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坟记》连载二 || 作者 蒲耀荣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清明上坟记》连载二

作者    ‖    蒲耀荣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清明上坟记连载一

终于爬上坡了,来到车子旁。遥望对面,一涧贯东西,数沟复纵横。苍山裸露无生树,涧水透白有死鸦。山峦起伏绵延数十里,云影来去飘渺几万朵。


老哥兴趣一来,即拍照又视频。不会唱歌的他竟然吼出了一句:一道道山来着,一道道的那个沟。咱们兄弟二人么,今天到沟里游了游。只是这声音太刺耳,调子早跑到王家山后面去了。

打电话问了老三,他们那面还没有结束,于是我们决定到荞家岔一游。虽然两个村子挨着,但从来没有去过荞家岔后沟。可能是以前路不好走,也没有亲戚的缘故吧。现在通了公路,也就十几分钟的事。


荞家岔有八十多户人家,居住较为分散。过一道梁,就可见几户人家,门前有几棵杏树,花开的正旺。又过一道山,在山沟的平地上,又有几户人家,偶尔还能听见几声狗叫。

走到岔里的最深处,一座大山横亘在眼前,路右边的高地上有座小庙,庙角的银铃被风胁迫着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满目萧然,凄凉苦楚。我们知道这是荞家岔的尽头了。于是下车,拍照休息。

其实,荞家岔和我们家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我家住在中川乡高庙,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听爷爷说当时有土地几十亩,三对牛,四五头驴,两群羊。日子可算得上“小康”。但那时候国民党统治的社会治安实在是太糟糕,强盗遍地,土匪横行。我们家是遭土匪抢夺了三次之后,才被迫离开的。爷爷挑着一口锅和几只瓦罐,带着一家老小一路乞讨来到了上西王村,借用了一户人家的两间破窑洞,暂时安下了家。从此过上了四处借粮,租种他人土地的佃农生活。几年以后,太爷,太太相继离世,就安葬在西王村子的山下面。后来有个叫“然爷”的王姓人(老人都这么叫,没有不敬的意思),教唆引诱爷爷,说荞家岔如何如何好,并许诺了几亩地,于是举家又迁到了荞家岔的后沟里。也许就是现在我们站的这个位置吧。

但在荞家岔的日子过的并不理想,可以说很凄惨。“然爷”许诺的土地并不兑现。耕这块地,“然爷”的儿子不让耕,耕那块地,又挡着不让耕。当时14岁的伯父火了,一顿牛鞭,才制服了这个傲气的家伙。从此服服帖帖,相安无事。打了水井,挖了窑洞,算是安下了家。

或许是水质的问题,还是窑洞的风水原因,在这里一家人身体都出现了不良状况。奶奶全身起疮,动弹不了,爷爷腿疼落下了残疾,伯父上面的两位姐姐,害病不治而亡。唉,老天爷呀,您是要灭了这家人吗?能不能给条活路!

搬家,不得已只能再一次搬家。这一次搬到了阳洼上,就是我们上坟的这个地方,三太爷去世后就安葬于此。此后,由于建社,全家又迁到了三合社。

荞家岔的生活只有两年,却给一家人留下了伤痛的记忆。多年以后,都不愿提及此事。尽管此时我们两个孙辈站在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却对这个地方没有一丝留恋和好感。

继续往前走吧!就像生活一样。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只要心存希望,就一定能见到盛开的鲜花。

(待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