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教育的镜子,您看到了什么?

 斯文人者 2020-09-08

通过孩子看父母,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镜子。

         两位妈妈各自牵着自己的女儿在马路旁等车,看到一位环卫工人正在马路上打扫卫生。其中一位妈妈对女儿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像这样给别人打扫卫生。”另一位妈妈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帮助这些人过上好日子。”

         一个简短的故事,但很容易揭示出不同视角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尤其在心态方面。

◎孩子所追求的存在价值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都会说过类似于“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如果你不努力,以后就会吃苦的”这类语言。但当下的孩子并不能听懂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吃苦”这二字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因为这些都不是他的目标。相比而言,贫困家庭的教育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很简单地树立目标:“我要好好努力,以后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目标感与存在的价值感,而这些都是精神的引领。而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明确表明,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他才会有意识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比如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饿肚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所以用“若想不饿肚子,就要努力奋斗。”这类话语作为鼓励时,会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大家都能吃得起饭,也能保证自己可以不饿肚子。那么孩子凭什么还要奋斗呢?

         这一问题则会涉及到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奋斗是孩子们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的前提,是孩子们的精神追求。

         时代的变迁时时刻刻影响着一个家庭在“存在与存在的价值”这一观念上的理解,因为两代人的生活背景差异太大。60年代的父母之所以奋斗,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而他们的孩子们已经过上好日子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则是活出自我。

◎给孩子内在的精神力量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比起跑线,对于真正的长跑,起跑线是没有限制的。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就像长跑,他们比的是耐力,比的是内在力量,比的是父母的素养。所以家庭教育取决于耐力,而不是取决于短时间的爆发。

        而帮助孩子寻找存在的价值,就是寻找内在的力量。我曾与清华教授晚饭后在操场散步时,看到的是整个操场的学生用各种姿势站在那里或者坐在那里看书,天都暗了,但是没有一人回宿舍,全都转移到路灯下继续看书。而那些精英们之所以努力奋斗,绝不是简单的物质追求,更多的是精神寄托。

        教育是有方向性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精英,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当下不缺富人,但却缺少社会精英。这种群体他们有付出精神,有贡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这是当前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最迫切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教育是给予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批判;教育是由内而外的,当下教育需要做的是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

          家长不仅需要明白孩子追求什么,而且需要教导孩子唤醒内在的力量,还要注意出发角度与语言措辞,让孩子明白存在与存在的价值,如果家长的心情太急切,很容易对孩子的引导造成负面影响。

 Tip:这方面有需求的家长们可以识别这个二维码联系相关人员,或者搜索“画荻教育”关注其服务公众号并联系相关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