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无舌上音——舌音的分化

 为什么73 2020-07-24

陈海东 汉典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陈海东,1953年出生,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过普通语言学、汉语等多门课程。著有《通俗易懂的语言学》、《汉语史话》、《美国艺术家随笔》、《汉语情景会话》等著作及多篇学术论文。

上古时汉语的声母从发音的部位上讲有两个与后世不同的重要特点,一个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古无轻唇音”,还有一个则是“古无舌上音”。

所谓“舌上音”也是传统音韵学的叫法。这类音在过去究竟怎样发音,其发音部位在何处,现在已经不易确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的发音部位一定近似现代汉语里的舌尖后音——即翘舌音,因为它是现代翘舌音声母“zh”、“ch”的来源之一。不过,说它近似则又是说这类音还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翘舌音,因为它还未最后演变为现代翘舌音。传统的音韵学习惯用“知”、“彻”、“澄”这几个字(只考虑其声母)来表示舌上音。古时候的汉语声母是有清浊之分的,因此“知”、“彻”表示清音,“澄”则表示浊音。用保留了古浊音发音方法的吴方言可以区别“澄”与“知”、“彻”在清浊上的不同,在吴方言中“知”的声母为“z”,“彻”的声母为“c”,“澄”的声母则为“”。

从今天的角度看,曾经属于舌上音的汉字现在的声母都是翘舌音,比如:

zh 知直兆召罩著柱驻仲重郑转篆传撞宙昼

ch 彻澄呈瞠超潮拆厨畜矗持池迟耻锤宠抽可是这些字的声母在古代却并不读作“zh”、“ch”,它们在中古时是舌上音,而在上古则是舌头音。

什么是舌头音呢?舌头音和舌上音都属舌音的范畴,舌头音就是像“d”、“t”这样的舌尖塞音,音韵学上习惯用“端”、“透”、“定”等字来表示。“端”和“透”分别代表清音“d”、“t”,“定”则代表浊音“”。“知”、“彻”、“澄”所代表的舌上音就是从“端”、“透”、“定”所代表的舌头音分化而来的。由于舌上音来自舌头音,因此它的读音必定也类似舌头音,所以语言学家拟测舌上音为介于舌头音和翘舌音之间的舌面塞音。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凡是上古时属舌头音的汉字有一部分一直保留舌头音的读法而延续到今天,这部分字的声母现在仍读“d”、“t”,但少了浊音“”,另一部分则演变成了舌上音,以后又渐渐与另外两类声母演化来的音合并,变为现代的“zh”和“ch”。

在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里还不存在舌上音,那时的舌上音都读如舌头音,这也就是说,像上面所列的那些字的声母在上古时候都是“d”、“t”、“”。比如那时候“知”读如“die”,“彻”读如“tiad”,“澄”读如“ ieng”。又比如“猪”读如“ ia”,“处”读如“tia”,“茶”读如“ia”。春秋时的孔子说过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在当时的读音若让今天的人听来就好像是“爹爹为爹爹,不爹为不爹,是爹也”,与今天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

古无舌上音的特征从今天的闽方言可以得到证明,因为闽方言保留了上古汉语舌音的特点。在闽方言里“知”被读作“di”,“朝”被读作“diao”,“猪”被读作“di”或“dü”,“中”被读作“diong”,“抽”被读作“tiou”,“尘”被读作“din”。我们都知道,英国人称“茶”为“tea”,实际英语这个词就是早先从保留了古舌音特点的闽方言借去的。

古无舌上音的情况也可以从谐声字中看出。例如“涂”和“除”、“独”和“浊”、“都”和“猪”、“汤”和“畅”这几对字现在声母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声符,说明它们在上古时读音一定近似。上古时,“除”、“浊”、“猪”、“畅”的声母是跟“涂”、“独”、“都”、“汤”一样的,全都是舌头音。

下面以传统音韵学所用汉字表音的方法加现代注音的方式列出一个上古汉语的声母表,从中可以了解上古时代的汉语里有哪些声母,没有哪些声母:

以上是汉语声母在上古时代的一般情况。

——摘自 陈海东汉语史话


汉典:zdic.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