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影戏 || 作者 雷雨田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皮影戏

作者    ‖    雷雨田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如坠太虚幻境——2018年世界杯观后感》《回乡记》《关爱老人》《老哥是主角》《王家坑坑》《一件小事》《清明时节祭张师》《刘玉霞》《八台泉》《车支书》《回乡偶书》《韩家妈》《怀念孟厨师》

老家这个时候灯影戏会如期上演,离乡多年再也没有看过灯影子戏,但是对这门古老艺术始终钟爱。现在网络发达,弟弟用微信发来几个照片和视频,场面冷清得让我心寒——台下仅有三五人,而且都在聊天,似乎没有一个人关注台上在演唱什么。从照片人物可以看出,演出的应该是《唐王游地狱》。这是皮影戏里很好的一出戏,然而观者寥寥,不胜感慨。这门艺术看来真的要完成历史使命啦。作为一名皮影爱好者,我没能力挽救这门艺术,但是很想为家乡的皮影戏留下一点文字。

皮影戏,在家乡又称灯影子戏。是用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亮纸投影进行表演的。表演时,艺人们在亮纸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一边演唱,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小时候正月耍完社火,意犹未尽,就等着二月二灯影子戏开始。那时候娱乐节目比较匮乏,看皮影戏的人确实不少,把个小戏台围得水泄不通,临时搭建的台子挤得摇摇晃晃,维持秩序的人要用柳树枝使劲抽打最前面的人才能保证戏台不被挤倒。一些青年小子,早都埋伏在自己喜欢的姑娘或者媳妇周围,利用这种拥挤故意拥抱一下或者用手搀扶一下,或得到微笑,或招致痛骂,心里总是甜美的。有八九成的观众是认真看戏的,也是懂戏的。有演唱不对的地方或者故意截戏的举动台下是要立即抗议的。因为演出的费用是从四乡百姓家里平摊的,每家几两油,几斤面,从牙缝里省出来支持灯影子戏,这也是对神的敬仰。因为乡间演唱灯影子戏主要是为了敬神。

欣赏皮影戏,文戏要看担水,武戏要看杀头。担担子,要担着担子忽闪忽闪的才算到位。唱武戏时,人从马身上跳下来,打一会仗,再腾的一下跳上马走了。突然钻到马肚子底下去了,镫里藏身,又从马肚子底下忽一下出来,一刀下去,要把另外一个娃娃的头斩掉扔到一边。这些都是一个人完成,手法快的精彩,确实属于真功夫。这些绝招现在的灯影子戏不知道还有没有。记得有位通渭把式,水烟袋猛吸一口烟,擦着亮纸边喷出去,观众看起来,马蹄子底下尘土飞扬。吹一口气,皮影娃娃出来后胡子可以飘起来,都是硬功夫。唱皮影戏,打鼓的叫拦门的,拦门的人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打鼓的时候要干练,四个鼓槌轮流使用,用完粗的,一扬手插到衣服领子里,另外两个细的鼓已经在手里,节奏严丝合缝。会看戏的看戏,不会看戏的大多数在看拦门把式的表演,第二天议论的也是拦门把式的精彩表演。皮影的唱腔大多数是前半部分以秦腔唱法为主,后半部分以碗碗腔为基础,夹杂地方曲调,俗称倒影子,音乐细腻悦耳,特别是夜深的时候,特别好听。

那时我非常喜欢皮影戏,乡里的皮影戏唱完后还是意犹未尽,放学后用纸箱皮做皮影娃娃,在窗子上糊一层白纸,打击乐器是用铁锨或者锅碗瓢盆替代,乐器都是靠嘴,几个小朋友分工,连续几天在演出,很崇拜那些皮影把式,多么想做他们的徒弟。记得有位皮影师傅在吃饭的时候我请教他,他告诉我刻皮影时,刀子要往后走,皮子动,刀在那里扎着呢,头发丝也要刻出来,靠的是手指头的功夫。先要学唱,然后学捉签子,一个好的皮影把式全都得会,要能唱,能吹,能敲,能打。捉签子得练功,没功夫的话,皮影捉在手里就感觉轻得很,不是上了天就是入了地,什么时候,皮影拿在手里,觉得有了几斤重,才能把皮影娃娃捉稳。跟着师傅得三年时间……一听这些,我就激动地很,也感觉难得很,内心对皮影有一种崇敬之情。当然,我没有学到这些本领,只是在脑海里对皮影有一种本来的喜欢。

时代在进步,皮影的境遇很尴尬,如何挽救或者发扬这门艺术,我相信相关部门已经有很多方案,作为一个皮影爱好者,我能做到的只有把仅存的一点记忆写出来。我突然想到前些年说书法要灭亡,中医要失传等,但是都继承下来啦,而且继承的不错。皮影这门艺术,要想让它活下来,关键是观众,如今农村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进城去了,在城市里,这些人其实还是农村人,他们能接受的城市文化不见得有多少。政府应该重视起来,投入点资金,能不能考虑把皮影戏搬到城市里的某个广场上,小区门口,学校里等等地方,搭个台子,让这门艺术的声音微弱地保留。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