。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都具备了相关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恐怕类似的问题就会少一些。值得欣喜的是,教育部在这些问题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3]2013年教育部提出教育去行政化改革,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按教育规律办学,排除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教育的干扰和制约,让学校回归本色,[4]等等。可以说,我们己经在从行政化到法治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是依法治教的核心力量,而管理者和教师能不能依法治教,关键还在于他们是否实现了专业化。从依法治教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按照法制的精神,利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

  (三)从制度控制到主体行动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教师,总是习惯于控制,束缚了学生自由成长的手脚。他们忘记了教育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上级与下级、命令和服从的关系。事实上,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不存在等级之分。他们一旦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学校教育才可能真正地从人的立场出发,而不会总是在教育关系上纠缠谁是主体、谁为第一的问题了。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能选择主体性的行动。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释放潜能,这样,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成为我们未来的世界。史蒂芬·柯维也曾有同样的表述:当今,这个世界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学习并达成未来的梦想。教育是为了让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朋友中、自己的家庭中当个领导人”[5]——也就是成为我们的个人世界中一股积极而有创意的力量。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清楚的是,教育并不需要划清对与错的边界,而是提倡基于个体的、发自内心的主体认同和主体行动。

  (四)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网络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醒我们:“教育学对情境非常敏感”“教育行动所需的知识应该是针对具体情境而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孩子”[6]。特别是身处在大数据时代和网络世界中,我们尤其要重视教育所处的更为广阔的背景。这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区,而每一家庭和社区都用着自己的特殊文化,它早已经在学生们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学校教育如果无视这样的背景,难免会在变革和管理中遇到困境,甚至会出现失败。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同样用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必须走向家庭,走向社区。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区分了三类事实的概念:经典事实、数据事实和网络事实。所谓经典事实,就是出现在书本上的事实,它是由部分人为我们选择和组织的事实;而数据事实依然遵循着这样的古老方式,即限制知识。也就是说这两类知识往往是单一的,孤立的。但在网络时代,只有谈网络化的事实才可以说得通。“如果你想让一个事实为人所知,你只要将事实与事实来源链接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除非你需要特殊的理由不让你这样做”“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当事实真的自相矛盾时,至少有一个事实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恰恰是“经典事实”和“数据事实”做不到的。[7]许多案例同样也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不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会出现问题的。

  三、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教育的哲学基础》一书在谈及东方哲学、宗教与教育时,还给我们介绍了日本铃木俊隆的思想。铃木俊隆认为,“我们每个人创造自己的真正的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某一种方式是永远存在的,没有某种方式是为我们创立”“他人创立的完美的方法,并不是真正地适合我们的方法”。[8]由此看来,某些学校将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视为灵丹妙药是多么的可笑!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区域推行一种统一的模式是多么的荒唐!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所有的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它”[9],我们便只会跟风,甚至是推波助澜。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的处境,不正常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这个模式涌动、“山头林立”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学校和学校所处的社区以及学校师生的实际出发探寻出属于自己的学校发展思路,建立起符合实际和个体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哲学。其中,最要紧的是从文化走向灵性(生命),这是因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要让人们学会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饱含敬畏之心,才可能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教育对象,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懂得呵护生命。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井深大认为,唯智的教育忘记了方向,丢掉了教育的另一半。笔者以为这另一半就是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就是对性灵的陶冶。

  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对学校和课堂曾进行过这样的描述:最好把它理解为小村庄,在这里个体的人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在一个被约束的和有约束性的环境中相互联络。学校与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固然要有一定规则的约束(小村庄自然也有她的村规民约),但同时还要有自由自在的相互联络与交流——相对宽松自由的校园生活,民主、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和与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小村庄是自然淳朴的:蓝天、白云、流水、绿树、鸡鸭牛羊、袅袅催烟;有喧闹,也有寂静,有朝霞,也有落日……,加上她的主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就是说“有些学习是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的,不应该由教师控制和支配,在这种学习中,如果只用教师主导教学的方法就会产生负面影响”[10]。

  一所注重灵性养育的学校,会在教育伦理的视野中认真考虑现代社会的教育关系。美国学者斯特赖克和索尔蒂斯在《教学伦理》一书中指出:“人是自由、平等的,因此人有权利获取同等的自由和受到同样的对待”,“人们是需要关注细节的,公开的批评和对话对于避免出现不关注细节的现象是很重要的”,“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保持敏感,要小心谨慎,不能将我们的特殊性当着普遍性来看”。[11]

  “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领域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道德或伦理问题,实际上,不仅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职业操守,需要从伦理层面进行审视,而且包括国家或地方所推行的各种教育政策和制度,学校层面推进的各种改革举措,都不能仅仅只是在‘有效’‘效益’或‘效用’的框下进行评判,还需要接受是否‘公平’、‘是否公正’、‘是否尊重学生的权利’之类的正当性质询”。[12]笔者认为,这段文字对我们思考现代学校的变革与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美]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丽·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6.

  [2]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教育的价值[M]李丽,孙颖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6-118.

  [3]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2012-02-10.

  [4]教育部.教育如何去行政化[EB/OL] 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8/201312/160455.html,2013-12-05.

  [5] [美]史蒂芬·柯维.第3选择[M]姜雪影,苏伟信,等,译.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2014:270-271.

  [6] [加拿大]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4.

  [7] [美]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胡泳,高美,译.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60-63.

  [8][9][美]奥兹门,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M].石中英,邓敏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7-121.

  [10] [美]约翰·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志欣,胡玲,陈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11] [美]斯特赖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伦理[M].洪成文,张娜,黄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8-109.

  [12][美]肯尼思·A·斯特赖克,[加拿大]基兰·伊根.伦理学与教育政策[M].刘事青,李青云,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

  现代学校变革的矛盾与路径选择

  凌宗伟

  

  摘 要: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大矛盾,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矛盾、模式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和契约管理与威权管理的矛盾。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基本路径主要是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向,即从人才培养到公民教育,从行政化到法治化、专业化,从制度控制到主体行动,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网络,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网络。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如何从学校和学校所处的社区以及学校师生的实际出发探寻出属于自己的学校发展思路,建立起符合实际和个体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哲学,其中,最要紧的是从文化走向灵性(生命),注重灵性养育,并需要在教育伦理的视野中认真考虑现代社会的教育关系。

  关键词: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公民教育;契约精神;专业化

  一、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现代社会生活自然会对现代教育发生影响。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一方面,下达升学指标、进行考试成绩等级排名,这样的做法在全国极为普遍。为了完成升学指标,确保考试成绩不断攀升,各地各校可谓花样百出。只要是有助于提高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手段,无论它是不是有违教育伦理,会不会影响学生发展,我们都会毫无顾忌地将它们发挥到极致,如军事化、一刀切的学校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也有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如重庆市杨家坪中学的体育与艺术教育活动坚持了十多年,江苏南通中学不组织高中生上晚自习等。当然,还有更多的学校为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搭建了各种可供选择的平台。所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中饱受煎熬。

  (二)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种大规模、超大规模学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集中式办学、集团化办学也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最佳”的选择。一方面,地处城镇的优质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办学条件越来越先进,生源越来越饱和。另一方面,原本地处乡村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办学条件越来越差,生源逐步减少。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得不让人发问:集中式办学、规模化办学究竟减轻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负担,还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中,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被放大了,还是被稀释了?实际的情况是:一定的教育资源,只能使一定的人群受惠;如果非要“放大资源”的话,受惠群体的人均得益率必然减小。

  (三)模式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矛盾

  为了提高教育效益,这些年来,不少学校正在兴起一股“模式崇拜”热潮。似乎没有模式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而不热衷于构建模式的学校反而成为了教育中的“另类”。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即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科可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吗?显然不能。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在大势推广某种模式的时候,却对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模式是什么?美国乔伊斯等人认为“某种模式显而易见就是为某种特定任务而设计的”,而“选择模式时面临的问题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或情境下哪一种模式效果更好”。[1]研究表明,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育哲学、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基础上,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其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万能的,不同的模式指向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教学模式的时候,才能在课堂上应付自如,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四)契约管理与威权管理的矛盾

  在我国,不少学校的管理往往习惯于崇尚威权而罔顾契约。例如,学校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无论是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还是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一般都不会与学生进行协商,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协同管理,绝大多数都是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考虑到手机的使用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下达命令”,禁止学生使用手机。这样的学校管理方式就是权威管理,而权威则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合法”控制学生奠定了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它要求学校教育应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权力与法制意识,而这些都是契约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契约管理与威权管理的矛盾是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基本路径的思考

  当我们了解了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则是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路径了。笔者认为,现代学校的变革与管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从人才培养到公民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但缺失了公民教育。正因为如此,“考试”教育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切。为了能考出好的成绩,提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往往在教学中会不择手段,甚至为所欲为。事实上,教育“会进行筛选,会进行核准,会进行预估,会进行说服,会进行赞扬,会进行抛弃。它会尽力去支持某一类型的人反对其他人,支持某种公民模式,支持某种劳动力支配,支持某种心理健康标准,这并非独一无二的可能,而是它被视作更适合其他人”;“教育是反对听天由命,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安排指定程序”。[2]如果学校真的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所在,就应当自觉地从人才培养转向到公民教育,努力为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上花气力、做文章;就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德而不只是在乎学生的私德;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

  (二)从行政化到法治化、专业化

  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管理者或教师,一定是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和法制精神的,否则学校就不可能实现依法行政、法制管理,甚至会出现很多“奇怪”的治校举措。例如,学校将班主任的办公室设在教室之中,以便能随时“观察”学生的行为;学校给所有的教室装上监控,以便实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等等。如果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都具备了相关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恐怕类似的问题就会少一些。值得欣喜的是,教育部在这些问题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3]2013年教育部提出教育去行政化改革,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按教育规律办学,排除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教育的干扰和制约,让学校回归本色,[4]等等。可以说,我们己经在从行政化到法治化、专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是依法治教的核心力量,而管理者和教师能不能依法治教,关键还在于他们是否实现了专业化。从依法治教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按照法制的精神,利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管理的法制化。

  (三)从制度控制到主体行动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教师,总是习惯于控制,束缚了学生自由成长的手脚。他们忘记了教育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上级与下级、命令和服从的关系。事实上,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不存在等级之分。他们一旦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学校教育才可能真正地从人的立场出发,而不会总是在教育关系上纠缠谁是主体、谁为第一的问题了。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能选择主体性的行动。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释放潜能,这样,教师就可以让他们成为我们未来的世界。史蒂芬·柯维也曾有同样的表述:当今,这个世界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帮助孩子学习并达成未来的梦想。教育是为了让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朋友中、自己的家庭中当个领导人”[5]——也就是成为我们的个人世界中一股积极而有创意的力量。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清楚的是,教育并不需要划清对与错的边界,而是提倡基于个体的、发自内心的主体认同和主体行动。

  (四)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网络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醒我们:“教育学对情境非常敏感”“教育行动所需的知识应该是针对具体情境而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孩子”[6]。特别是身处在大数据时代和网络世界中,我们尤其要重视教育所处的更为广阔的背景。这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区,而每一家庭和社区都用着自己的特殊文化,它早已经在学生们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学校教育如果无视这样的背景,难免会在变革和管理中遇到困境,甚至会出现失败。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同样用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必须走向家庭,走向社区。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区分了三类事实的概念:经典事实、数据事实和网络事实。所谓经典事实,就是出现在书本上的事实,它是由部分人为我们选择和组织的事实;而数据事实依然遵循着这样的古老方式,即限制知识。也就是说这两类知识往往是单一的,孤立的。但在网络时代,只有谈网络化的事实才可以说得通。“如果你想让一个事实为人所知,你只要将事实与事实来源链接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除非你需要特殊的理由不让你这样做”“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当事实真的自相矛盾时,至少有一个事实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恰恰是“经典事实”和“数据事实”做不到的。[7]许多案例同样也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不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会出现问题的。

  三、现代学校变革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教育的哲学基础》一书在谈及东方哲学、宗教与教育时,还给我们介绍了日本铃木俊隆的思想。铃木俊隆认为,“我们每个人创造自己的真正的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某一种方式是永远存在的,没有某种方式是为我们创立”“他人创立的完美的方法,并不是真正地适合我们的方法”。[8]由此看来,某些学校将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视为灵丹妙药是多么的可笑!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区域推行一种统一的模式是多么的荒唐!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所有的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它”[9],我们便只会跟风,甚至是推波助澜。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的处境,不正常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这个模式涌动、“山头林立”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学校和学校所处的社区以及学校师生的实际出发探寻出属于自己的学校发展思路,建立起符合实际和个体发展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哲学。其中,最要紧的是从文化走向灵性(生命),这是因为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要让人们学会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饱含敬畏之心,才可能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教育对象,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懂得呵护生命。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井深大认为,唯智的教育忘记了方向,丢掉了教育的另一半。笔者以为这另一半就是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就是对性灵的陶冶。

  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对学校和课堂曾进行过这样的描述:最好把它理解为小村庄,在这里个体的人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在一个被约束的和有约束性的环境中相互联络。学校与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固然要有一定规则的约束(小村庄自然也有她的村规民约),但同时还要有自由自在的相互联络与交流——相对宽松自由的校园生活,民主、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和与和谐的师生对话关系。小村庄是自然淳朴的:蓝天、白云、流水、绿树、鸡鸭牛羊、袅袅催烟;有喧闹,也有寂静,有朝霞,也有落日……,加上她的主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就是说“有些学习是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合作的,不应该由教师控制和支配,在这种学习中,如果只用教师主导教学的方法就会产生负面影响”[10]。

  一所注重灵性养育的学校,会在教育伦理的视野中认真考虑现代社会的教育关系。美国学者斯特赖克和索尔蒂斯在《教学伦理》一书中指出:“人是自由、平等的,因此人有权利获取同等的自由和受到同样的对待”,“人们是需要关注细节的,公开的批评和对话对于避免出现不关注细节的现象是很重要的”,“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保持敏感,要小心谨慎,不能将我们的特殊性当着普遍性来看”。[11]

  “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领域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道德或伦理问题,实际上,不仅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职业操守,需要从伦理层面进行审视,而且包括国家或地方所推行的各种教育政策和制度,学校层面推进的各种改革举措,都不能仅仅只是在‘有效’‘效益’或‘效用’的框下进行评判,还需要接受是否‘公平’、‘是否公正’、‘是否尊重学生的权利’之类的正当性质询”。[12]笔者认为,这段文字对我们思考现代学校的变革与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美]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丽·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6.

  [2] [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教育的价值[M]李丽,孙颖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6-118.

  [3]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2012-02-10.

  [4]教育部.教育如何去行政化[EB/OL] 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8/201312/160455.html,2013-12-05.

  [5] [美]史蒂芬·柯维.第3选择[M]姜雪影,苏伟信,等,译.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2014:270-271.

  [6] [加拿大]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4.

  [7] [美]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胡泳,高美,译.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60-63.

  [8][9][美]奥兹门,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M].石中英,邓敏娜,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17-121.

  [10] [美]约翰·古得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苏志欣,胡玲,陈建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11] [美]斯特赖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伦理[M].洪成文,张娜,黄欣,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8-109.

  [12][美]肯尼思·A·斯特赖克,[加拿大]基兰·伊根.伦理学与教育政策[M].刘事青,李青云,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