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林书院:育才兴邦 服务天下

 大盗宝库 2020-07-24
    在东夷文化发祥地,古九州之一的山东青州,有一座始建于北宋的书院——松林书院。书院现为青州市第一中学所在地,院内青瓦斗檐,古柏挺秀,阵阵松涛与少年学子的读书声相和,墨香一缕,千年不绝。
    岁月悠悠 文脉延绵
  松林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矮松园”。宋初名相王曾,青州人,真宗朝状元,官至宰相,封沂国公。在其所作《矮松园赋并序》中记载:“齐城西南隅矮松园,自昔之闲馆,此邦之胜概。二松对植,卑枝四出,高不倍寻,周且百尺……真造化奇诡之绝品也。”园因奇诡二松得名,内有一处书塾,王曾青少年时就读于此。宋代的青州府辖8州38县,有“海岱名都”之称。
  明宪宗成化五年,青州知府李昂将府治仪门之左的“名宦祠”迁建于矮松园,改称“名贤祠”,以祭祀宋代德政显赫的13位青州知府,其中包括众人熟知的寇准、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政要文人。祠前建“思齐”“仰止”二斋,取“见贤思齐”“高山仰止”之意。延请四方名师,选拔好学子弟,在此开坛讲学,授习经史。彼时院内广植松柏,长风过处,千虬舞动,有“巨浪喷壑”之势,题曰“松林书院”。
  清乾隆以后,书院被正式列为府办官学,经费由各属县筹集,府署统筹,与早期书院的私学性质已有区别。光绪二十八年,在清廷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的第二年,青州知府曹允源将松林书院改设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1914年改名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亲题“勤朴公勇”牌匾作为校训。新中国成立后,再改名山东省立青州中学,此后数易其名。1986年,正式定名青州市第一中学,为山东省重点中学。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教授1986年到青州考察时慨叹道,松林书院是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书院,要好好保护。
    见贤思齐 文星璀璨
  松林书院的山长(院长)皆为四方有学行之士,如清乾隆时期的山长杨峒,被称为一代“通儒”。书院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也涉及律历、算术、天文、地理,强调知行合一。学生以名贤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进德修身,澄心治学,塑造崇高的人格操守。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曾在书院就读的学子中,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一大批博学多才且品性良直的名士硕儒。
  “三元宰相”王曾,字孝先,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且发解试、省试、殿试皆为头名,是我国科举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的考生,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宋真宗欲大兴土木建玉清昭应宫,满朝文武无敢谏阻者,独王曾进言,直陈弊害。任相后,他大力提拔范仲淹、包拯等能员,欧阳修赞其“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王曾虽“名世之才”,却不恃才傲物。状元及第荣归故里,知州派人至城外鼓乐相迎,王曾却穿着普通衣饰,骑毛驴悄然进城,独自一人拜见知州说:我侥幸中了状元,哪敢有劳父老乡亲远迎呢?知州连声称赞:君真状元公!
  陈经,字伯常,明代青州益都人。正德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加太子太保。在朝耿直敢言,门无私谒。为官30年,清正廉洁,身后几无积蓄。其子陈梦鹤,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当时朝廷上奸相严嵩当道,官员调动升迁,都具礼拜谢,而陈独不为礼,后遭罢黜,与友结诗社,吟咏自得。
  徐士林,字式儒,清代文登人,29岁中进士,曾为帝师,被乾隆封为“一代完人、千秋典范”。徐士林精于断案,史称“治狱如神”,他认为,法律如同医书,种种案件千头万绪,像病人经络虚实一样复杂,“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书院弟子贤良辈出,松林书院声名远播。北宋时期,宋仁宗御赐矮松园四书五经一批,并诏示各州以青州为榜样,大办儒学。明代青州进士及第61人。到清康乾盛世,松林书院达到办学巅峰。
    薪火相传 遗泽如新
  “庙貌宗先哲,巍巍列缙绅;至今千载下,遗泽尚如新”,这是明代御史杨琅对松林书院的赞誉。清末,西学东渐的强劲之风,推动着传统书院向近代学校的嬗变。
  1902年,松林书院改设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是为山东官立中学堂之始”。1904年,苏州名士包天笑获聘中学堂监督(校长)。包天笑热衷教育,曾赴上海亲聆蔡元培教诲,在任期间确立了近代学校的办学模式。学校聘任教员,采取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原则。
  当时时局动荡,山东又处在日德争夺青岛,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漩涡中心,学校时常面临“战乱、款绌”之困。但几任校长都坚定推行培养新型人才的国民教育方针,教员们毅力维持,学生热心向学、追求真理。在艰虞岁月,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得以保持并发扬。
  省立十中时期,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学校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1918年,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这里读书;1924年,已担任中共济南支部书记的王尽美回到母校,指导学生成立党领导的青州第一个基层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特别支部。后来中共青州支部就设在十中校内。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山东省重点中学,学校秉承松林书院千年以来“育才兴邦,服务天下”的办学宗旨,为祖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的学校面积已在当年松林书院的基础上扩大了数倍,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名贤祠”前,四棵康熙年间种植的参天古柏亭亭如盖;为纪念王曾所筑的“王沂公读书台”上,时有学生在此读书冥思,与先贤精神对话。掩卷凝望,学校正门悬挂的牌匾上,“勤朴公勇、敬业乐群”的校训熠熠有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