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夫 报纸杂志,是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介,它局限于一定范围且较固定的读者群,公开邮发的报纸杂志也就3000种左右。 给纸刊投稿,完全是看编辑脸色行事。一个地级城市,充其量就那么两三份有影响的报纸,一份党报,一份带有社会新闻的类似“晚报”,一份娱乐性质的都市类报纸。文学类也就一两种,或文联或作协的期刊杂志,另外就是专业性极强的杂志。要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市级报纸杂志上投稿,那真要“挤破脑壳”还不晓得能上不?这样一来,纸刊编辑就掌握着生杀大权,无名小卒的来稿瞅都不瞅一眼一律“毙”了。 有些有点笔力的不知名的业余土记者,业余土作家望纸刊而兴叹、而恼懊。 再来说说微刊。微刊有其独有的特性: 一是快捷。作者文章写好后,点击后稿件就到了编辑手上,几天一个星期就发表了。纸刊还要送这部门签稿、送那总编审稿,一篇稿子折腾来倒腾去,不搞个十天半月是不得见报的。期刊更不用说了,见刊时间短则两三月,长则七八个月。 二是便利。微刊,一部手机就可完成写作、投稿、阅读,可谓是掌中报刊,所以微刊越来越受投稿者喜爱。它的兴起,确实为这些业余写手,提供了一方展露自己爱好的天地,点开公众号链接,诗歌的、散文的、小说的,抒情的、议论的、游记的,满目望去,阳光灿烂。于是,他们就找到了一处宝地,尽情地探寻宝藏。文章从自己的手机中像汨汨溪水流向了微刊,变成了美丽的文字。 三是共享。纸刊除文学报刊外,有政治理论的,有科普推广的,有时事新闻的,有行业专刊的,有各年龄段的老年报刊、青年报刊、少儿报刊等等。而微刊单一集中、主旨突出、指向性明确,所以很容易引起受众关注,一经公众号发布,可发朋友圈共享,可发微信群分享,可发私聊独享。比纸刊更具灵活性,更有适用性。 给微刊投稿,完全是按个人爱好行事。现如今,微刊多如牛毛,在众多的公众号中,平台要办下去,没有作者,它也就会无源之水一样枯竭。而纸刊特别是极有限的期刊,它的需稿量也不是很大,有一群固定的作者群就足可以存活下去,所以不是很有名气的业余作者上稿当然就难了。而微刊对作者而言,自由度比较高,也就是说,想投哪家就投哪家,东方不亮西方亮。微刊的兴旺,就给业余作者提供了一个投稿的平台。也不可否认,多如牛毛的微刊,良莠不齐,有品位高的,也有相当低劣的,就跟纸刊一样,品质参差不齐不足以为怪,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个人认为,作者全凭爱好投哪家平台,有时也是无奈之举。 无论纸刊还是微刊,都需要学会炒作。 不会炒作的曹雪芹,是穷死的,依靠曹雪芹的《红楼梦》掘金的有一代又一代人;林徽因文学方面的造诣在才女辈出的民国,应该不是最好的,人们关注她的绯闻同时就夸大了她的美丽与才华,后来编剧深谙选材宣传不必靠文学性,收视率需要的是抓眼球。 同理,对于微刊,作品出来的最终归宿是希望被更多的人接受,被受众认可。 很简单的道理,能在平台坚持下来的理由,是因为有人喜欢自己的文字。 有人说,纸刊的文字水平高,微刊水平稍低些,这话可笑至极。微刊不是文字不好,我们的微刊编者、作者、读者可能忽略了一种现象,大凡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都有专门的文学评论对好作品进行议论评点,而微刊之中就很少有文学评论团队进行点评,引导读者适时鉴赏。纸媒就真比平台水平高吗?不一定!因为微刊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当部分人接受不了新生的、先进的东西挑战古老的、传统的东西,人们的认识水平还不尽一致,每个人对文字、对文章、对文学认知不同,就有不同的评价结果。说实在的,有多少纸媒所发论文都是作者自己花钱发文、买奖,以应付某个资格评判,这样的纸媒与全凭读者做主的微刊平台有可比性吗?但我们也并不否认为,许多纸媒文字的确很好,这是值得肯定的,也值得微刊平台仿效借鉴的。 无论纸刊和微刊,有人读有人认可才是硬道理。 作者简介:蓝德和,笔名哲夫。湖南省岳阳市人氏,曾为岳阳市作协理事,岳阳晚报特约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 平台启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