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朝色目人的中国化(中)

 风声之家 2020-07-24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来自专辑

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

 元朝色目人的中国化(中)

(续前:元朝色目人的中国化(上)

唐代巅峰时期的疆域(草图

三、康里人:白居易的崇拜者

在元朝,康里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不忽木家族。

《元史·不忽木传》:

“不忽木,一名时用,字用臣,世为康里部大人。康里,即汉高车国也。祖海蓝伯,尝事克烈王可汗。……子十人,皆为太祖所虏,燕真最幼,年方六岁……遣侍世祖于藩邸……世祖即位,燕真未及大用而卒,官止卫率。不忽木其仲子也,资禀英特,进止详雅,世祖奇之,命给事裕宗东宫,师事太子赞善王恂。恂从北征,乃受学于国子祭酒许衡。日记数千言,衡每称之,以为有公辅器。世祖尝欲观国子所书字,不忽木年十六,独书《贞观政要》数十事以进,帝知其寓规谏意,嘉叹久之。衡纂历代帝王名谥、统系、岁年,为书授诸生,不忽木读数过即成诵,帝召试,不遗一字……(至元)二十七年,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二十八年……不忽木平章政事。”

不忽木,和汉人一样,有名,也有字。这,是汉化的标志。

拜元朝大儒王恂、许衡为师,接受了全面的汉学教育,精通经史,成为朝廷著名的学者,官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后来官至宰相。

不忽木的两个儿子,更是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原儒生,是当世公认的才子,号称“双壁”。《元史·巙巙传》:

“巙巙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崇文监。先是,文宗励精图治,巙巙尝以圣贤格言讲诵帝侧,裨益良多。顺帝即位之后……帝辄就之习授,欲宠以师礼……凡《四书》、《六经》所载治道,为帝绎而言,必使辞达感动帝衷敷畅旨意而后已……进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因言国家当及斯时修辽、金、宋三史,岁久恐致阙逸。后置纂修,实由巙巙发其端。又请行乡饮酒于国学……帝从其请,为之下诏……巙巙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谥文忠。兄回回,字子渊。敦默寡言,耆学能文……与弟巙巙皆为时之名臣,世号为双璧云。”

巙巙事实上做了元文宗、顺帝两代帝师,和他的父辈相比,他不仅学识更高更全面,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康里,即汉高车国也”。他们一直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也是蒙古大军最早征服的“色目人”之一。

众所周知,唐宣宗有一首《吊白居易》: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胡儿能唱琵琶篇”,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白居易活着的时候,他的声名、诗作便传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白居易晚年定居于洛阳,精心营建了自己的宅院,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蒙古大军发动灭金战争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元史·塔里赤传》:

塔里赤,康里人。其父也里里白,……奉旨南征至洛阳,得唐白乐天故址,遂家焉。塔里赤幼颖异,好读书……

康里人也里里白一进入洛阳,找到了白居易故居,想办法弄到手上后,便在此安家落户。这位康里人对白居易该有多么崇拜!足见康里人的汉学修养之高。

这,就是康里人对中原文化的真实态度。

四、回回人:儒学的推崇者

元朝的回回,主要来自西辽及其属国花剌子模。这一带,汉朝时是大宛、康居等属国,唐代时则是唐朝的属国昭武九姓。

中原文化,在这里的上流社会拥有无可替代的绝对影响力。因此,当他们投降蒙古大军,来到中原之后,也成了中原文化的坚定的维护者、支持者、传播者。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至元)十一年……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十三年,以所改云南郡县上闻。云南俗无礼仪……子弟不知读书。赛典赤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德寺所有,(子)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

赛典赤赡思丁,是默罕默德的后裔。成吉思汗西征时,他主动投奔,他和后世子孙成为元朝显赫家族之一。至元十一年起,他担任主持云南行省的长官六年,直至去世。他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一是推行郡县制;

二是传播儒家礼仪制度;

三是兴建孔子庙,大办儒学教育。

后来,他的儿子忽辛主政云南,进一步弘扬儒学教育,并下令各郡县都必须兴建孔庙儒学,选拔优秀教师任教。

经过他们父子两代人的努力,云南重教之风兴盛。

再举一例。《元史·察罕传》:

“察罕,西域板勒纥城人也。父伯德那,岁庚辰,国兵下西域,举族来归。事亲王旭烈,授河东民赋副总管,因居河中猗氏县,后徙解州。赠荣禄大夫、宣徽使、柱国、芮国公。察罕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皇庆元年,进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暮年,居德安白云山别墅,以‘白云’自号。尝入见,帝望见曰:‘白云先生来也’。其被宠遇如此。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又问狄仁杰,对曰:‘当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贤相也。’因诵范仲淹所撰碑词甚熟。帝叹息良久曰:‘察罕博学如此邪!’……又语及科举并前古帝王赐姓命氏之事,因赐察罕姓白氏……国人谓白为察罕,故名察罕。”

板勒纥,在《元史》中又名班勒纥,即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成吉思汗西征时,攻下此地。当时,察罕的父亲伯德那主动投奔成吉思汗,进入中原定居并做官。

察罕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和治国之道,甚至能背诵范仲淹所撰写的诸多碑词,深得皇上信任,官至宰相。他还精通中国的家谱学,经常与皇帝聊古代帝王给大臣的赐姓的故事,也因此被赐姓白。

就这样,来自西域的回回的姓氏也中国化了。

来自大食的“回回”,也是如此。

籍贯为大食的赡思,也是学养深厚的儒生。《元史·赡思传》: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国既内附,大父鲁坤,乃东迁丰州。太宗时,以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轻财重义,不干仕进。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天历三年,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赡思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所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这个家庭学习中原文化,彻底中国化的过程,很有代表性。

赡思的祖父鲁坤,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原定居并做官。这是第一代。 

赡思的父亲斡直,进入中原时已是青年,开始“从儒先生问学”,拜儒生为师,学习中原文化,但成就有限。这是第二代。

赡思是进入中原的第三代,从小就被家里送入学堂念书,九岁时便已熟读诸多经典;二十岁时拜在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门下,几年后学业大成,声名远播,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他著述甚多,如《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等等,成为一代名儒。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