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的几个实际问题(三)

 凌宗伟 2020-07-23

如何看待和使用教学技术


教学,自然离不开技术,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教学技术。广义上讲,所谓技术实际上包含了我们所说的方法和路径。狭义的技术则单单指的是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点子白板、点子黑板以及网络技术等等。

是不是所有的学科的所有的内容都要使用这些技术?我看未必。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谁能很准确地为它配适图片、动画和音乐?谁能确定你呈现的画面、塞进的动画、配上去的音乐跟课文的本意是一致的,哪怕是相近的?如果不能,那这些东西一但塞进去了,在某种程度上就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的美感和意蕴。文字跟图片、动画、音乐最大的区别是文字可以给人不同的想象的可能,当然音乐也有这可能,但是音乐给人的遐想与文字是不一样的,它的音符会给人们某种内在的导引。我们塞进去的那些东西的问题也在这里,因为这些代表着我们的认识,须知我们的这些认识有可能固化学生的思维,破坏他们的想象。


千万不要以为一堂有唱有跳,又有画的课就是生动活泼的,有效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遇上一个内行,他就会思考,这音乐、这画面、甚至这解说对这一文本的教学是不是合适的。这所谓的合适,还包括具体的施教者、教学对象和教学场景。同样是教《孔乙己》,有的会抓住孔乙己那双手、有的会围绕看客的笑、有的会从长衫与短衣表现出的不同身份入手,你能说谁优谁劣吗?这些年最为热火的恐怕是杨绛先生的那篇《老王》,多少名师在用他们各自的理解选择着他们以为合适的技术。

有一回我教《孔乙己》,就先给学生播放了《孔乙己》的电视片,然后由学生交流这片子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他对这画面印象深,课文又是怎么描绘的。聊着聊着就把这堂课上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每次都这样上《孔乙己》,同样那些名师也不见得每次都那样上《老王》,所谓时移事异是也。

总之,技术的运用有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有效性,二是形象性,三是适度性。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