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化小窃”|南风凉哩哩

 挑燈看劍r7wtm5 2020-07-23

   一一摄影大师陈复礼先生印象   

人家称他大师,他自称小窃。我说的是香港潮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

陈复礼师在饶平采风|钟  

“造化小窃”是陈先生心爱的闲章之一,刻于杭州西泠印社。那天他跟我说:刘海粟甚为欣赏这闲章,让人也给他刻了一枚。两位艺术大师都乐于自称造化小窃,

当然有自谦的成分,而我当时的反应则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尊重、敬畏和热爱。但对于陈先生,我觉得这枚闲章还藏有几分诙谐,有点小小的幽默感。这感觉来自于近来多次与陈先生聊天留下的印象。

近来,我常和友人洪钟到陈复礼先生在潮州的寓所去拜访他。一次,洪钟谈到他在海南当知青时,曾陪到海南采风的画家黄胄外出写生。陈先生说:“是黄胃吧?”我们知道他是故意的,就都笑了。陈先生与黄胄是多年深交的好友,他说有一次黄胄应邀到新疆去采风,行前交代家里人有事就打电报。那天,接待单位一位领导正与他谈话,办事员送来电报,那位领导接过看了看,就装进衣袋。黄胄疑心是自己的电报,小心地问是不是北京来的。那位领导说是北京来的,不是你的,是黄胃的。黄胄忍住笑说,不对吧?对方掏出电报说没错,是黄胃。黄胄就说你看看,这个胃是不是长了点,上面一画长了点。对方说,是呀,是出了点头。黄胄就说,那就是我的电报了。那位干部摇摇头说:你们知识分子就是麻烦,不出头是胃,一出头就成了胄!复礼先生的介绍让我们都笑了,他却不笑,从书房取出黄胄赠他的一幅国画让我们欣赏。画面有八头驴,形态生动。在场的一位行家说:去年有人找黄胄作品,是按画面上驴的头数计价的。陈先生在一旁大声说:“哇!那我当时应该请他多画几头。”听了这话,谁能不笑?陈先生仍然没笑,但这位88岁老人的目光中似有几分调皮孩童的神情。

 本文作者拜访陈复礼大师|洪钟  摄

陈先生谈吐诙谐,他那些妙趣横生的语言总是不经意间从嘴里流出来。春节前一天下午,我们在他客厅中喝茶,他说晚上要去出席市长的迎春宴会。我就说我市一位领导人曾叹气说:“外人都不知当官有多辛苦,光要经常赴宴陪客就让人够受!”陈先生听后脱口而出地说:“是呀,在席上要笑114次,连面肌都笑僵了。'我们一时不解为何要笑144次,他说:“每桌12人,轮流敬酒,不是144次么?'我们听后自然又笑了,陈先生也笑了。

与复礼先生聊天是很轻松愉快的,我们神聊海侃,他总是妙语迭出。若问:你们难道不曾接触过沉重的话题?其实不是没有,是我们不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怕这类话题引起老人家伤怀。但是,我错了。他的一位亲戚就说及陈先生几年前遭遇的一次人生劫难,是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问我知不知道。我说知道,我对陈先生在这场人生风暴中,泰然面对,从容应对,心中十分敬佩,只是不忍心提起。陈先生淡淡地说:“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是被他这话震动了的。陈先生说他昔年“家贫无奈,远走番邦',“单枪匹马,冲刺于凶险人海之中,靠友投亲,沉浮于世态炎凉之境,时贫、时富,时荣、时衰,反复翻腾。”他曾在拘留所待罪,曾在战火中逃亡,曾在商海中遇风暴,曾在“文革'中遭白眼。

本文作者拜访陈复礼师|钟  

忆及那些苦难岁月,他记住些什么呢?他说在越南河内逃离炮弹呼啸的住宅时,危急之中,当然带最重要的东西走。什么最重要?他问洪钟,未待回答,自己加重语气说:“孩子的奶瓶、尿布!'说完大笑。对此,他是作为趣事来回忆的。谈到“文革',他的许多文艺界好友备受摧残,他没谈,只说漫画家小丁(丁聪)挨斗时装老实,红卫兵一呼口号,他就自我加码认罪,这使他甚少受皮肉之苦,陈复礼先生说着,还做出一个挨斗时举手低头的滑稽姿势。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我总觉得,能记住并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经历和见闻,忘掉不愉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智者的选择。

生活中,复礼先生的态度积极乐观,他在香港的书斋取名“忘忧阁'可证;艺术中,他主张给人以美感,他说“进步、快乐、向上、真善美,应该是我们作品的基调'。其人品文品,高度统一。人们称誉他的风光摄影“影中有画亦有诗' 。称他为“影中王维'。认识陈先生的人,都说他为人儒雅、厚道、热情、谦逊,几乎不曾见他发怒。但是,对一位以拍摄祖国生活中的落后面而使作品多次入选国际沙龙的摄影家,他难抑气愤地说:“污蔑祖国,丑化自己民族,是不能容忍的!”

陈复礼先生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他常说“有粥万事足”。不久前他约洪钟与我同往饶平县走走,洪钟弄来一部小面包车,上车前我说:“无好车,让大师坐小'面的' 。”他说:“我看,会跑的就是好车。”那天就用这小“面的”在饶平转了一天,陈先生心情很好。说了许多有趣的往事,说今日天气好,真是我们的天。

陈复礼师在饶平采风|钟  

本文作者与陈复礼师在饶平采风|钟  

我心中有些感动,因为眼前这位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大师,在艺术的追求上,却执著得对自己有点苟刻,攀高峰闯龙潭,废寝忘餐。在纪实摄影、画意摄影和画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被港澳摄影协会授予摄影大师名衔就是证明。然而他没有满足,努力创新,“影画合璧”就是他再攀高峰的尝试。1 979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后,跟著名文艺界人士交往的机会多了,经常一起切磋艺术。他想在相片上补画以弥补摄影作品的某些不足的想法首先得到画家吴作人的支持,并名之为“影画合璧' 。这种前无古人的新艺术品类的创作,得到许多名画家响应,热情参与。当然也有例外,叶浅予就说:“我才不跟你们疯哩!'说及此陈复礼先生哈哈大笑。但提到画三毛的张乐平他却遗憾不己,张乐平曾当面抱怨没邀他合璧,陈先生则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他画风的相片。不久,张乐平去世了,令陈先生甚感悲伤。

在三年多时间里,参加“合璧”的画家有三十多人,都是当代国内一流高手,作品数量过百。我看这些作品,画家只在相片上点染几笔,但正如程十发给陈复礼的信上说的:“泼墨不多,却苦思良久。”画家或补两只小鸟,或一抹远山,一串黑点即为驼队,甚至只画个影子,但往往激活了画面,丰富了内涵,有画龙点睛之妙。1984年,陈先生挑选出50幅展出。虽褒贬不一,但影响巨大,其创新精神得到一致肯定。画家邵宇在《影画合璧》画册的前记中说:“这种做法,表现了虚怀若谷的品德,广收博取的精神,上下求索的意志,团结进取的愿望。'无论如何,“影画合璧'己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段佳话,摄影大师和绘画大师合作的珍品,昭示的是艺术家最可贵的求索精神,其价值决非金钱可量。

让我们回到那枚闲章上来吧。“造化小窃'这四个字表达的是陈先生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的心声。他说:“十余年来,我三游桂林,四上黄山;跋涉于丝绸之路,探寻于川北高原;北临雪城,西登康藏,南归故里“。风光摄影是美丽的事业,而美的追寻和创造却充满艰辛,但我无怨无悔。”陈先生用他的慧眼,从大自然那里偷窃来一片片美不胜收的风光和诗情。使我们获得许多美的享受和人生启迪。如果说,刘海粟大师给他的风光摄影的题词:“源于自然,胜于自然”是圈中人的赞美。那么,张家界和青岩山因他的摄影面使人迹罕至的荒山成了人满为患的旅游点,则是全社会对陈复礼先生的褒奖。

一个能从容面对劫难的人,对名利必能淡然处之,陈先生不止一次说莫名其妙成大师,那天还用潮州方言说是评选者“就头来”(随便,不大认真之意)。对香港摄影界称他为“世界十杰'大不以为然,特撰文正名,辞谢高帽。他淡泊名利,而珍惜友情。他家中有许多朋友赠送的书画,乐于与人共赏。他让我们欣赏影画合璧,欣赏吴祖光赠的为他的作品《何必认真》的题诗,还有丁玲、夏衍等请他拍肖像后题签回贈的相片,他津津乐道的是沈从文贈他的几幅书法,是黄苗子书写的他的自撰对联,他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谈潮州歌册,潮州民谣。记得那天他说刚收钊一本《潮州歌谣集》,忽然朗声背起起来,那是一首描述吸鸦片的秀才阿爷丑态的讽剌诗,共18行,他无一字遗漏。民瑶的描述生动,他的朗读也声情并茂,引得座中他的家人,亲戚、客人和他自己都开怀大笑。陈先生还说“真神品啊!”

这就是私人空间里的大师,茶座聊天时的大师,旷达脱俗,乐观风趣,有几分幽默,有一点天真,是一位可亲可敬也很可爱的长者。

附记)本文写成,读给复礼先生听。他听完即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卖掉房子,请经纪人估价。经纪人说要作点宣传。待房主从报上看到宣传文后。即致电经纪人说不卖了。原来我的房子有这么好,这么多优点。先生这故事的用意十分明白。

2004.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