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驱型成长:3个方法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

 竺言小聚 2020-07-24

本文字数4313,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自驱型成长》。

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William Stixrud,PhD) 临床神经心理学家,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员。他的演讲涵盖了青少年脑发展、冥想、压力作用机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术对大脑的负面影响等领域。他还发表过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科学论文。

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 华盛顿特区家庭辅导企业PrepMatters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受欢迎的演讲者;还是青少年在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方面的导师。

本书提供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来自数千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本书给父母所需的工具,帮助你的孩子自信地生活,找到自己的道路。

01、改变教育模型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家长总想着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如,很多家长认为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要知道,有赢家就有输家,而且往往输家比赢家多;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家长必须一直紧紧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们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等等。

1、挑战-努力模型

在作者看来,以上的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只要你把孩子的人生看做是一场和别人的比赛,那么不论上一个好大学,或是找一个好工作,其实最后的目标都是冲过终点。只要是以冲过终点为目标,那么家长帮助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很有限。因为要扫清路上的障碍,最后想冲过终点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这种形式的教育观,其实就是一种挑战-努力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培养孩子,家长会关注确定的目标,但是对孩子努力却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在这个模型下家长期待的自驱型成长,就是家长自己准备的条件没有那么好,但是孩子还能靠自己努力,坚持下去最后冲过终点线。但如果孩子不够努力,这个模型是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于是家长就会陷入焦虑,陷入了两难,在这个模型下,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无解的。

2、压力-控制模型

那么因为怎么办呢?作者说我们要从挑战-努力模型转变为压力-控制感模型,这时候家长的注意力就不再是某个目标,而是回到孩子身上,去关注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成长的解决方法,也不再是只能依赖孩子的努力,而是还可以依赖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控制感,那为什么是压力呢?因为压力是更加基本的因素,它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比如,一个孩子转学到了一个新班级,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这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孩子可以承受住压力,愿意主动地结识新同学,那么说明这个孩子有比较强的自驱力。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在舒适区,不挑战更高的难度,但这样做即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压力就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关注孩子的压力不仅仅是因为动力,还有就是因为压力太大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人类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会通过两个激素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是肾上腺素,一个是皮质醇。就是这两个激素让压力呈现出了两面性,肾上腺素是可以激发潜力的激素。

比如一个小孩被汽车压到,他的家长在情急之下可以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能把汽车抬起来。这其实就是肾上腺素的作用。当遇到危机时,压力反应系统会迅速释放肾上腺素,让人产生平时无法发挥出的潜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压力下,孩子可以超常发挥,获得自信。

如果压力持续存在的话,皮质醇就会被释放出来。这个激素本来是帮助人体应对高压环境的,但是如果孩子体内的皮质醇持续几周、几个月都很高的话,那它就会对人的记忆能力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另外一些压力下孩子的学习能力会下降。

如果压力因素能够很快排除掉,孩子体内的皮质醇就能回复到正常水平,这样的话就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损害。甚至,产生压力的意外事件还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压力了。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也将压力分成了3类,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想想那些正在筹备戏剧表演的孩子,他们一开始肯定会有些压力,有点紧张,但最终还是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这种压力里包含着不安、兴奋和期待的成分。除非紧张过度,否则这种压力通常更有可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

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比如爸妈吵架,在学校里被别人欺负。这种压力虽然孩子很难自己应对,但是有成年人在旁边支持和帮助的话,这种压力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坚强。

毒性压力就是会带来危害的压力了,要么是遇到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在没有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地承受压力。这种压力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让孩子敏感脆弱,甚至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对于家长们来说,培养自己孩子的自驱力,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面临的压力。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正向压力,在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毒性压力。

02、如何让孩子依赖家长的控制感

我们前面说了,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并且避免毒性压力。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毒性压力呢?作者认为,控制感是压力的解药。提供控制感,就是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举个例子:

假如你的孩子高中毕业了,面临一个选择。他有机会去一个特别好的大学,但是孩子的同学大多都在另外一所一般的学校,他特别希望到这里上学。这个时候你会给孩子自主权,让他放弃那所特别好的大学吗?

我想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去那所更好的大学吧,而且还会和他说,“我这都是为你好,你以后会感谢我的”。这毕竟是一个可以影响一生的选择,怎么能让孩子随便选择呢。

当真的要进行选择时,家长往往会做出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选择。但只要当一个家长说出“这事听你的”的时候,那么他还需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件事,你需要帮他们排除掉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事情,或者是后果无法承担的事情,因为硬要他们做这些事情,只会让他们压力倍增。

第二件事,那就是在孩子们有能力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上,家长别指手画脚,这样才有机会让孩子去练习,逐渐积累经验。比如,他的决定虽然不是你心中最好的,但是也并没有那么离谱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都属于孩子能够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将这些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决定,他会觉得自己是有掌控感的。

第三件事,让孩子对他的选择承担后果。家长一定要忍住,不要帮孩子处理本来应该由他自己承担的那些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反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有了切身体会。

如果你作为家长,面临一件重大的事情让孩子做选择,你觉得不甘心。那你要做的也不是帮他做决定,而是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在其他更小的事情上给他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为自己那些不完美的决定结果承担后果。当有过丰富的选择经验之后,在面临这种重大决定时,他才会做出和你一样,甚至比你还要好的决定。

所以,给孩子控制感,其实不是放弃对孩子做任何干预,而是家长要管理好自己,当孩子做出不那么好的决定时不要焦虑,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他的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他。

03、帮孩子建立内在动机

想要让孩子自驱成长,家长还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机,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愿意自己给自己设立挑战,解决挑战。怎么做呢?那就是给孩子奖励,让他及时获得成就感。

这里并不是说一些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只会让孩子即时满足,并不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达到长期激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起内在的渴望机制,让孩子理解学习本身是能满足他的内在需求的。

在书中就提到了德西和莱恩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有3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满足归属需求。

1、自主需求

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这样能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驱使,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夸奖。如果家长已经把“让孩子自己做主”这件事做得很好了,那么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也就没有问题了。

2、胜任需求

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奖杯,这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也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

家长帮助孩子满足这部分需求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完成一些任务让挑战难度降低,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比如,自己的孩子的成绩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你依然可以表达对他努力的认可,为他感到骄傲。

3、归属需求

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喜欢某门课程,并不是这门课的内容有多吸引人,而是这门课的老师关心自己。自己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愿意在这门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样的,当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传递出的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

举个例子:

假如你的孩子期末考试考砸了,成绩非常不好,你应该如何鼓励他呢?你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对这个分数很不满意,我也知道你付出了努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很乐意跟你聊聊,这样就能在下次考试时帮上你。”

这么反馈有几个要点,首先就是体现了同情(满足归属需求),之后顺带要告诉他,还有能提高的空间与手段(满足胜任需求),并以“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结尾,让孩子感觉能自己做主,而且此时你的角色是顾问,而非管理者(满足自主需求)。

总之,在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挫败感、手足无措,或是失去了兴趣时,也是你为他建立内在动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不只是关注他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是同时照顾到胜任需求、内在需求和自主需求。这样就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力,最后实现自驱型成长。

最后的话:

倘若没有健康的控制感,孩子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母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孩子就没法完成自我发展。在缺乏控制感的情况下,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内心的混乱总是会带来伤害。

自驱型成长:3个方法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