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高效课堂”本就是庸医乱开的药

 凌宗伟 2020-07-23


2013年2月5日收到河北省某市第五中学王老师的伊妹儿:

凌校长: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龄也有十三年了。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所教的学生多半是层层掐尖后的学生,基本上是实在无法可选无处可去的学生。生源不是一个差字了得!当然也有部分肯学的。每年我市高中录取名额在两千名左右,我们一个年级大约二百七八十人,能考上的不足四十人。详情不再赘述。总之学风不浓,厌学情绪严重,作为语文大学科,并没有真正懂教学抓教学的领导。

我们几位语文老师虽然工作都很认真,也想尽力让学生多学一些,让语文课更招人喜欢一些。但显然,我们缺乏这样的能力,尤其是我。大方向看,既不能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缤纷多彩,也没有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就显得特别尴尬。平时上课,仿佛学生比较爱听课;但由于抓得不严,成绩就平平了,到头来,学生成绩不好,“讲得怎么样”就特别不重要了。比如基础知识,我的同事抓得特别好,法宝就是“反复听,听反复”,一篇文言文可以听写十遍,我最多也就三遍。她可以牺牲自己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比如大课间,上课前后,甚至提前半小时上班给学生听写。我的天,我只能惊叹惊叹,自愧不如。既没那种精神,也没那份体力。不过她的班成绩确实抓得好。

现在,我的问题来了。我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有效呢?目前学校里正在搞“高效课堂”那一套,就是乱糟糟。不过最终课堂还是掌控在教师手里,具体怎么教,还在教师自己。可笑的是,教育局搞“赛课”活动,凡是不是高校课堂模式,一律不准评一等奖。这倒是小事,我的课完全不符合高效课堂模式,自然不会代表学校参赛,也不会受到那种特殊待遇了。据说,这让参赛的高中老师“很受伤”,怨声载道。貌似又跑题了,呵呵。

我知道您是一位特级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肯定有很多见地。所以还是想请教您关于语文教学的想法和做法。或者推荐一些相关著作也可以。我看了您的一些文章,很喜欢,也有同感。但到工作中,还是不知怎么办。我还停留在“术”的初级阶段,可能更需要一些具体的指导。

请多指教。

祝新年快乐!

                                              王老师

                     河北省某市第五中学

                                                                2013.2.4


实话说,王老师提出的问题我还真没办法回答,因为在我看来教育教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更是不可能有什么“高效”之路的,所谓的“高效课堂”无非就是着眼于应试的。立足于应试的教育究竟是不是应有的教育,是要我们回到教育是什么的立场上来思考的话,我想是会想明白的。

我能做的恐怕就是满足他给他推荐一些相关著作的要求了。于是我给他推荐了《教育的价值》。今天想想还是应该说一说我为什么给他推荐这本书的理由:一是因为深刻而通俗,二是因为她里面有一章《思想家论教育》,将经历史证明了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经典论断的片段介绍给我们了。我以为这些论断也许会解决王老师的纠结。

比如洛克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上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就像配错药一样,一旦第一次错了很难得到弥补,它将会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打上深刻的烙印。”(《教育的价值》P172)有人说洛克这名言是说,谈的个体和全局如何对待错误,所以教育应该多样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碰撞中迸出火花,容错但能及时修正。可我以为这确实是谈的如何对待教育的失误问题,但他强调的是教育是容不得错误的发生的,教育的错误与其他行业的错误就在于它是无法弥补的,这话更多的是提醒我们教育是要尊重规律,恪守底线的,是不可以动不动就玩什么新花样的。教育是需要一点保守主义的,当我们决定出台一项政策,采取一种举措时是要慎之又慎的,而绝不是谈的对错误教育的宽容。

这规律和底线洛克在《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中说得比较直白,这就是教育需要采取的是“适合孩子自身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方式,背离孩子实际情况的长篇大论哲理规训,只会让孩子迷迷糊糊,如坠雾里。所以我们无论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必须记住要“把他们当成理性的动物来对待”(《教育的价值》P171),这就是说,教育者要用温和的举止,在如同春风般的氛围中让孩子们明白我们的心意,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冷静对待,要想方设法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举动是有道理的,同时对他们也是有帮助和有用处的,而不是简单严苛的阻止和训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想打动我们的学生,达成我们期待的作用,我们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就当是简单易行的,所讲的道理就当是浅显易懂的,也就是说,教育是要从学生的年龄、性情、喜好出发的。背离学生的年龄、性情、喜好的“教育”,就是错误的,就是无法挽回的,是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

所以在田蒙看来“最好就要爱根据孩子智力的实际发展情况,交给他们独立欣赏,让他们自己去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带领他前行,有时则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同上P167)。也就是说,教育教学不是可以用一种固化的模式的,是要从实情出发的,也是要有多重多样的选择的,所有的问题,并不是靠版版六十四的流程来解决的。教育如果用一个模子把大家都铸成一模一样,就会对人身乃至人心形成某种专制和恐惧,让我们的孩子丧失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服从的工具。

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未来着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唯效益的“高校课堂”不说是庸医给教育开的一味毒药,至少是一味错药,不仅会危害孩子,甚至可能危害我们的民族。这绝不能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宽容的。

我倒是觉得费尔南多 · 撒瓦特尔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强迫我们的孩子去学习是否真是为了他们日后的好”(P59)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想恢复高考后考出的那些状元们无一成就大事的事实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抛却错误的药物选择与评价回到本应有的正道上来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