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0-07-24

201353 汪海波 新网师 今天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作者 | 汪海波

审核 | 张明坤

编辑 | 赵凤金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暑期已至,个人立志要读十本书,用了七天时间读了第一本书,实属不易。看来只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了。自己量力而行,我想也能慰藉荒芜的灵魂了吧。

首先,我读了福建作家王觉仁《王阳明心学》,感触很多。

我猜想这位作者肯定和儒家大儒有很多契合之处。看名字就可以知道,王阳明,字守仁,他的父亲王允或者说是他的爷爷希望他守住仁义道德。而作者叫王觉仁,就是体察,践行仁义道德。

这本书作者没有用逼仄难懂的“之乎者也”来解释古人大儒的高妙智慧,而是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让我们了解并知晓阳明心学的智慧。

这是我感到好玩好懂的原因之一。有时候看到或听到这样有趣的话语,不禁为之一笑。

其实,我已经是第三次拜读这本书了。说不上已经明白什么,就是在自己静静读的时候,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内心给予莫大的安慰,也希望自己能够学到一二,让自己短暂的人生不要太荒诞甚至荒芜。

下面,我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受。没有条理,没有见地,只是有感而发。就像孔子所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1.走近王阳明,感受大儒的魅力

王阳明,可能现在很多人不太了解。我没有看这本书时,对他也是知之甚少。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可笑。这样一位大儒竟然不知道,近五百年的第一人,有人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立言: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只要二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我的天啦,这样的人我怎么就不知道呢?真是后山人。

关于王阳明简单回顾一下,浙江余姚人,五岁之前不会说话,也不知是否属实,可能高人都有美丽的传说吧,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传奇。十岁就可以吟诗,而且一语惊人,不得了。而且小的时候,也是很调皮捣蛋的。他的父亲王华好歹也是一个状元也是拿他没有一点办法,后来经算命先生指点,就知道发愤图强了。

这里让我懂得了:聪明的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去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期望,或者通过真诚而有效的沟通,帮助孩子设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然后鼓励他去实现。

正如佛陀所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成功的教育,就应该像一个有经验的车夫驾驶马车,想让马儿跑的快,不是猛拽缰绳,或死命抽打马屁股,而是在马的一边,给它一记清脆而恰到好处的鞭响。把鞭子抽在心上,而不是身上。

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曾经提出“何为天下第一等事?”他的回答和周恩来的志向一样,一语惊人。“唯为圣贤。”

当然他的一生也是在为这样的誓言而践行着,最后他真的成为圣人,我们可能达不到他这样的高度。

用汪国真的话来说,人不一定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我们就向他学习也是可以的。

当他参加科考不中第时,内心之强大。“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怎能是我们这些凡人所能企及的呢。

王阳明在成为圣贤的路上也不是一路鲜花一路平坦的,也是充满荆棘和危险的。曾几何时,他学习程朱理学,去格竹子,差点格出命来;曾经何时,他在求学的路上找不到北,迷失人生的方向;曾经何时,被宦官追杀,差点葬身大海,落入虎口;曾经何时,他独居深山,遁入空门……

直到他在贵阳龙场得道,找到自己成为圣贤的不二之道,从此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都有建树,甚至成为近五百年第一人。

这样的顿悟,我肯定是没有了,我只要慢慢修炼,让自己能够超越自己了。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2.认识心即理,无善无恶心之体

关照自己的内心,这个“心”既是人的知觉功能,也是宇宙本体。讲得有点深,我也不是太懂。

换句话就是,我们要完善人格与自我实现,就在自己的心里,不要向外索取,要向内心寻找。

王老师说:“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说白了,就是他从小要有为圣贤的志向,这个志向不是某个职业,亦不是每个爱好,而是人心所至,心是宇宙本体,心是万物修炼的起点和终点。

在王老师那里,就是彰显人的主题,心的主题,思想崛起的上扬。

当王阳明在龙场得道之后,也就彻底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程朱理学要求格物致知,向外在万物去寻求它们中的“道”,天道,通过了解万物其中的道理,从而让自己在觉知的道理上悟到更多,然后得以净化自己的灵魂;王老师则是向内心深处走去,不在外在悟道,而在内心深处去寻找宇宙之道。如:陆九渊提出的“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3.了解知行合一,感受剑刃的锋利

这个知行合一,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可能不一样。就像我们认为“存天理,去人欲”一样不为人所理解一样。

现在理解“知行合一”就是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就如陆游写给他最小儿子的那句诗一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要了解知识,也要去实践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正确。

而在王老师这里不是这样解读的,或者说这样解读,太过于肤浅了。“知”不仅仅是指理论,“行”也不仅是行动。“知”中包括“行”;“行”中体现“知”。

他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知”和“行”就好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单独存在,或者一个苟活于世。“知”本身是“行”的萌发和确定,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离不开“知”。在王阳明的词典里,找不到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一个没有观念的“行”。

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4.致良知,直指苍穹的剑锋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谈的最多的内容,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是区分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的根本。

何为“良知”?怎样是践行自己的良知?听我慢慢道来。

简单解读“良知”:它在王老师那里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指我们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二、他是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体。就是老子的“道”,“空性”于禅宗。良知既内在又是何其普通,既平凡又神圣。

何为“致”,就是开启、扩充、运用。

“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你的能量。

如何践行良知?

记住王老师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本体和功夫不可偏废。既要像六祖慧能那样,确立本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要像神秀那样,常去关注自己变污的心灵。因为“时时勤拂拭,务使惹尘埃。”

我们这些人可能连第二种可能都达不到,所以不要想着像王老师那样来个龙场得道,而是要在红尘中向自己的内心来寻找一个心灵密室,一方静土,让自己变得更好。

不管如何,我们要去格物,这个“格物”不是朱熹讲的格物。而是向内需求,觉知。

诚然,这本书不是《传习录》,是福建漳州王觉仁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阳明心学。旨在让我们这些没有慧根的人也来解读自己的内心,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

书中也例举很多通俗且发人深省的事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很是裨益。我会经常去拜读,让自己能够有一个更高的人格,让自己短暂的人生能留下点什么给自己吧。

因为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向王阳明学做人)| 网师阅读

汪海波,永嘉翔宇小学任教。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十五年之久,感性,诗意是我的追求;努力,勤奋是我的标杆。教育愿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阅读追求: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人生追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